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 劉自敏
?
農村合作社制度下的農戶行為研究*
楊 丹1劉自敏2
(1.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重慶 400716)(2. 西南大學農村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 重慶 400716)
合作社在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合作社制度下農戶的不同行為會導致農戶與合作社之間的不同關系,也會對農戶福利產生影響。本文首先構建了一個農戶決策產生不同農社關系,并導致農戶福利變化的理論框架;然后利用中國15省微觀調查數據建立雙重選擇模型(Double Selection Model,DSM),在處理農戶成員資格和惠顧決策偏誤的基礎上,分析兩種決策對農戶農業收入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農戶的成員資格和惠顧決策導致了四種農社關系,價格溢價以及農戶的專用性投資是影響農戶成員資格和惠顧決策的重要因素;而農戶的兩類決策都對農戶的農業收入有顯著影響。本文的研究結論有利于明晰農社關系、規范合作社社員行為,并對政府制定合作社發展和農戶增收相關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合作社 惠顧承諾 側銷 資產專用性 雙重選擇模型
世界各國合作社發展的理論和實踐表明,合作社是社員農戶所有,并為社員農戶利益服務的一種組織,是幫助單個小農戶進入市場的有效制度安排。中國農民合作社的一個重要功能定位是聯合或帶動收入與地位較低的小農戶脫貧致富。1990年以后,特別是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中國農民合作社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并在增強小農戶的市場進入能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城鄉融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到2015年12月底,全國農民合作社數量達153.1萬家,比2014年底增長18.8%;入社農戶10090萬戶,覆蓋全國42%的農戶,比2014年底提高6.5%。“十二五”期間,合作社數量增長3倍,農戶入社率提高31%。
合作社作為一種以追求集體利益為目標的組織,需要通過社員聯合行動提高集體議價能力。而在合作社制度下農戶的不同行為導致了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不同關系(簡稱農社關系)。根據合作社理論和原則,加入合作社成為社員的小農戶,不僅有享受合作社提供的優質服務的權利,也需要向合作社履行惠顧義務,即“社員承諾”(Fulton,1999)。但國內外合作社發展實踐卻顯示,農戶往往會產生“側銷”(Side-selling)行為,①即加入合作社的社員并不會全部與合作社交易,而一些未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卻開始與合作社交易(Mujawamariya et al.,2013)。因此,一些合作社也開始采用單獨核算的方式來核算社員或非社員與合作社之間的交易。總之,農戶是否加入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是否履行社員業務承諾、而未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是否惠顧合作社等現象都表明了農戶與合作社之間存在不同關系,而這些關系本質上都取決于農戶的兩個決策:是否加入合作社的社員資格決策和是否與合作社交易的惠顧決策。
現有文獻分別對農戶的社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農戶是否加入合作社的社員資格決策受到價格(Mensah et al.,2012)、凈的經濟收益(Fulton 和Giannakas,2001)、分工和專業化程度(Yang和Liu, 2012;楊丹,2012)等因素的影響。而農戶是否與合作社交易的惠顧決策主要受到交易成本的影響(Mujawamariya et al.,2013)。此外,一些文獻還從“社員承諾”及社員“搭便車”兩個角度②研究了合作社內部成員農戶惠顧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社員農戶的惠顧決策主要受價格、預期的惠顧返還(Fulton 和 Giannakas,2001)、社員異質性、合作社產權狀況、治理結構(Fulton,1999)、社員退出成本、社會網絡(Bijman和Verhees,2011)、溝通和信任(Borgen,2001;Hansen et al., 2002)、社員農戶的生產規模、受教育程度、家庭非農收入情況(Wollni 和 Fischer,2015)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合作社社員不與合作社交易的“側銷”行為主要是由于合作社缺乏排除機制(Mujawamariya et al.,2013),農戶為了避免支付所獲的補貼(Bellemare,2010)等原因導致的。但很少有文獻把農戶的這兩個決策行為結合起來研究,并分析兩個決策行為所導致的不同結果對農戶福利的影響。但同時現有文獻卻明確指出需要把這兩個決策行為結合起來研究(Cook,1995;Sykuta和Cook,2001)。Pascucci et al.(2012)也通過實證研究表明農戶的社員資格和惠顧的決策是緊密聯系的,而且同時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因此,現有文獻可能存在兩方面的不足:一是僅從合作社的角度研究農戶的決策行為及其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并未從農戶的角度研究其決策行為對農戶福利的影響;二是重點關注合作社社員是否惠顧合作社,而忽略了非合作社社員是否惠顧合作社的影響因素,也并未把它們放在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中進行分析。因此,從農戶的角度出發,在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中分析農戶的社員資格和惠顧決策產生的不同農社關系,以及不同決策對農戶福利的影響,對于我國合作社發展和農戶增收的研究,都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本文將基于現有研究,通過構建農戶決策產生不同農社關系,并導致農戶福利變化的理論框架,并實證分析農戶的社員資格和惠顧決策的影響因素,以及不同決策對農戶農業收入的影響。后文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第二部分是理論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是實證研究設計,包括數據來源、變量定義以及實證模型設定;第四部分是實證結果分析,包括戶的社員資格和惠顧決策的影響因素,以及不同決策對農戶農業收入的影響;最后是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由于農戶是否加入合作社的社員資格決策、是否與合作社交易的惠顧決策并不是一致的,因此這兩個同時進行的決策通常會產生四種農社關系模式:非社員關系(No Membership),意味著農戶不加入合作社,也不與合作社交易,即與合作社沒有任何關系,本文定義為模式1;影子社員關系(Shadow Membership),意味著農戶不加入合作社,但與合作社交易,即非合作社社員“側銷”模式,本文定義為模式2;松散社員關系(Soft Membership),意味著農戶加入合作社,但不與合作社交易,即合作社社員不履行業務承諾的“側銷”模式,本文定義為模式3;緊密社員關系(Strong Membership),意味著農戶加入合作社,并與合作社交易,即合作社社員履行業務承諾的模式,本文定義為模式4。
借鑒Mussa和Rosen(1978)及Fulton 和 Giannakas(2001),一般化地,農戶如果不選擇與合作社交易,就會與公司交易;農戶如果不加入合作社,就會加入公司。為了分析方便,后文在理論模型中簡化為農戶在合作社和公司之間進行惠顧決策或成員資格決策選擇。
接下來,我們基于農戶個人效用最大化目標決策原則來分析四種農社關系模式下的農戶效用變化,并由此推導出農戶不同決策行為產生的條件。
設定農戶的效用即農戶生產一單位農產品的凈收益,該效用函數可以基于農戶所生產的農產品的特性假設來設立。一般地,農產品特性帶來的效用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的物理特性帶來的效用,二是農產品交易模式特性帶來的效用。具體函數設定如下式:

表1 不同農社關系模式下的農戶效用
因此,我們可以基于農戶的效用函數進一步分析農戶的惠顧決策和社員資格決策產生的條件。實際上,農戶選擇是否加入合作社,與是否與合作社交易的聯合決策取決于不同農社關系模式間的效用差異,以模式4與模式1的比較分析為例,效用差異取決于三部分:交易價格差異,社員資格決策效用提升差異,以及惠顧決策效用提升差異,如下式: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不同農社關系模式的決策條件,如下表所示:

表2 不同農社關系模式的決策條件
注:每種農社關系的決策條件是該種關系的農戶效用分別和其他三種關系的農戶效用對比計算出來的,如緊密社員的決策條件是緊密社員的效用同時大于松散社員、影子社員和非社員的效用。
由上表可知,農戶的社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不僅取決于農戶與合作社或公司交易的交易價格與之間的差異,還取決于農戶加入合作社或其他組織(如公司)獲取的效用提升因子差異,以及農戶與合作社交易或與公司交易獲取的效用提升因子差異。而這兩種效用提升因子差異實際上是由農戶的資產專用性導致的農產品交易模式特性所決定的。Ménard(2004)與Williamson(2005)指出,交易中使用哪一種交易治理模式受到專用性投資、交易的不確定性及交易頻率的影響,而使用合作社作為交易治理模式是由于資產專用性和不確定性增加和交易頻率降低導致的。因此,農戶的專用性投資不同會導致農戶選擇的交易治理模式差異,而此差異會影響農戶的農產品交易治理模式差異帶來的效用提升因子變化,從而影響農社關系模式的決策,而不同交易治理模式和農社關系模式會導致農戶的收益差異。接下來我們進一步通過實證方法檢驗農戶決策的影響因素,以及由于農戶決策所導致的不同農社關系對農戶福利的影響。
(一)數據和變量
本文的數據資料主要來自于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組于2013年調查的微觀數據。該調查采用分層抽樣方法,首先在東部、中部、西部各抽取4-6個省,然后在每個省抽取1-3個縣,再在每個縣抽取3-4個合作社,并在該合作社所在村鎮抽取5-10個農戶,包括已經加入該合作社的農戶和未加入該合作社的農戶。該調查的被訪對象是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和農戶,該調查的樣本區域包括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共計15個省(直轄市)的33個地區。本調查采用入戶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時間為2013年6月至9月。為了確保調查質量,課題組于2013年6月在重慶地區進行了3次預調查,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最終調查問卷,最終的正式調查從2013年7月開始。在整個調查過程中,由經過嚴格培訓的調查員親自詢問并填寫問卷,對調查對象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并由課題負責人逐一核實甚至重訪,確保了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最終,本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478份,包括396份有效農戶問卷以及82份有效農民合作社問卷。每個區域的被調查合作社和農戶數量見下表。①

表3 樣本分布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現有關于合作社研究文獻中的微觀調查數據大多僅關注合作社內部社員的調研,而本文所采用的調查樣本更全面涵蓋了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未加入合作社的農戶、與合作社交易的農戶、不與合作社交易的農戶,并對所有被訪農戶所對應的合作社進行了深入調研,這為本文的實證研究中分析由于農戶的兩種決策產生的四種農社關系等內容提供了可行性(Pascucci et al.,2012)。該樣本后文的實證分析中所用到的變量定義如下表所示:

表4 變量定義表
續表4

變量類型變量名含義和賦值 農戶合作特征合作傳統4=農戶之間的合作程度很高,經常互幫互助,3=較高,有時互幫互助,2=較低,偶爾互幫互助,1=很低,基本不合作,各干各的 了解合作社法4=非常了解;3=比較了解;2=不太了解;1=完全不了解 合作意愿5=非常愿意加入合作社,4=比較愿意,3=無所謂,2=不太愿意,1=非常不愿意 農戶農業投入物質資料投入農戶購買農業生產資料、雇工、租用農機等費用(單位:元)的自然對數 勞動力投入農戶家庭勞動數量(單位:人) 農地投入農戶經營農地面積(單位:畝)的自然對數 農機投入農戶擁有的農業機械設備現值(單位:元)的自然對數 合作社能力合作社規模合作社現有社員數量(單位:百人) 示范社級別0=非示范社,1=縣級,2=市級,3=省級示范社,4=國家級示范社 社長教育程度合作社長受過大學/大專及以上教育=1,否=0 合作社治理參與決策合作社決策主要由社員大會決定=1,主要由大股東、理事會等少數人決定=0 利益分配方式1=有二次返利,0=沒有二次返利 社員退出能力1=可以自由退社;0=不能自由退社 農戶特征年齡單位:周歲 性別1=男,0=女 經濟狀況自評5=很富裕,4=比較富裕,3=一般,2=比較貧窮,1=很貧窮 前期農業收入農戶2011年的種養殖業收入(單位:元)的自然對數 貸款額農戶2012年貸款額(單位:元)的自然對數
注:本調查中根據Brookshire et al.(1982)的方法對意愿類變量進行了相應處理,避免了其主觀性可能帶來的偏差。
描述性統計分析顯示,在被調查的396個農戶中,有60.6%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并和合作社進行交易,即緊密社員;8.2%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但不和合作社進行交易,即松散社員;12.3%的農戶沒有加入合作社但和合作社進行交易,即影子社員;22.2%的農戶沒有加入合作社并也不和合作社進行交易,即非社員。
(二)實證模型設定
由于農戶的兩個決策(成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是異質性農戶選擇的結果,若不考慮農戶決策選擇時所具有的不同信息,將會造成選擇偏差并得到不一致的估計結果(Heckman和Vytlacil,2007)。因此在分析農戶決策對農戶農業收入影響時需要消除樣本選擇偏誤,而農戶的兩個決策不是獨立進行的,需要同時進行估計,因此一階段為BiProbit模型(Bivariate Probit Model)的雙重選擇模型(Double Selection Model,DSM)是最合適的。雙重選擇模型(DSM)是同時考慮兩個選擇的內生偏誤的兩步估計模型(Tunali,1986)。第一步使用BiProbit模型研究農戶的雙重選擇行為,并計算逆米爾斯比率(Inverse Mills Ratio);第二步用OLS估計方法研究加入選擇性修正項(即逆米爾斯比率)時結果變量和一系列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模型的設定方法如下:

表5 兩個決策的四種結果
注:此表中兩種決策產生的四種結果與四種農社關系模式是一一對應的。
因此,可以得到農戶的兩個選擇決策對應的四個子樣本相應的概率、、和:
最大化該似然函數即可得到參數估計值,并得到BiProbit模型的逆米爾斯比率和,并由此得到農戶的收入方程為:
基于前文理論分析框架中的決策條件,以及實證研究設計中的實證模型設定,利用樣本數據建立雙重選擇模型(DSM),在同時處理農戶的兩個決策的樣本選擇偏誤的基礎上,分析農戶的兩個決策對其農業收入的影響,得到實證分析結果如下:

表6 農戶決策行為的影響因素(DSM一階段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顯著。
從上表的雙重選擇模型(DSM)一階段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各因素對農戶決策的影響:
(1)價格溢價對農戶決策的影響。合作社提供價格溢價能夠顯著促使農戶選擇惠顧合作社,這意味著合作社給農戶提供購銷價格優惠能夠顯著促進農戶選擇與合作社交易。(2)農戶專用性投資對農戶決策的影響。資產專用性是影響農戶與合作社交易的重要原因(Hendrikse 和 Bijman,2002),農戶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商品化率顯著正向影響農戶的社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和現有越專業化的農戶越傾向于承諾惠顧合作社的研究結論一致(Fulton 和 Adamowicz,1993)。農地面積對社員資格決策有顯著正向影響,表明農戶的農地資產專用性程度越高,農戶越傾向于加入合作社。農戶擁有專門的農業機械設備顯著負向影響惠顧決策,可能是因為農戶有更強的生產能力能夠有更多選擇,從而減少了對合作社的依賴。Cook(1995)認為農戶加入合作社是為了形成對投資者所有企業的對抗的力量,因此農戶沒有銷路時會成為緊密社員。戶主受教育水平,外出就業人數顯著負向影響惠顧決策,表明農戶擁有的關系網絡越廣,對合作社的依賴越弱,現有文獻也提供了一定的證據,如Wollni 和 Fischer(2014)研究發現社員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越久,其對合作社的惠顧承諾水平就越低。農戶所在地為山區對農戶的社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都有顯著正向影響。因為山區市場規模有限,容易形成自然壟斷,從而增加交易的不確定性和專用性(Williamson,1989)。用村合作社數量度量的村合作社競爭狀況顯著負向影響農戶的社員資格決策,對惠顧決策影響不顯著,因為此時農戶不需要加入合作社就能夠獲得合作社“競爭標尺”的好處(Hoffman 和 Royer,1997),意味著農戶可以從惠顧合作社中獲得更多收益,而不需要支付加入合作社需要支付的成本。因為合作社之間的競爭能夠讓合作社采用更靈活的社員政策,從而使用準市場形式的合約方式(Ménard,2007)。(3)農戶合作特征對農戶決策的影響。農戶的合作意愿對農戶的社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都有顯著正向影響,表明農戶越愿意合作越傾向于成為緊密社員;農戶對合作社法的了解程度對農戶的惠顧決策有顯著正向影響,對農戶的社員資格決策影響不顯著,表明農戶對合作社法越了解,越傾向于成為緊密社員;而農戶的合作傳統對農戶決策的影響并不顯著。

表7 農戶決策行為對農業收入的影響(DSM二階段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顯著。
從上表的雙重選擇模型(DSM)二階段回歸結果可以得出農戶決策和其他控制變量對農戶農業收入的影響:
(1)農戶決策對農戶農業收入的影響。農戶的社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都對農戶農業收入有顯著正向影響,表明農戶加入合作社和與合作社交易都有助于提高農戶的農業收入。(2)農戶的各項農業投入對農戶農業收入的影響。農戶的物質資料投入能夠提升農戶的當期農業收入,而勞動力投入、農地投入、農機投入對農戶的當期農業收入雖然沒有顯著影響,但系數為正。(3)合作社能力對農戶農業收入的影響。合作社規模和合作社社長受教育程度能夠顯著提升農戶的農業收入,而合作社的示范社級別對農戶的農業收入影響不顯著,這些結果表明合作社經營實力越強、規模越大、合作社企業家能力越強越有利于農戶提高農業收入。(4)合作社治理對農戶農業收入的影響。 合作社二次返利的利益分配方式能夠顯著提升農戶的農業收入,而民主決策和社員退出能力對農戶的農業收入影響并不顯著。這與現有文獻結論一致,研究表明合作社治理機制能夠顯著影響合作社績效(徐旭初、吳彬,2010),從而提高農戶的農業收入。(5)農戶特征對農戶農業收入的影響。男性戶主的農業收入顯著更高,農戶前期種養殖業收入能夠顯著提高農戶的當期農業收入,表明農戶的經營能力和從業經驗能夠促進農戶農業收入的提升。
本文首先構建了一個農戶決策產生不同農社關系,并導致農戶福利變化的理論框架;然后利用中國15省微觀調查數據建立雙重選擇模型(DSM),在處理農戶成員資格和惠顧決策偏誤的基礎上,分析兩種決策對農戶農業收入的影響。
本文的結論和政策建議主要包括:
首先,農戶的成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不一致導致了不同的農社關系,因此,政府應該進一步規范合作社制度,引導農戶進行決策,促進緊密的農社關系形成。農戶的成員資格決策為不加入合作社,而惠顧決策為不與合作社交易,會導致農戶與合作社沒有任何關系,即非社員關系;農戶的成員資格決策為不加入合作社,而惠顧決策為與合作社交易,即非合作社社員產生“側銷”行為,農戶與合作社之間形成影子社員關系;農戶的成員資格決策為加入合作社,而惠顧決策為不與合作社交易,即合作社社員不履行業務承諾的“側銷”行為,農戶與合作社之間形成松散社員關系;農戶的成員資格決策為加入合作社,而惠顧決策為與合作社交易,即合作社社員履行業務承諾行為,農戶與合作社之間形成緊密成員關系。農戶的這些決策往往是由于農戶的理性選擇和合作社的制度規則等原因導致的。雙重選擇模型的一階段BiProbit模型中,各因素對農戶的兩個決策影響并不一致也進一步佐證了該結論。因此,政府應該進一步規范合作社制度,如對合作社成員的責任和義務進行明確規定,并對合作社成員實施一定的獎懲措施等;同時應該采取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戶進行成員資格和惠顧決策,如加大合作社宣傳力度、提升合作社營銷能力等,促使農社關系從非社員關系向緊密社員關系發展,從而促進合作社發展壯大。
其次,農戶的成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除了受價格溢價、農戶的合作特征等因素影響外,主要取決于農戶的專用性投資,因此,政策制定者應該采取提高農戶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等措施促使農戶提高專用性投資。雙重選擇模型一階段實證分析表明,農戶的資產專用性、區位專用性和關系專用性等專用性投資是影響農戶決策的重要因素。當農戶的專業化水平較高時,農戶選擇加入合作社并與合作社交易能夠節約交易成本,并避免被其他收購商“敲竹杠”的風險;農戶的關系網絡能減少其對合作社的依賴,而關系網絡更專業化于合作社時會更傾向于成為緊密社員;地區專用性由于區域隔離造成的自然壟斷導致農戶對合作社的依賴更強。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通過對農戶的職業技術培訓以及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提高農戶的人力資本投資;實施完善的農業機械購置優惠和補貼政策以及促進農業機械服務的社會化供給,提高農戶的農業機械投資。
再次,農戶的成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對農戶農業收入有顯著影響,因此,政策制定者應該采取措施鼓勵農戶加入合作社,同時促進農戶與合作社交易。雙重選擇模型二階段實證分析表明,農戶的社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都對農戶農業收入有顯著正向影響,表明農戶加入合作社和與合作社交易都有助于提高農戶的農業收入。因此政策制定者應該采取措施鼓勵農戶加入并惠顧合作社。一方面應該進一步完善合作社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合作社運營相關知識的宣傳普及,增進農戶對合作社的了解,使農戶進一步意識到加入合作社的好處;另一方面應該提升合作社實力,增強合作社在農產品銷售方面的功能,使農戶能夠通過和合作社交易獲得更多農產品銷售收益,分享更多農產品銷售環節帶來的利潤;同時還應該對合作社的制度進行規范,盡可能減少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以減少非合作社社員“側銷”,尤其是合作社社員不履行惠顧承諾的“側銷”行為的發生,提高合作社成員農戶的履約率。
最后,農戶的農業收入除了受到農戶的成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影響以外,還受到農戶的各項農業投入、農戶個體特征、合作社的經營能力和治理結構等因素影響。雙重選擇模型二階段實證分析表明,農戶的物質資料投入能夠顯著提升農戶的當期農業收入;合作社規模和合作社社長受教育程度能夠顯著提升農戶的農業收入;合作社二次返利的利益分配方式能夠顯著提升農戶的農業收入;男性戶主的農業收入顯著更高,農戶前期種養殖業收入能夠顯著提高農戶的當期農業收入,表明農戶的經營能力和從業經驗能夠促進農戶農業收入的提升。因此,政策制定者一方面應該采取措施提升農戶的農業投入能力,如開展各種針對農戶的培訓,提高農戶的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能;進一步推進農村抵押貸款融資的改革,拓寬農戶的融資渠道;另一方面采取措施促進合作社發展,如對合作社進行規范性考核和績效評估,采取合理的獎勵和懲罰制度,促進合作社治理結構完善和經營能力的提升,促使合作社在促進農戶增收上發揮更大作用。
1. 楊丹:《農業分工和專業化能否引致農戶的合作行為——基于西部5省20縣農戶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2年第8期。
2. Bijman, Jos, and F. J. H. M. Verhees. "Member or Customer? Farmer Commitment to Supply Cooperatives." [J]. 2011.
3. Bellemare M 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nd Imperfect Supervision in Contract Farming: Evidence from Madagascar" [J],, 2010, 41(6): 507-517.
4. Brookshire, David S., et al. "Valuing Public Goods: A Comparison of Survey and Hedonic Approaches." [J] ,72.1 (1982): 165-177.
5. Cook M L. "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 [J],, 1995: 1153-1159.
6. Fulton, M.: " Cooperatives and Member Commitment" [J],, 1999,48(4): 418-437.
7. Fulton M, Giannakas K.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a Mixed Oligopol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Investor-owned Firms" [J],, 2001, 83(5): 1258-1265.
8. Hansen, Mark H., J. L. Morrow, and Juan C. Batista. "The Impact of Trust on Cooperative Membership Retenti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J]5.1 (2002): 41-59.
9. Hendrikse, George, and Jos Bijman. "Ownership Structure in Agrifood Chains: the Marketing Cooperative." [J],84.1 (2002): 104-119.
10. Ma W, Abdulai A. " Does Cooperative Membership Improve Household Welfare? Evidence from Apple Farmers in China" [J]., 2016, 58: 94-102.
11. Maddala, G S, "Limited-Dependent and Qualitative Variables in Econometrics" [J]..1983, 95: 493.
12. Ménard, C.. "The Economics of Hybrid Organizations" [J]., 2004,160(3): 345 –376.
13. Mujawamariya, Gaudiose, Marijke D’Haese, and Stijn Speelman. "Exploring Double Side-selling in Cooperatives, Case Study of Four Coffee Cooperatives in Rwanda."39 (2013): 72-83.
14. Mussa, Michael, and Sherwin Rosen. "Monopoly and Product Quality." [J]18.2 (1978): 301-317.
15. Pascucci, S., Gardebroek, C. and Dries, L.. "Some Like to Join, Others to Deliver: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Farmers’ Relationships with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2012, 39(1): 51–74.
16. Soboh, Rafat, Alfons Oude Lansink, and Gert Van Dijk. "Efficiency of Cooperatives and Investor Owned Firms Revisited." [J]63.1 (2012): 142-157.
17. Sykuta, M.E. and Cook, M.L.. "A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Contracts and Cooperatives" [J],, 2001, 83 (5): 1273– 1279.
18. Tunali I. "A General Structure for Models of Double-selection and An Application to a Joint Migration/Earnings Process with Remigration" [J],, 1986, 8(Part B): 235-282.
19. Williamson, O. E.. Networks – Organizational Solutions to Future Challenges[A]. In: T. Theurl (ed.), Economics of Interfirm Networks. Tubingen: Mohr Siebeck, 2005.
20. Wollni, Meike, and Elisabeth Fischer. "Member Deliveries in Collective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Coffee Cooperatives in Costa Rica." [J],42.2 (2015): 287-314.
21. Yang, Dan and Liu, Zimin, "Study on the Chinese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s and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J],2012,58(3): 135-146.
①眾多學者把這種合作社社員不和合作社交易,而把農產品銷售給合作社以外的其他收購商的現象,以及非合作社社員和合作社交易,把農產品銷售給合作社的現象,都稱為“側銷”(Side-selling),也稱為“外泄”(Leakage),若這兩種現象同時發生,則稱之為“雙側銷”(Double Side-selling)。
①由于本文的理論模型不涉及對參數的具體求解,因此對農戶的社員資格決策和惠顧決策帶來的效用提升采用這種最簡潔的線性表達形式,對于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其他函數形式,通過正則變換后,并不影響本文的研究結論。
①本文所用的樣本分布相對比較分散,避免了樣本偏重于某些區域帶來的選擇性偏誤,而且本文的樣本數量已經達到了同類研究的樣本量(Ma 和Abdulai,2016;Hoken,2016;Soboh et al.,2012;Yoo et al.,2013)。
* 西南大學中央高校重大培育項目(SWU1609112)、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6CGL036)、教育部社科規劃青年項目(13YJC790101)、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16SKB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