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維維
自2008年江蘇高考改革,迄今已有八年。從這八年的江蘇高考試題看,除了2009年成語沒有單獨設置考題,其余七年均有涉及,題型由原來的辨析正誤轉變成辨析近義成語??梢姵烧Z應用幾乎成為每年高考的必考題型之一,與之相關的研究文章不少,大多把成語誤用的類型歸結為如下方面:望文生義、褒貶誤用、用錯對象、搭配不當、重復贅余等。筆者力避上面這些論述,力求對高考未考或高考已考但還研究不深入的成語運用現象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一、重視成語中“個別字詞”的研究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義是通過字的形表達出來的,字義和字形的關系是直接的,而字形與語音的關系是間接的。那么如果我們理解特殊“字”的意思,基本上就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
例1:您剛喬遷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顯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
“蓬蓽生輝”是謙辭,表示由于別人到自己家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而使自己非常光榮。可是我們怎么識記“蓬蓽生輝”這個詞就是謙辭呢?從字形的角度看“蓬蓽”兩個字,“蓬”用蓬草編的門;“蓽”用荊條、竹木之類編成的籬笆;以“蓬蓽”借指窮苦人家。根據傳統禮儀,不能說別人的住處是蓬門蓽戶,從而推斷此詞是謙辭。
又如“敝帚自珍”一詞,出自漢·劉珍《東觀漢紀·光武帝紀》。敝,破的、壞的;珍,愛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掃帚當成寶貝。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此處“敝”的含義學生可能不理解它的意思,可是《史記》選讀《魏公子列傳》中: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敝”字是破舊的意思。還要注意成語中的“自”意思。
再如“萍水相逢”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薄捌肌笔请S風飄蕩;聚散離合不定的一種蕨類植物。像浮萍隨水漂泊;偶然聚在一起,比喻互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
例2:這對老朋友分別了近半個世紀,沒想到這次居然在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邊暢談起來。
“萍水相逢”這個詞只需理解“萍”字就可以,它就做“浮萍”講。
筆者還搜集如下成語,有待作深入的研究:不絕如縷、拋磚引玉、猝不及防、蓬門蓽戶、首當其沖、屢試不爽、差強人意、死灰復燃、東山再起、雨后春筍、不恥下問。
二、重視成語的虛指研究
有這樣一類成語,它們的含義是虛指的,而不是實指的。利用這類成語的虛指性,可以把成語進行歸類,以便積累與識記。
例3:“五一”黃金周期間,遠足登山成為北京市民首選的度假方式,人們流連于翠綠的林間,盤桓于蜿蜒的山路,頓覺如坐春風,心曠神怡。
“如坐春風”指像坐在春風中間,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學識的人相處并受到熏陶。
例4:這次商品博覽會,聚集了全國各地各種各樣的新產品,真可謂浩如煙海,應有盡有。
浩如煙海,形容典籍、圖書等極為豐富,不能形容商品。
例5: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去年春天來得早,春節剛過,北海公園就渙然冰釋,讓喜歡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像冰一樣完全消除。渙,消散義。
這類虛指成語大多有“如”和“然”字,學生可一一查閱詞典積累相關成語,如如芒在背、如虎添翼、如喪考妣、如雷貫耳、如數家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等。
三、重視從語法的角度研究成語運用
在成語專項訓練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每個成語的意思都從字典中查閱,然后一一記下,可見其重視,但答案總是選錯。究其原因大概學生只關注成語本身,忽略具體的語境。近年來,命題者往往轉移考生的視線,延伸到語法的層面考查學生。因此,我們還應考慮到成語本身具有的語法特征及與前后的搭配,從成語的內部研究延伸到成語的外部研究。
(一)不能帶賓語的成語。譬如“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形容某事物常見,就不覺得特別奇怪。從詞性上講,是動詞性的短語,但從搭配上講,這個成語并不能帶賓語,不能說:“某某司空見慣了什么東西”,即使要帶賓語,也只能說是“對什么司空見慣”,用狀語將賓語轉移位置提前。
又譬如“奇談怪論”,指“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言論”,是名詞性短語,它就不能修飾名詞,但我們很可能只抓住“稀”與“古”字,誤認為其是形容詞。
有些成語本身就包含賓語,但在使用過程中經常出錯。比如:視而不見、熟視無睹、出奇制勝、漠不關心、求全責備、文過飾非、樂此不疲等。
例6:這則笑話因為對漠不關心人民疾苦的官員諷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很大。
此句中漠不關心不能帶賓語,要說成:對……漠不關心。
例7: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你不應該求全責備他的缺點。
求全責備,指對人或對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無缺點,是指苛責別人,要求完美無缺?!扒笕焙汀柏焸洹倍际莿淤e短語,動賓短語不能帶賓語。
(二)只能用在否定句、疑問句中的成語。在眾多成語中,存在這樣一類成語,他們只用在否定句或疑問句中。所以,在做題時遇到這類成語,只需關注它是否用在否定句、疑問句中即可。如:同日而語、相提并論、望其項背、吹灰之力、善罷甘休、天高地厚、混為一談、一概而論、等量齊觀等。像這類成語,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見到,讓學生給這些成語造句,舉一反三,便于識記。
結合高考命題規律,筆者從以上三個方面對高考成語題作“別類”研究,以期對同仁們有所啟迪。但解答高考成語題要講究長期的文化積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我們應該把成語積累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從高一到高三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這樣上了考場才能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