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飛++鄭夢鴿
摘 要: 在我國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建設目標和教育部明文要求2015年高職院校發布就業質量報告的要求下,開展就業狀況與學院建設關系研究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高校社會聲譽與長遠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對國內高職院校“就業狀況”、“存在問題”、“對策建議”三個主題的文獻研究基礎上,分析評述文獻研究的側重點,提出基于學生發展視角和基于學院建設發展視角,對“就業狀況”與“學院建設”二者關系進行深度研究是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升學院建設水平的重要理論依據。
關鍵詞: 就業狀況 學院建設 文獻綜述
在高校建設與發展中,最重要的人才培養質量衡量指標之一是畢業生就業狀況,現今圍繞“就業”主題的研究內容已經較廣泛而成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編制發布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的通知》(教學廳函〔2013〕25號)文件明確要求,高職院校于2015年起發布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建設目標,使得高職院校建設與發展時刻不能松懈對就業狀況的研究。高職院校開展就業狀況的研究意義可概括為三個“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學院就業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針對就業工作長期以來出現的就業率高,對口就業率較低;就業制度與措施不夠完善;畢業生主觀就業意愿強烈,但實際就業滿意度不高;用人單位聘用需求度高,而畢業生就業意愿低等問題,通過對學院歷屆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和研究,能夠理清畢業生的就業特點,探索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長效機制,豐富學院已有就業制度和就業課程,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就業工作水平。二是有利于學院專業建設水平的提高。高職院校就業狀況的研究將促進就業工作與學院專業建設的深度融合,在學院建設中發揮一定的作用。通過深入了解學生就業需求與人才市場需求,明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足,為學院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借鑒,促進學院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及專業建設。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完善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進而帶動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使得培養的人才真正順利實現就業并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三是有利于優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分析就業狀況能在高職院校建設的多重相關問題的整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為高職院校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更有效的方案,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概念界定
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也是中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使命。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從上世紀末起,非師范、非醫學、非公安類的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應逐步規范校名的后綴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而師范、醫學、公安類的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則應規范校名的后綴為“高等專科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為高職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綴。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包括本科和專科兩個學歷教育層次。
就業狀況是反映高職院校辦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就業狀況至少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就業總量,二是就業率,三是就業質量,四是就業適應。
學院建設是指高等學校建設與發展,是基于外延和內涵建設而言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內涵和外延,都有其質和量的規定性。所謂內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總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內容,是決定事物品質的規定性。所謂外延,就是事物所屬的范圍、規模、類別等數量方面的規定性。就高等學校而言,學院外延建設就是指教育的各種硬件設施的改善及招生規模的擴大等,學院內涵建設則是指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及科研成果數量的增加等。
二、國內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大學畢業生人數已由2010年的631萬增長到2015年749萬,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人數由51萬上升至近348萬。圍繞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對策建議三方面進行文獻檢索,呈現主體內容如下:
(一)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
一是多數學者進行了對大學生就業的整體形勢分析,總體認為,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普遍性就業難的問題日益浮出水面,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應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社會需求旺盛,從長遠來看整體就業形勢好,如屈百達通過對中美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指出美國的大學生就業已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近幾年大學生失業與滯后狀況加劇,越來越多的新畢業大學生不得不從事低層次簡單勞動。相比之下,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情況要好得多,但某些學科、專業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已出現就業難的苗頭。二是部分學者認為當前大學生供給遠遠大于需求。根據教育部2015年統計顯示,我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2008年為559萬,到2015年突破到749萬。在就業方面,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3年6月我國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71.9%,而2014年僅為68.2%,而后公布的數據2015年就業率大抵與上年持平。由此可以看出,歷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在當年畢業時均未達到80%,有20%以上的大學生處于“失業”狀況。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增長的數量趕不上畢業生供給數量,供過于求是畢業生就業難的最本質原因。三是畢業生就業結構性問題普遍存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不僅體現在總數方面,還體現在結構方面。2012年李莉提出因為供給和需要往往存在結構性不匹配問題。近年來,地區、行業、專業等就業供求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從種種跡象表明,就業結構性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有效解決,主要體現在:(1)地域性差距比較大;(2)行業差異(部分行業供小于求);(3)專業矛盾;(4)學歷矛盾。
(二)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對文獻的閱讀,發現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就業問題原因進行分析,得出很多結論。一是大學生自身原因。學者們普遍認為,大學生擇業和擇業期望值都比較高,而且他們的年齡較大,已經是成人,有些還存在婚姻、家庭問題,因此擇業心態更復雜。紀軍提出當今大學生擇業觀出現趨于功利化的現象,許多人對功利標準的追求強于對事業發展和社會貢獻的愿望,過于突出自我,片面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忽視對社會的貢獻,注重經濟效益,缺乏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2011年李儉在《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和行為特點調查研究》中提出,從心理上,他們存在不正確的就業觀念,擇業預期過高。大學生仍存在著“時代精英”“天之驕子”的感覺,對自身定位不準確,不愿意下基層、不愿意到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二是國家的高校擴招和就業政策的變化。國家在1999實行高校擴招工作。大學生就業政策已經不是計劃經濟中的“統包統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進入市場經濟的“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模式。這一轉折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力資源的分配,更有就業的觀念與結構。政策的放寬原本是想打破體制,激發大學生的活力、創造力,增加就業的自由度、開放度。成長群指出:在國家的發展和整體就業形勢之中,“世界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沖擊,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內發達地區的就業市場趨于飽和,下崗工人占很大的比例,大批海外學子學成歸國、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和城鄉統籌發展造成的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已經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影響”。三是從教育學角度來看,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端。在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顯得十分滯后,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供求結構失衡,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原因之一。車桂蘭提出:高校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是計劃招生,統一分配,因此很多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不是面向市場需求,而是單純地立足于國家產業的調整,依賴于自身的師資條件,這使得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產生結構矛盾,導致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的不適應。這些特點對大學生學習理論知識,進行專業實踐都產生影響,也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時缺乏競爭力。
(三)高職院校就業對策與建議的分析
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事關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推進、事關高職教育功能的實現、事關高職院校質量的提高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我國高職教育無論招生就業聯動機制,或是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有著難以解決的困境,從而影響了高職畢業生就業。陳建章2010年在《新形勢下高職高專院校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研究》中提出關注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張舉正根據當前高職院校發展中章程建設與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系、特點,分別就高職院校章程建設對就業工作的促進作用及就業工作對推進章程建設的影響進行探索。石偉平以我國行業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機制為研究對象,分析因素的影響作用及相互關系,最終確定校企合作資源配置方式,即機制構建。張瑤祥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在教學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進行剖析和策略研究。姜宇國則提出要結合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的特點,探究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模式和方法。
三、文獻評述
我們不難發現當前學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內容還是較為豐富的,有的從大學生自身因素的角度出發,多把重點放在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上和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各種素質;有的從大量的畢業生不能獲得就業崗位的角度出發,將研究立足點放在供給和需求上;有的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制度及政策的深入思考,提出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對策,多數是就教育管理體制、人才培養定位、課程設置方面進行探討,研究和關注的重點往往是如何加強就業指導、就業市場的開拓和就業服務體系的建設等,對關注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就業與學院建設問題研究較少。由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建設、內涵建設、學生管理機制、后勤保障等制度的完善,能夠最終帶動就業機制,并能直接提升高職院校自身建設水平,增強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因此,研究高職高專院校就業與學院建設問題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研究建議
畢業生就業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高校社會聲譽與長遠發展的關鍵因素。高職院校重視對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數據整理調研,并開展縱向比較研究,可基于兩個視角:一是基于學生發展視角,研究畢業生就業狀況與特點,研究畢業生就業趨勢與規律,提出改善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二是基于學院建設發展視角,研究學院教育對畢業生就業的價值,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對學院建設的啟示意義,著重從學院品牌聲譽、專業設置的社會需求度、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用人單位反饋意見等方面進行研究。針對“就業狀況”與“學院建設”二者促進關系進行深度研究是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升學院建設水平的重要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屈百達,白瑞林.美中理工科研究生就業對比及其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2]李莉.新時期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決策探索,2010.
[3]陳建章.新形勢下高職高專院校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0.
[4]周長群.論大學生就業品牌化戰略的實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
[5]紀軍.市場經濟人才需求與計劃型培養模式沖突下的普通高校研究生就業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7(1).
[6]李儉.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意向和行為特點調查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9(13).
[7]張舉正.高職院校章程建設與畢業生就業工作關系的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5):5-6.
[8]石偉平.時變系統下的行業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機制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3(Z1):15-19.
[9]張瑤祥.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反思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33):169-171.
[10]姜宇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研究教育與職業[J].教育與職業,2008(2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