熊 濤
?
中藥貼敷配合穴位按摩治療中風便秘124例
熊濤
目的觀察神闕穴中藥貼敷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療中風患者便秘的臨床療效。方法治療組給予神闕穴中藥(木香、苦杏仁、大黃)貼敷,每日2次,足三里穴位按摩,每日2次。對照組給予中風病常規治療,并予膳食指導,囑患者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攝取適量的食物纖維。治療后觀察患者臨床便秘癥狀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神闕穴中藥貼敷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療中風患者具有明顯療效。
中風;便秘;神闕穴;足三里;貼敷
很多病人中風后易出現便秘,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且對疾病的康復也有負面影響。中風病人大便長期不通暢,毒素不能及時排除,易影響大腦功能的恢復。同時由于便秘,排便時費勁用力,可使血壓驟升,引起再次中風。因此,中風病人不僅要預防便秘,一旦出現便秘必須采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近2年來,采用神闕穴中藥貼敷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療中風患者便秘,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對象均來自2013年9月—2015年8月我院腦病科住院病人,共248例。按照入組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24例,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齡40~78歲,平均52.4歲;對照組124例,男64例、女60例,年齡41~79歲,平均52.6歲。兩組均經頭顱CT或MRI證實為中風病人,在年齡、病情、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中風診斷標準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診斷標準[1]。
1.2.2便秘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便秘診斷[2]。①排便時間延長,2天以上1次,糞便干燥堅硬;②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脹急,神倦乏力,胃納減退等癥;③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1.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兩項診斷標準者;②年齡40~80歲;③患者意識清楚;④入院后根據病情需臥床1周以上的住院病人;⑤病人及家屬對治療知情并同意。
1.4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②未按試驗方案完成試驗的病例;③受試者依從性差,未按醫囑進行試驗者;④皮膚高度過敏或臍部皮膚炎癥者。
1.5治療方法
1.5.1對照組給予中風病常規治療:常規內科藥物治療,給予膳食指導,囑患者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攝取適量的食物纖維。
1.5.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藥物神闕穴貼敷治療,首先將免煎中藥粉(木香10 g,苦杏仁8 g,大黃10 g),用香麻油調制成糊狀,然后用膠布貼敷在神闕穴,每日更換1次;同時給予雙側足三里穴位按摩,具體方法:患者雙下肢伸直,用大拇指指腹著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向下按壓,按而揉之,以產生酸、麻、脹、痛為宜,持續數分鐘后,漸漸放松,如此反復操作,穴位按摩持續20min,每日1次。從治療之日算起連續7d內觀察兩組便秘的治療效果。
1.6療效評定自擬療效標準,痊愈:2天以內排便1~2次,便質轉潤,排便通暢,短期無復發;好轉:3天以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暢;無效:癥狀無改善。
1.7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l7.0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表示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神闕穴位于臍中,歸屬任脈,乃經絡的總樞,生氣之源,總領一身之陰經,通過任、督、沖、帶四脈而統屬全身經絡聯系五臟六腑,具有調節臟腑陰陽平衡的作用。刺激神闕穴可促進胃腸道蠕動,達到瀉下通便的目的[3]。藥物通過神闕穴藉經絡通路和經氣作用達于全身各部位而發揮治療作用。神闕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的作用,具有補虛瀉實和能升能降的調節平衡作用。現代解剖發現神闕穴下為皮膚、結締組織、壁腹膜。淺層主要有第十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臍周靜脈網。臍部表皮角質層最薄,且臍下無脂肪組織,皮膚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臍下腹膜還分布有豐富的靜脈網,淺部與腹壁淺靜脈、胸腹壁靜脈相吻合,深部與腹壁上下靜脈相連,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可見藥物在臍部皮膚經吸收后,直接擴散到靜脈網或腹下動脈分支而進入體循環。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四總穴之一,是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等作用。現代醫學也觀察發現通過足三里按摩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促使胃腸平滑肌收縮加強,刺激胃腸蠕動,促使胃腸蠕動有力而有規律,恢復胃腸功能[4]。
大黃味苦,性寒,歸胃、大腸、肝、脾經,中醫認為可瀉下導滯,泄熱通便。現代藥理研究大黃中的主要成分是蒽醌類衍生物,可興奮骨盆神經節,收縮大腸,刺激結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具有致瀉作用[5]。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木香的主要成分為揮發油,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木香可加速胃排空,刺激胃黏膜腸嗜鉻細胞,產生內源性胃動素加速胃排空,木香還能使腸蠕動幅度和肌張力明顯增加[6]。苦杏仁味苦,性微溫,歸肝、大腸經,中醫認為有潤腸通便之功效,主要成分為苦杏仁甙及脂肪油,脂肪油能提高腸內容物對黏膜的潤滑作用,故杏仁有潤腸通便之功能。香麻油調配三味中藥后,對神闕穴進行穴位貼敷,通過藥物吸收而潤腸通便,同時刺激神闕穴周圍的神經,通過神經體液調節改善胃腸道功能。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通過刺激經絡感應,使胃經經氣疏通,消積導滯,使胃腸平滑肌收縮加強,刺激胃腸蠕動,從而促進腸蠕動及肛門排氣,恢復胃腸功能。
[1]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203.
[3]張佶瑋,孫建華.近3 年來神闕穴臨床運用規律探析[J].江蘇中醫藥,2012,44(12):56-58.
[4]賀志光.中醫學[M].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460.
[5]楊偉鵬,王怡薇,王彥禮,等.不同炮制方法對大黃瀉下、解熱、抗炎作用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3):117-119.
[6]陳少夫,李宇權,何鳳云,等.木香對胃酸分泌、胃排空及胃泌素、生長抑素、胃動素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7):406-408.
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襄陽市中醫醫院腦病科(襄陽 441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8.045
1003-8914(2016)-18-2705-02
(本文校對:柏蕾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