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英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受其特有的社會生活環境和自身因素的影響,在城市化過程中容易產生心理層面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善,必成為阻礙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因素。應在改革相關制度的同時,著眼于新生代農民工心理素質的改善,引導其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心理適應 心理健康 市民化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與20世紀相比,新時期農民工群體發生了變化,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在城市內購房安家,卻仍然是農業戶口,無法享受城市居民擁有的各項福利,因而導致心理落差,嚴重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如何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是現階段必須考慮的重要課題。
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特點
國內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多數出生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與父輩們相比,他們無論是知識還是職業技能都有了大幅提升,從自身價值認知到處世行為都明顯受改革開放浪潮影響,與第一代農民工存在很大差距,擁有自身獨特群體特征。
第一,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化意愿強烈。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受改革開放浪潮影響,生長環境更開放更多元化,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更加渴望城市生活的便利和豐富多樣,想要成為城市居民的意愿強烈。同時,由于科技進步帶來的農業技術飛速發展,導致農村勞動力需求下降,新生代農民工對從事農業勞動的認可度也大大降低,在工作取向上偏向第二、第三產業,不愿回歸農村。
第二,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擇業仍存局限。受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相比第一代農民工有所提高,大部分都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新生代農民工雖然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依然層次較低,導致其擇業的性質和范圍受到限制,所從事的職業無法滿足其物質和精神需求,極易造成心理問題。
第三,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身份定位模糊。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雖然是農業戶口,但是本質上他們與農業只有微弱聯系,在自身身份認知上更趨向于產業工人,而不是農民。這也導致了新生代農民工背負著“農民”這個制度性身份,卻扮演著“工人”這個社會性身份,難免對自身認知有模糊化趨向。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心理層面上的市民化困境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宏觀方面上的制度障礙,還有微觀層面的文化心理適應以及身份認同的問題。
文化適應惰距阻礙市民化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存在兩種相反結果:一是農民化路徑;二是市民化路徑。①農民化路徑是指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不適應城市文化,最終回歸農村文化。市民化路徑所指的是,新生代農民在城市的生活中逐漸適應了城市生活,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美國社會學家曾提出“文化適應惰距”理論,描述在社會變遷過程中非物質文化的變遷停滯,能夠導致其滯后于物質文化的變遷。新生代農民工如果無法適應城市文化,產生文化適應惰距,在群體、社會的層面上造成極強的文化惰性,會導致社會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發展緩慢。②
身份認同模糊造就市民化游離狀態。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適應程度的影響。有研究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對于自我身份的認知不明確。一方面,相較于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對于鄉土認知的感受性相對較低,更傾向于城市文化。另一方面,在與市民相接觸的過程中,從制度結構的角度上農民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內涵”,農業戶口和非農戶口區別明顯。雖然他們不認同自身的制度身份,但是市民和社會的不認同不接納極易造成新生代農民工心理認同問題。
自卑心理和孤獨情緒明顯。城市中的戶籍制度等造成了制度性歧視,其在教育及醫療等方面與城市人口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且這種差距短期內不會出現實質性改變,身份上的差異給眾多城市農民工帶來了生存及生活上的鴻溝,容易導致自卑心理的產生,孤獨情緒明顯加重。受制于文化因素影響,他們工作場地大多為勞動強度大且文化程度較低之地,白天忙于生計,夜晚缺乏可以減輕心理壓力的活動。長此以往,易產生封閉心理,排斥與他人交往,不利于人格健全及社會發展。
滋生過客心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工只要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可以在任意時間、地點實現自由流動。盡管流動性加強,他們仍然背負著不可改變的農民身份,他們中的大多數只能生存于城市底層,這帶給他們的是直接的排斥以及地域及文化的歧視,疏離感由此產生,并在經年累月的生活中不斷被強化。他們將自己的身份轉變為城市的看客,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是以局外人的姿態存在于其中,對城市的認同度降低。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對策
新生代農民工與傳統意義上的從事農業的勞動者存在顯著差異,他們有更廣闊的交際能力,其市民化進程是歷史與社會發展的產物,進一步推進市民化進程,可以按照以下措施進行實現與完善。
第一,深化戶籍改革,確保農民工能夠“進得去”。農民工不能獲得城市居民身份,不能享受城市生活保障,加劇了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必須對戶籍制度進行深度改革,放寬農民工轉變為城市人口的條件,例如中山市推行的流動人口積分制,將具有穩定職業及薪水的新生代農民工和子女留在城市,有利于管理流動人口,從制度上打破新生代農民工無法入城的尷尬局面,促進農民和市民融合與統一。
第二,采取一系列措施,讓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留得住”。通過完善戶籍管理制度,或許農民工可以進得了城,但是如何讓農民工在城市中更好發展將是一個大問題,可以從如下兩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增強他們的立生之本。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工資水平較低,盡管擁有“城市夢”,但是面對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不少農民工產生畏懼心理,造成城市化過程中的心理障礙。政府應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確保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能夠擁有適應社會發展和需求的技能水平,有實力應對城市生活發展,克服對城市生活的畏懼心理,實現農民工技能與工廠技能達到一致,從而確保農民工不光進的來,還能夠待下去,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二是打破城鄉壁壘,建立健全的就業保障市場。城市化進程的加劇,直接或者間接增加了農民工的生存壓力,必須要打破傳統二元分割市場,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勞動力服務體系,從制度上破除農民工心理認同障礙。應該從法律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執法及政策,有效維護其就業權益,要加強執法力度,對于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企業要嚴格查處,有效保障他們的基本工資、福利、休假等事宜。要改良新生代農民工工資判定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執法及政策,有效維護其就業權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具體而言,除了要完善《勞動合同法》之外,還要加強執法力度,對于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定的企業要嚴格查處,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讓新生代農民工增強對城市的信任度,打破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心理藩籬。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都在不斷完善戶籍管理制度,讓農民工可以有機會獲得城市戶口,享受到教育、醫療等各方面的社會保障。各地政府也應該注重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緩和工廠職業技能需求與農民工掌握職業技能的矛盾;應該建立農民工薪金增長機制,讓農民工也可以享受到城市經濟發展成果;應該幫助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打破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心理障礙,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最終在城市化進程中健康生活,為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作者單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注釋】
①郭建玉:《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特征及實現對策》,《青年探討》,2011年第2期。
②黃麗云:《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綜述》,《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責編/王坤娜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