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謹
(廣東行政學院,廣東 廣州 510053)
?
【文化與教育】
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模式創新發展的多維視角
張謹
(廣東行政學院,廣東廣州510053)
城市居家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與現代新型養老辦法的有機結合,它既可以充分發揮家庭文化的積極元素,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降低養老成本和養老風險,使之成為一種更幸福、更高級的養老方式?;诖?,筆者提出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律,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轉變服務理念,以更好地促進我國養老工作健康發展。
居家養老;政策法規;文化氛圍;服務理念;城市化
城市養老問題成為人們探討的熱門話題,就在于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給城市老年人養老帶來了巨大壓力。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突破2.1億,到2020年將達到2.43億。當前,很多城市的福利院或養老院不僅在數量上滿足不了實際需求,而且在服務質量上也不盡人意。對普通城市老人來說,因經濟條件有限,以房養老、旅游養老很難實現。
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看,資金充裕的老年人并不多,其退休金除了用于自己的日常開銷外,有的還要補貼子孫。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我國企業退休老人的退休工資偏低。為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為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解決因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各級應全面協調、統籌兼顧,盡快將居家養老服務的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重點提高企業單位退休員工的退休金。我國各單位工作人員的身份并非完全統一,有的是“干部”身份,有的是普通“工人”身份,有的是“合同工”身份,身份不一,在職時的工資待遇就有差別,退休后的差別就更大。我國明文規定,社會福利的支出比例要占財政支出的10%-20%,但是否真正落實到位,需要有一個詳細的反饋信息。
面對龐大的居家養老隊伍,政府的財力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統包統辦。首先,在各級政府購買相關服務的同時,降低準入門檻,讓更多的社會組織、企業團體、個人參與到居家養老服務業中,使他們真正成為政府的貼心助手。其次,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盡快出臺相應的稅費減免、財政補貼、貸款優惠等政策,甚至直接為經濟無助的老年人購買服務。
從城市居家養老的現狀看,很多經濟生活困難的老齡人沒有保障,平時生活中出現了糾紛也很難通過正常的訴求渠道解決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還沒有完善切實可行的居家養老的政策法規。事實上,我國的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對老年人權益保護都有相關的規定,而且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國務院等各部委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等,這些“法規”“意見”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規范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粗線條的條款已不能解決復雜多變的城市養老問題,所以,建構各類具體的、操作性較強的居家養老的法律法規迫在眉睫。這些法律法規應包括社會福利法、居家養老投資法、居家養老服務管理辦法、志愿者服務管理辦法、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標準、居家養老服務監督條例,等等。
“老有所養”“百善孝為先”是儒家文化的優秀元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改革開放時期市場經濟的沖擊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遭到破壞。因此,我們在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前提下,應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使先進的儒家文化精神重放異彩。
第一,以文化創新助推文化轉型,使關愛老人、尊老養親的良好風尚成為社會的常態。中國歷史上關愛老人的范例數不勝數。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分別舉辦了兩次“千蝆宴”,被邀參加者均為全國70歲以上的老人,年齡最大的100多歲,這一事件一直被傳為愛老、敬老的佳話。然而,時移世易,現今社會中不盡贍養責任的事件時有發生,各類案件糾紛明顯增多。這雖然與子女經濟條件有限、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有一定的關系,但歸根結底還是在于人的文化素養問題。要阻止諸類事件發生,務必要樹立“愛老人就是愛自己”的思想觀念,通過豐富多彩、主題鮮明的文化娛樂活動去喚醒、警醒、提醒年輕一代的愛心與責任心。
第二,樹立弘揚孝道美德的人物典型,給予較高的經濟和精神獎勵?!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從古到今,社會上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愛老敬老模范,他們確實做出了表率,帶動了一大批年輕人去效仿。為了擴大社會影響,增強自覺意識,各級政府還應加大獎勵力度,達到勝過古代“立牌坊”的社會效果。
第三,崇尚孝道要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小學教育抓起。現行的應試教育不但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潛能,而且忽視了他們多樣化的心理需求。自私、冷漠、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等不良習性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只有通過教育改革,在開放活潑的氛圍中學習與生活,潛移默化地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關愛老人才有可能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不以贏利為目的,其社會效益遠遠大于經濟效益,通常情況下它提供的服務是無償或低償的。為了保證充足的資金來源,實現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把它作為第三產業看待。也就是說,用必要的有償服務來彌補政府投入的不足。當然,這種有償一定要在國家政策、法規許可的范圍之內,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生抵觸時,嚴格遵照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辦事。例如,可以根據老年人家庭收入狀況、子女經濟條件來合理制定相應服務項目的收費標準,差額部分由募集的資金補貼,所以,社區需要合理籌措社會基金,廣辟資金渠道,從而實現服務主體的社會化。按照2016年3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相關規定和要求,積極創造條件,讓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到這項工作中。
另外,要努力改變服務內容模式化、服務形式單一化的狀況,改善服務質量和服務標準,盡量做到服務內容精神化,服務形式多樣化。由原來主要的飲食起居等生活照料、醫療求助,轉向文化體育活動、保健服務、心理咨詢等方面。由以前固定的上門服務,改為上門服務、設點集中服務以及信息網絡服務相結合。重點加強網絡服務所要求的信息化建設,以服務的信息化來促進服務的科學化和效率化。
再是,加強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實現服務管理的規范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隊伍的素質參差不齊,總體來看,他們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工作經驗不足。由于服務環境、福利待遇等方面不盡人意,隨意跳槽的現象也很普遍,服務質量長期得不到提高,因此,亟須調整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等。對于那些沒有受過專門技能訓練的兼職人員,應加大培訓力度,讓其取得一定的認可資質后再上崗工作,使他們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居家養老服務的組織體系必須實行科層制的上下級管理,并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做到分工明確,獎懲有別,穩而有序,防止運行過程中的隨意性。
【責任編輯:王 崇】

漢 大宜子孫
D669.6
A
1673-7725(2016)08-0114-03
2016-06-05
本文系廣東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文化治理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D15CMK05)的階段性成果。
張謹(1966-),男,湖北仙桃人,教授,主要從事哲學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