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構圖技巧,指繪畫構圖時預留部分空間,不著筆墨,意在通過黑白、虛實的強烈對比,吸引觀者去思考作者創作的目的所在。教學留白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教師準確地捕捉教學內容的空白處或含蓄處,在教學中巧妙布白,給學生留下想象和思考的開闊時空,以達到教學藝術化的境界。它是遵循教學規律、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以及美的規律進行的創造性教學實踐活動,追求“不著一字,而形神俱備”“無聲勝有聲”之空靈之境。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是積極利用文本的“留白”,精心設計教學流程的“留白”,善于捕捉課堂生成的“留白”,引領學生真正發現文本的意義,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于教學準備中設計“留白”
語文教材往往是一些名家大師之作,再加上編者精心編選,最終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文本都是歷經反復打磨過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舉,把學生需要學習的東西濃縮在精短的文本篇幅中。有時候為了表達的需要,還有意無意采用“留白”手法來處理,旨在通過課文學習使學生能真正學到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準確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脈絡和編者意圖,并通過教材這個“例子”把作者思想、編者意圖及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再現或者挖掘出來,傳導給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深挖教材,努力關注這些“留白”之處,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想象的空間,讓虛實相生的境界融入課堂。
1.備課中的有意“留白”
在語文教學中,備課是教師對課文精細鉆研、深刻領悟、加工再創造的過程。備課環節的“留白”,就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都有充分的了解,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充分的“留白”,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去思考、討論、品味。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打開智慧的閘門,走進文本,走進讀者,品味語言的真諦。如在進行《長江之歌》一文備課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留白”:首先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長江是無窮的源泉?為什么說長江有母親的情懷?引領學生在這個“留白”中去研讀文本,感悟語言。其次是在每節的第一句“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處“留白”,為什么是春潮?為什么是從雪山走來?為什么是從遠古走來?這里的“塵埃”僅僅是現實中的灰塵嗎?在本課中還可以設計讓學生展示人文歷史中的長江、地理上的長江、古詩詞中的長江等多個“留白”之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在“留白”之處駐足研讀、品味,發現文字背后的意義。
2.導入中的巧妙“留白”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往往會精心設計一節課的導入語:或者通過話題引入新課,或者通過故事情節導入新課,或者創設一定的情境切入新課……不管使用哪種方法,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在綜合運用這些導入方法的同時,一般會運用“留白”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和參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教學達到先聲奪人、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在《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授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有意安排學生有序地從位于三樓的教室沿東樓梯下樓,再從西樓梯上樓,如此兩遍之后,教師面對著氣喘吁吁的學生,問:“你猜老師今天為什么要大家如此上下樓梯?”教室里立即靜了下來,留下的是妙不可言的思考空白。學生先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接著有反應快的同學馬上想到了當天要上的課文《天游峰的掃路人》。老師適時追問:“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這課與大家的爬樓梯有什么關系?”這次學生發言踴躍了,有的孩子甚至還找出了文中的老人“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的句子,對課文的閱讀期待空前高漲。
3.提問中的“無意”“留白”
陶行知先生反復強調:“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有時候教師看似無意的“留白”,也會生成很多精彩的瞬間,助推課堂向縱深處漫游。在教學《學與問》時,教者沒有急著切入課文,在讓學生連續讀三遍課題后,一句話沒有說,而且停頓了30秒左右。這時,很多學生舉手了,教師示意學生站起來匯報自己的想法。于是大家的問題一個個跑出來了:“為什么用《學與問》做課題?”“文章會講些什么?”“文章應該重點是講如何問的,因為如何學的知識和方法老師已經告訴我們很多了。”“老師,您不吱聲就是想讓我們學會提問的吧?”在語文課堂提問中的適當“留白”,給學生預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間。當然,提問上的“留白”,更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目標,設計“留白”的最佳節點,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讓語文課堂充滿了求知、探討、頓悟的曼妙情思。
二、于情感鋪陳中發現“留白”
許多課文在情感表達中會出現跳躍,這樣的跳躍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學會用聯系的眼光去審視文本,將文本的“留白”部分與文本的顯性內容進行自然的勾連,打通壁壘,豐實文本,豐富內涵。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開篇第一句話:“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很愛自己的兒子。”高爾基愛自己的孩子,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調,也為下文兒子對這種父愛的回報埋下伏筆。但是父親的愛并非溺愛,而是深層的愛,真正的愛,愛在幸福他人,愛在教子奉獻上。該文的結尾,高爾基在信中說:“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作者沒有具體寫高爾基是如何愛他兒子的,而讀者為什么卻能從中感受到滿滿的愛意?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情感的留白,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去體會這種大愛。可以在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自讀文本,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交流。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討論、爭辯高爾基究竟對兒子愛不愛,從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發現文本中深含的父愛。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高爾基和兒子在島上可能講些什么?一起做些什么?兒子走后高爾基會怎樣想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可能還寫了哪些內容?通過這樣的不斷追問,學生就很容易從文本中短短的391個字中,讀出文字背后高爾基那濃濃的父愛,而這些都是作者“留白”讓讀者感受到的精彩。如果直接平鋪直敘,談高爾基如何愛兒子、想兒子,文章就可能冗長而乏味。同樣,即使文本文質兼美,但我們如果不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情感之中,忽視運用多種方式打開他們的內心深處,也就讀不出文本“留白”的妙處。
三、于文字淺表處挖掘“留白”
有些文本的語言看似通俗易懂,平淡無奇,甚至有學生認為其中的一些句子可有可無,只是“湊字數”而已。如果教者在教學時能細細琢磨這些“留白”,并稍加研究,就會發現淺表的文字后面卻蘊藏著很多深刻的東西。關注一些小細節,并抓住其中的某些點進行解讀,引領孩子走進這些貌似淺顯的文字背后,往往會相逢意外的精彩。如在教學《孔子游春》一文時,有學生認為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孔子動情地望著泗水河,陷入了沉思”沒什么大意思。的確,這句話看似再簡單不過了,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卻有四兩撥千斤的妙用。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聯系上下文,引導學生去研究孔子為什么會“陷入沉思”。可能是無意之舉,更可能是有意為之,其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弟子們的注意,也為他由觀水而闡述哲思做了鋪墊,還照應了開頭那段看似平常而可有可無的文字:“孔子聽說泗水正漲春潮,便帶著弟子們到泗水河邊游玩。”如果這些地方都能有所思考,那么對結尾部分“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仿照著剛學過的方法,自己去揣摩填補文本“留白”的無盡意蘊。
四、于內涵感悟處拓展“留白”
文本表達往往呈現出許多不確定性的“留白”,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創造空間,需要教師在引導研讀文本時巧妙地抓住這些因素,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錘煉言語的表達,體悟文本的價值。如《明天,我們畢業》中說:“在我們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樹,您是海洋!”這一句是對教師的熱烈贊頌,表達了由衷的熱愛、依戀與崇敬之情,在解讀時不妨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可以是就文本本身進行拓展:老師為什么是天使,是大樹,是海洋呢?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找出相關的語句來品讀體會,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再讓他們聯系自己和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進行情感上的融通。也可以是研究文本此處的寫法:三個暗喻句子組成的排比句,強烈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感,我們學過的哪個語段也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學生很容易就聯想到《煙臺的海》最后一個自然段中的“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是一座壯麗的舞臺。”還可以組織學生仿寫:你能仿造這種句式再寫幾句話嗎?這樣的創造性設計,既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感悟到編者的良苦用心,更升華了學生的情感,發展了表達和綜合運用的語言能力。
又如《夾竹桃》一課中,季羨林先生在文中說:“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是對我說來,它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本課時,可以拓展引出季羨林先生在文革時遭受迫害的經歷,以及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說的:“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學生立即明白了作者為什么更為欣賞夾竹桃可貴的韌性,為什么季羨林老先生被稱為“夾竹桃君子”?他們就會從更深的層次上理解文本。
當然,我們在教學時也不能為了“留白”而“留白”,并不是每篇課文都需要在“留白”上化更多時間的。只有善于鉆研教材,鉆研學情,把握時機,適時適度地運用“留白”,才能發揮“留白”的最大功效。
(王蕾,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教育集團,2111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