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娟芳++張文軍++翁晨
摘 要: 近年來,為了滿足裝備任職崗位需求,使機務人員快速了解所維護裝備的理論知識,掌握維護技能,越來越多的部隊機務人員來本院參加相關內容的培訓。作者就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就新形勢下如何加強裝備教學能力建設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培訓 裝備 教學能力建設 實現途徑
一、了解部隊需求,確保做到“三貼近”
裝備理論培訓的目的是使學員能夠盡快地掌握裝備的原理、構造和維護方法,具有清晰的崗位導向性。這就要求裝備教學必須強調“三貼近”這個屬性,也就是教學內容必須貼近部隊、貼近裝備、貼近崗位。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這一特性,才能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適應任職崗位需求的裝備維護技能。
(一)貼近部隊。
部隊的需求就是我院培訓的教學任務,只有了解了部隊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制訂課程標準和課程實施方案,才能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貼近部隊。
(二)貼近裝備。
貼近裝備是我院鮮明的辦學特色,能使學員在學習維修技術的整個過程中接觸實裝,培養裝備感情和一切從裝備實際出發的思維方式,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學員的裝備操作和維修動手能力。
(三)貼近崗位。
每個學員層次不同,在部隊的工作崗位不同,有地面機械師,有空中機械師,有士官,有軍官,因此學習的重點也有區別,在教學中就會出現眾口難調的局面。要徹底解決類似問題,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以滿足不同的崗位需求。
二、針對學員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
裝備教學的對象層次多樣,來源復雜,起點參差不齊,有畢業于地方院校的“4+1”國防生,有來自基層部隊、具有裝備實踐工作經驗的技術軍官,甚至有來自裝備操作崗位的士兵。學員層次不同,特點就有所不同,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側重點就不同,因此了解不同層次的學員特點對于提高裝備教學能力建設尤為重要。
由于培訓對象的理論知識、文化素質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大相徑庭,這就為教學內容的組合、教學過程的組織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針對培訓對象組成復雜、專業覆蓋面廣的特點,課程教學中必須兼顧共性、強化個性、區分層次、因材施教。
任職教育條件下的裝備教學是對特定任職崗位所必需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強調的是專業的應用性。對于崗前理論培訓和國防生理論型號培訓,應該在充分兼顧認知規律的前提下,與工作內容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學科知識被排除在專業領域之外,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篩選體現的是滿足特定崗位工作需要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要求。而對于改裝換裝培訓,則應根據其在部隊的具體崗位,采用“專題式”的培訓模式,根據崗位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以滿足其部隊崗位需要。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采用現地教學、專業實習等方式,帶領學員來到一線部隊,一方面可以讓學員能夠直接接觸到新裝備,增強對新裝備的感性認識,將感性認識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形成對照,加深學員對新裝備的理解,提高學員對新裝備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讓學員了解到新裝備在部隊使用中的具體情況。
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教員的能力素質
教員是培訓的主體和基礎,教員裝備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培訓質量。如果沒有高素質的教員和高質量的院校教育作為基礎,不斷提供強有力的裝備理論支持,那么提高部隊裝備維護技能就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加強教員自身裝備教學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一)完善培訓機制。
教員學習消化裝備時一定要“走出去”,積極組織教員參加各類培訓班,為教員提供一個再學習、再提高的良好機會;鼓勵教員自學,不斷充實知識;積極組織教員到設計、研制、生產、使用裝備的科研所、工廠、部隊等單位調研學習,收集資料,創造條件讓教員多接觸裝備使用、維修實踐,了解裝備的生產裝配過程,了解設計過程中的參數指標和存在的問題等,分解消化其中的關鍵技術的原理,再教給學員。
(二)參與裝備研制。
學院應積極通過上級領導部門或與裝備承研單位溝通聯系,力爭相關教員介入裝備型號的立項、論證、研制、試驗、鑒定、生產各個環節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專業教員基礎理論知識扎實、裝備知識豐富的優勢,協助裝備承研單位完成相關的論證和試驗工作,另一方面,教員在跟廠過程中可以獲取到裝備第一手的信息資料,其中很多過程資料只能是在實際研制中才可以得到,非常寶貴,這些資料將會成為教材編寫的基礎信息。早期介入也可以讓教員對裝備有著更深刻的理解,無論從整體把握還是具體認識,這些都可以有效提高教員對裝備的駕馭和理解能力,對于提高新裝備教學能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結合裝備的研制過程,可以分階段培訓教員:一是讓教員參與裝備的研制,獲取裝備的資料,增進對裝備的理解;二是裝備設計定型后,及時參加裝備接裝培訓,一方面學到相關裝備知識,另一方面與接裝部隊保持良好的聯系,便于了解部隊對裝備的真實需求;三是內部交流,裝備一般系統復雜,專業教員都是按專業進行裝備學習,及時進行內部交流,使專業教員不僅能具體了解裝備,更能從整體角度建立系統概念,加深對裝備的理解,成為駕馭裝備的行家里手。在沒有裝備的情況下,積極開拓思路,與裝備接裝部隊積極溝通交流,盡可能彌補沒有新裝備對教學造成的影響。
(三)深入部隊,熟知裝備。
教員應積極與裝備接裝部隊的裝備使用者、管理者交流,多下部隊,多接“地氣”。一方面,可以使教員自身熟知裝備及相關維護內容,建立豐富的知識儲備,保證滿足裝備課堂教學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了解裝備在部隊中的使用維護情況,找尋新問題,提出科研新課題,繼而通過課題研究解決新問題,形成良好的發展閉環,既為裝備接裝部隊快速形成作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支撐,又豐富了裝備課堂教學內容,促進了科研工作發展。
讓教員深入部隊生活、了解部隊、了解裝備,選全軍重點建設部隊作為教員見習點,增強為部隊服務的意識,掌握部隊裝備建設、技術保障建設實踐成果與需求,改進裝備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由于某些裝備故障模式、故障規律不清楚,學院對裝備的操作使用較少,相應的故障現象很可能表現不出來。教員要定期深入列裝部隊,虛心學習,取長補短,將調研內容帶回來,經過不斷匯總、交流,教員隊伍的教學能力會有大的提高,進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和為部隊排除故障過程中收發自如、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