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鍇
摘 要: 本文從視覺角度出發結合格式塔心理學,對后世史學家對霍去病墓石刻群命名的方式方法進行初步解讀。
關鍵詞: 霍去病墓 命名 視覺 石刻群 格式塔心理學
“霍去病墓”位于陜西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距武帝茂陵東約1公里,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約101米,南寬約56米,北寬約58米,高約18米,占地面積約為5841平方米,封土約為62961立方米。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蔭蔽墓身。墓南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徑,通向墓頂。《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冢象祁連山。”當地人俗稱“石嶺子”。
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群是漢代石刻藝術的珍品。根據文獻記載,我國大型石雕在秦代已有,但遺存下來的作品卻以西漢時期最早。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是目前我國保存的古代大型石刻中時間最早且最為完整、最成體系的石刻藝術遺產。其中有九件石刻于一九四九年以前就置于墓前。而后在一九五七年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勘察時又發現了五件,另外,還出土有兩塊漢隸書字石,分別刻著“左司空”和“平原樂陵宿伯口霍巨益”的字樣,發現的石刻共計十六件。
一、國內外對霍去病墓石刻研究的現狀
一九一四年法國科考隊對中國川陜古跡進行了實地考察,在隨后發表的調查報告中,謝閣蘭(V.Segalan)詳述了“霍去病墓”。一九二三年J.Lartigue踏訪了該遺址,并著有論文。一九二四年美國漢學家畢安琪(C.W.Bishop)接續而來,撰寫了考察報告。三十年代,國人馬子云、滕固亦對“霍去病墓”及其石雕進行過“霍去病墓”考察著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對茂陵及“霍去病墓”的調查和研究不曾間斷。考古工作者于一九六二年和二零零三年分別對茂陵及其附屬遺跡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勘探,并發表了正式簡報。此外,顧鐵符、王子云、陳直、傅天仇、楊寬、劉慶柱、李毓芳、何漢南、林梅村、陳詩紅、A.Paludan等學者亦各抒己見,推陳出新。
關于霍墓石刻的名稱問題。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和《漢書·霍去病傳》中司馬貞索引姚氏案,曰:“冢在茂陵東北,與衛青冢并。西者是青,東者是去病冢。上有豎石,前有石馬相對,又有石人也。”墓上有豎石,墓前石馬相對,還有石人,對石雕群卻只字未提,并且在《史記》和當時其他文獻上對霍去病墓前石刻及挖掘出土的石刻名稱都未提到。騰固、馬子云、何漢南、顧鐵符、陳直等學者在對石刻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都進行過命名。其中學者何漢南在一九八八年發表的論文《霍去病冢及石刻》中總結了眾多學者對霍去病墓石刻的命名。
注:①何漢南《霍去病冢及石刻》《文博》1988年02期
②馬子云《西漢霍去病墓石刻記》《文物》1964年1期
③陳直《陜西興平縣茂陵鎮霍去病墓新出土左司空石刻題字考釋》《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11期
④顧鐵符《西安附近所見的西安石雕藝術》《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
⑤王子云《西安霍去病墓石刻》《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
然而在沒有史籍記載的情況下,這些命名又由何而來?筆者猜想在學者命名過程中,是否因石象形,依石擬形,然后有效結合視覺創達學對霍墓石刻進行命名,在命名方式上,符合格式塔心理學對事物的解讀。
二、試推格式塔心理學中在霍墓中的運用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英文往往譯成form(形式)或shape(形狀),因此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就是“形”。但這里的形又不止于一般所指的形式或形狀,還包括由知覺活動組成的經驗中的整體,中文又譯作“完形”。它認為整體決定部分的性質,而部分依從于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具有相似、接近、閉合、對稱等法則。如霍去病墓石刻中最有代表性,被命名為“馬踏匈奴”或為“馬踏老人”的石刻。該石刻相比其他石刻而言,在藝術造型上比較特殊,造型上物(馬)與物(匈奴像或老人像)之間相互對立,呈對抗狀。石刻上方的馬形象明顯,易辨認,馬下有一與其相對的“物體”。史學家們根據其形,起初辨別為一老人形象。老人像正對上方馬嘴,兩頰似有長胡須,兩足向上彎曲,手持一器械,做掙扎狀。此后為了加深石刻含義,或覺得原有意義對石刻釋義不夠完善,在結合石刻歷史背景后,石刻具有了另外一種含義。疑似的老人像變更為“外族入侵者”,外族入侵者倒地,馬蹄踐踏之。石刻被賦予民族精神,是為了抵御外敵而存在,命名為“馬踏匈奴”。
跟隨其形尋求石刻與常見物體相似之處,接近石刻意義進行命名。視覺觀察未知物體單位時,會將觀察的物體簡化,大腦迅速做出反應,出現一個易于處理、常見的物體,然后眼腦作用是一個不斷組織、簡化、統一的過程,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才產生出易于理解、協調的整體。人的潛意識里會根據形狀、顏色、大小、亮度等視線內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動整合成集合或整體,在意識里,我們常常傾向于空間或時間上接近的元素整合成集合或一個整體。即使當物體元素不完整或者不存在的時候,依然可以被人們所識別。對稱的多個物體會作為一個整體被意識接受,即使它們之間有一定距離,從而就出現了“野人抱熊”和“怪獸食羊”等命名。
三、結語
霍去病墓石刻群造型簡練,品類眾多,個性突出,手法樸實無華,風格渾厚,自然有力,主題鮮明。在石刻命名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屬筆者大膽地對其進行猜想,因而借助格式塔心理學給不完整的視覺信息尋找最簡單直接的解讀辦法,在筆者看來有一定的依據,石刻群存在的時間久遠且未見史籍記載,石刻本體存在風化和脫落,對于原貌已無從得知,根據其現有形體和特征,在研究過程中有一定困難和風險。正如賀西林先生在《“霍去病墓”的再思考》中提及的:藝術史是開放的,在“霍去病墓”尚未發掘前,就其任何質疑和思考皆有存在的理由。
參考文獻:
[1]何漢南.霍去病冢及石刻[J].文博,1988(02).
[2]賀西林.“霍去病墓”的再思考[J].美術研究,2009.03.
[3][美]庫爾特·考夫卡,著.李維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01.
[4]王鵬.經驗的完形:格式塔心理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