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旭
摘 要: 培養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一直是中專教育的辦學特色,在當今社會專業技術工人缺口日趨增大的環境下,中專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傳統的中專教育雖然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理論觀念,都沒有得到與時俱進的創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與社會實際需要脫節的現象。為了進一步提高中專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加強培養創新人才教學的研究分析,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 中專教育 創新型人才 培養模式
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過程中,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現代化人才,無疑是推動轉型升級的強勁動力。中專學校為我國各行各業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技術工人,在中專教育中引入人才創新培養模式,不僅是現代職業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更是提升中專教育教學質量的現實需求。文章首先分析了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隨后就如何在中專教育中開展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提出了幾點可行性建議。
一、中專教育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1.是中專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與普通高中相比,中專學校無論是在政府資金支持、師資力量還是生源質量上都相對較差,因此,中專教學要找準自身定位,密切關注市場發展變化,積極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以此為依據不斷調整教育教學方式,最終才能使中專學生掌握現代化的應用技術,在畢業求職時能夠找到符合自身專業特長的崗位。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為了謀求自身可持續發展,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改革,而中專教育的辦學目標就是解決社會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問題。從這一點來看,中專教育必須加強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使中專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更快地適應社會環境。
2.是中專教育提高自身教學質量的需要。
不可否認的是,中專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學習成績上與普通高中生存在一定差距,家長將學生送入中專學習,更多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門實用型技術,其次才是學習更深層次的理論知識。從中專學校教學的角度來看,要想提高自身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固然可行,但是施行難度較大,與中專學校的辦學目標也不相符合。因此,培養創新人才教學成為中專教育提出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二、中專教育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的具體措施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能動特性。
傳統的中專教育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指導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學生往往不能獨立自主地完成試驗操作,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受到嚴重制約。教育改革后,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更多意義上承擔指導者的作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講解完課堂教學內容后,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本節課內容。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充分發散思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2.提高創新意識,轉變教學方式。
在一切能力當中,創新能力是學生最為缺乏,同時是職業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放在首位。中專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首先就是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和教學觀,打破傳統教學方式,采用“案例教學”、“主動探索”、“協作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以計算機教學為例,學習多媒體設計時,可以拋開各種限制,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內容和工具,自行設計,這樣他們就會選擇自己熟悉或者感興趣的東西,充分挖掘自己的創新意識。同時應該指導學生對自己選擇的內容和工具進行多方面的思考比較,開闊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多種設想。然后在眾多的設想中,經過歸納、判斷和比較,最終得出個最優化的結論,選擇最合適的內容和工具進行設計制作,從而培養創新能力。
3.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創新精神首先來源于人們對新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學研究表明:求知欲、興趣和好奇心,是智力發展的心理基礎。所以,只要學生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而輕松。當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的時候,他們的思想就會活躍起來,記憶和思維就會大大提高。興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傾向,是產生動機主要的主觀因素。因此對于學生而言,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想象力,為培養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三、結語
中專教育中首先應該是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礎,有了創新的能力,其他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當然,我們在教學中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符合學生的創新心理機制,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教育的方式、手段都應該符合學生的心理機制。
參考文獻:
[1]董乃祥.堅定不移地以改革促發展——北京市成人中專近十年發展軌跡及今后趨勢的思考(下)[J].北京成人教育,2013(12):131-133.
[2]張君新,郭利靜.論成人中專生的教育和管理[J].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