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蓉
(山西師范大學黃河民俗文化研究所,山西 臨汾 041000)
?
【辨風正俗】
《大中國志》中的民俗事象
白蓉
(山西師范大學黃河民俗文化研究所,山西臨汾041000)
在西方傳教士的著述中,多有對中國民俗方面的論述,他們之中有的基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可信度較高,曾德昭的《大中國志》便是典型代表。基于此,筆者基于民俗學視角,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方面梳理《大中國志》對明時民俗的論述,借以引起相關學者對民俗文獻的關注。
《大中國志》;傳教士;民俗學
鐘敬文先生在提出建立中國民俗學學派時,提到文獻的功用和價值,“指出民俗學者要有清理和梳理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民族民俗文化事象、歷代文人學者對這些事象所作的一些記錄(民俗志),及其考察、談論民俗事象的理性認識資料(理論史)的認識和擔當”[1]。在這基礎上,就要求民俗學者不僅要關注我國有關民俗記錄的歷史文獻,也要梳理“他者”對我國有關民俗記錄的歷史文獻。關注這兩者對歷史上同一事象的描述,可在比較中較客觀、清晰地看待某一事物。提及到此,筆者認為,在“他者”所記錄的有關民俗的歷史文獻中,傳教士所著一些書目具有研究的價值。當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而言,學界多從史學方面對傳教士所著進行研究,注重其史料價值,探討其在特定歷史階段所闡釋的內涵。筆者嘗試以曾德昭所著的《大中國志》為例,從民俗文獻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與探討。
曾德昭(1585-1658年)出生于葡萄牙,葬于澳門。17歲入修院,在果阿完成學業后,于1613年被派至南京,取漢名謝務祿,開始學習語言。1616年發生南京教案,他幾經周折,后于1620年獲準重入內地,改名曾德昭。他進入內地后,游歷多地,曾在浙江居住數年。
在1636年,曾德昭以中國副教區會計員名義被派至羅馬,陳述傳教會之需,并請多派會士到中國。曾德昭于1638年在果阿完成《中國通史》,當時原稿用葡文撰寫,為手稿本,未刊印。1642年,有人將手稿摘譯為西班牙語。后又有意大利文刊印本、法文譯本、英文譯本等。中文譯本是根據英譯本譯出,于1998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據作者親身經歷,從不同側面描述了中國的社會風俗、各種制度及有關習慣,以及中國各省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主要記述耶穌會士的傳教活動,由于是曾德昭的親歷,部分記述十分翔實,具有史料價值。“正如一個人的長時觀察,即使他的眼光不是最好的,但比那些眼光雖佳卻匆匆觀看的人,一般都能看到更多。”[2]。
從上述記述中可知,曾德昭所著的《大中國志》立足于自己的親身經歷,較之前的傳教士所著中對中國的描述更有說服力。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他的著述有了更多的主觀性,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獨到的簡介。
全書第一部分記述了明朝社會的方方面面,前四章對當時中國進行總述,而后分開敘述南方省份和北方省份,概括陳述了當時各省份的社會風情。余下章節中,有部分單獨涉及民俗事象,以下對其進行分類與分析。
(一)物質民俗方面
物質民俗,指人民在創造和消費物質財富過程中所不斷重復的、帶有模式性的活動,以及由這種活動所產生的帶有類型性的產品形式。[3]就富有生活氣息的服飾民俗與飲食民俗而言,在《他們的服飾》一章中,曾德昭就展示了當時中國社會服裝的材質、樣式、顏色,以及他們的頭飾和妝發。就衣服顏色而言,雖然當時也有多種顏色可選擇,但不同的衣服顏色代表著相應的社會地位。此外,在節日時,服裝顏色與平常的也不相同。在材質上,以襪子為例,富貴人家穿緞襪,或白絲襪,普通人穿白棉襪。至于頭飾,普通婦女也會佩戴特殊頭飾,如在頭上插花,有真花也有假花,色彩各不相同。曾德昭評述到,這些花的形式堪比畫家筆下假可亂真的畫作。
在《中國人的宴會》一章,曾德昭提到南北方宴會的不同,細節差別之處頗多。南方宴會不在乎菜肴的數量,但講究口味。在宴會開始之前會先飲酒,直到客人說酒夠了,這時才會上米飯。北方不一樣,先上菜,盤碟大且豐盛,最后上米飯,其后再上些菜,稱為下酒菜,這才開始喝酒。招待貴賓與普通朋友相聚又是不同,普通如同事之間的小聚會,相互之間會輪流宴請。
通過以上描述,曾德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生活圖景,這些作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為我們保留下了歷史上民俗生活別樣的姿態。
(二)社會民俗方面
社會民俗,主要包括社會組織民俗、社會制度民俗、歲時節日民俗及民間娛樂習俗等。[4]社會民俗在《中國人的禮節儀式》《他們的婚姻》《中國人的喪葬》等章節中都有體現。
1.禮節儀式
在明朝,有禮節性的袍服,用以拜訪或者會客,但不同階層的人其袍服又不同。鞠躬、跪拜、拜帖、座次、尊稱和禮物都各有區別。當時人們認為光著頭和搔腿是不禮貌的行為,特別是光頭。但彎腰或者低頭,則被認為是有禮貌的行為。
2.婚姻
娶妻與納妾不同,如果沒有媒人,即使雙方為好友也不可婚配。雙方父母商定婚約后,有許多禮節和祝賀。首先,新郎送新娘食品為禮物;其次,通過占卜,選定良辰吉日舉行婚禮;第三天,將新娘的名字告知新郎;最后,新郎把珠寶送給新娘。新娘過門前一天,大約在中午,要從娘家送去作為陪嫁的家具和用品。在一些省份,新郎親自騎馬去迎娶新娘。南方的一些省份,新郎會在傍晚用特質的轎子去迎娶新娘。
3.喪葬
當時喪葬有一個普遍的風俗,即逝者不能被赤裸埋葬。做好棺材之后,會選擇墓地的位置。在埋葬時,還會遵循一定的喪葬程序,書中對葬禮過程及之后的守喪規矩都有具體的描述。
(三)精神民俗方面
精神民俗指在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有關意識形態方面的民俗。[5]《大中國志》中對精神民俗的論述是基于曾德昭作為傳教士的視角,其中包括他所觀察到的關于民眾的獻祭。在當時,只有皇帝可以祭天、地、太陽、月亮和星宿,普通人可以祭祀他們的偶像及守護神等。在供品方面,如果是皇帝供奉的供品,官員會分去其中大部分。老百姓會在祭祀后舉行宴會,將這些供品吃光。除去民眾獻祭的部分,中國人的生活中充斥著關于“迷信”的成分,每家都有一本歷書,雖歷書的版本不一,但人們仍依照歷書上所載吉兇行事,所做之事都要遵循這些規則。在當時的市井上,算命者和星象家擁有自己的鋪面,公開為往來的人們卜算吉兇,這其中有的看面相,有的看手紋,還有的通過六十四卦的卦象來闡述吉兇。通過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民眾的部分意識觀念,即趨吉避兇,渴望順遂。
以上通過對《大中國志》中記載的民俗事象進行分類與分析,基本上完成了對其在民俗學方面的梳理。《大中國志》基于作者的親身經歷,其可信度較高。研究《大中國志》,不僅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生活狀態,更為民俗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意義重大。
[1]鐘敬文.建立中國民俗學學派論綱[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54-61.
[2]曾德昭.大中國志(前言)[M].何高濟,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
[3][4][5]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5.5.5.
【責任編輯:王 崇】

船室 韓城芝川漢扶荔宮遺址出土
G256
A
1673-7725(2016)08-0040-03
2016-06-05
白蓉(1992-),女,山西長治人,主要從事理論民俗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