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紅
一、 主題與背景
《信客》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的文章,選自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寫作《文化苦旅》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審視過往的歷史,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現象的當代關注。他為“信客”作傳,是想從這種已經消失了的職業和人物身上尋找一種久違了的倫理價值,以警醒和彌補當代道德倫理的缺失。《信客》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意蘊豐富深刻,既為師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究空間,也為教學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怎樣才能引導思想認識水平相對有限的七年級學生在一節課中比較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呢?于是,我們借助哈爾濱市第四十九中學胡濤和哈爾濱市第30中學寧如濤兩位老師的教學實例,圍繞“閱讀教學如何通過問題設計將學生思考引向深入”這一主題展開了課例研究。
二、情境與描述
【課例一】
環節一:初識信客,知其生涯
1. 速讀課文,試用一個詞概括:做信客很 。(結合文中描寫信客工作、生活的語句,簡要說明理由。)
環節二:走近信客,品其為人
2. 研讀文章二、三兩部分,結合信客對待同鄉的語句,思考信客靠什么撐持了二三十年?
師生對話片段:
生:老信客說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鄉親們需要信客為他們傳遞信息。
生:年輕信客答應了老信客接他的班,他要信守承諾。
師:兩人說的都有道理,請大家看文中這句話:“他能不干這檔子事嗎?不能。說什么我也是死者的同鄉,能不盡一點鄉情鄉誼?”能否把它改成“他不能不干這檔子事,他要盡一點鄉情鄉誼。”大家把這兩個句子讀一遍,然后說說你的體會。
生:原文用的是設問,感覺是信客自問自答,他也猶豫過,但是為了鄉親們,他還是繼續做下去了。
生:信客知道鄉親們需要像他這樣的人,盡管他們也曾誤解他,但他還是覺得鄉親們出門在外不容易,他能體諒鄉親們的難處。作為同鄉,他一心為鄉親們著想,覺得自己應該幫助他們,所以,寧可自己受苦也堅持二三十年。
師:信客心中有桿秤,鄉情最重,為了那份難以割舍的鄉情,他忍氣吞聲,默默承受,以德報怨,并用善良和寬容保全了一個家庭。他在矛盾糾結是否干下去時,是鄉情鄉誼給了他做下去的力量和勇氣。
環節三:悼念信客,悟其精神
3.信客死后,有很多人來吊唁,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位,你會送上一副什么挽聯?
師生對話片段:
師:哪位同學讀一讀你為信客寫的挽聯?
生:(大聲)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師:(驚訝)是你寫的?
生:(鎮定)是我寫的。
師:(思索,微笑)對,是你寫的。你給大家解釋一下,好嗎?
生:(鄭重其事)信客生前全心全意為鄉民服務,無怨無悔,所以稱為人杰;死后人們都來吊唁,尊重他,愛戴他,敬仰他,堪稱死亦為鬼雄。
師:(贊賞)老師給你打十分,你寫的挽聯一分,評價九分。
【課例二】
環節一:整體感知
1.根據提示,簡要復述課文。
環節二: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三個問題:
1.“他死時,前來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人們為什么會這樣做?
2.“此時的鄉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與這位校長有什么關系。為了看著順心,也把那個不成樣子的墳修了一修。”如何理解畫線詞語?
3.“根據他的遺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他為什么有這樣的遺愿?
師生對話片段:
師:對誠信的堅守只不過是我們做人的“一撇”(板書),這個人還立不住,那么,什么才能支撐我們這個大寫的人立起來呢?我們來讀下一個問題:“根據他的遺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他為什么有這樣的遺愿?
生:我們組討論出來的答案是因為小信客對老信客心存感激。老信客把這個行業最重要的一點告訴了小信客,才使得小信客受到了他人的尊敬,所以小信客對老信客心存感激。還有一點是對老信客的理解。因為小信客也辭去了信客的職業,他體會到了信客這個職業不僅艱辛還充滿兇險。還有一點就是他對老信客的懷念。正因為感激,所以他才懷念。還有對老信客的尊敬,老信客教給他做人要誠信的道理。他既尊敬老信客是自己的前輩,更尊敬老信客的精神。
師:分析得很透徹。老師還有一個疑問:剛才你們說是信客對老信客有一種感激,“感激”這個詞我感覺不妥。是老信客把他引到信客這一行業上來,但從全文來看信客這一職業怎么樣?
生:非常苦。他老犯胃病和風濕病。更會有一些農婦聽了死訊一時興起,咬牙切齒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連帶也憎恨信客,把他當作了死神冤鬼,大聲呵斥。老信客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
師:非常苦。所以,我才會質疑,老信客把他引到這樣一個又苦、又累、又忙的信客職業上來,他還感激老信客嗎?
生:感激。正因為他幾十年游歷各處,又代寫了無數封書信,才被選為教師,教起國文來也從容不迫。
師:說得好,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客對老信客是心懷感激的,所以作者通過這一部分想告訴我們:做人,不僅要能堅守誠信,還要有感恩之心。而恰恰是感恩之心才能支撐起這個大寫的人。
三、問題與討論
兩位教師都是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提出了觸及文章主旨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體現了“問題讓學習發生”這一教學理念。問題設計脈絡清晰,梯度合理。課例一從概括信客的職業特點入手,由關注行為轉入體察心靈,最后將全部的理解化為對信客的禮贊。課例二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從文章的結尾入手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依次分析人們對小信客的感情,對老信客的態度,小信客對老信客的感情,透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洞察人物的情感世界。兩節課雖然問題設計不同,但都做到了由淺入深,引發學生的思考并使之走向深入。
這兩節課的問題設計都比較新穎,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初看,題目都不難,學生有話可說;深究,答案又不唯一,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學生們在互相傾聽、討論和爭鳴中學會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這既有利于多角度解讀文章,理解其豐富的意蘊,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拓寬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要想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除了問題外,教師的適時干預也是十分重要的。課例一中教師適時地通過改動原文,比較前后變化,引導學生走進信客的精神世界,走進信客的心靈深處。寫挽聯環節,教師對學生的寬容與追問,成就了一個意外生成的亮點。課例二中,教師制造矛盾,故意質疑,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加深了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課例一主題定位在誠信和鄉情,課例二主題定位在誠信和感恩,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相對來說鄉情似乎在文中占的比重更大,兩代信客身上都有體現。如果談感恩,僅從小信客對老信客的情感上分析有點單薄,如果調整問題設計,把同鄉為家鄉設立郵政代辦處,鄉親們悼念小信客等情節聯系到一起分析,學生對感恩主題的認識將會進一步加深。
四、詮釋與研究
思維從問題開始,善教者必善問。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在深入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從標題、用詞、造句、修辭、語法、標點、結構等看似并不起眼卻又很有思考價值的地方入手,采用矛盾質疑、縱橫比較、多角度思考、假設、聯想和想象等方法設計問題。問題設計應該力求新穎巧妙,擊中重點,觸及難點、激發思考。具體說來,應該把握這樣幾項原則:
1. 問題應具有階梯性。循著“入進去”“走出來”“跳上去”的臺階,讓問題循序漸進地展開,啟迪不同層次和類型學生的思維。
2. 問題應講究邏輯性。注重內在聯系,形成網狀知識系統,不分散,不孤立。
3. 問題應具有推動力。在知識的易混易錯處,思維的轉折處,教學環節的關鍵處等重要節點醞釀問題,會對學習起到極好的推動作用。
4. 問題有一定的開放性。問題答案不唯一,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思考可拓寬思維的寬度和廣度。
5. 問題應具有現實性。問題不只局限于教材,應立足更廣闊的思維領域,如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對人生的思考。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同時,更要鼓勵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教師激疑、學生生疑后教師要注意創設辨疑、析疑的條件和氣氛,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判斷、想象、推理等方法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認識,切不可急于給出答案而喪失了啟迪學生思維的良機,這樣語文課堂才會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和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