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武
?
《清代學者象傳校補》舉要
陳祖武
葉衍蘭先生與葉恭綽先生祖孫二位合著之《清代學者象傳》是一部未竟學術文獻。該書第二集有象無傳,業已過去半個多世紀。本文作者歷時六年有余,完成《清代學者象傳校補》。此次選取其中之《校補緣起》、《校補凡例》、《??迸e例》,以及山東籍學者趙執信、孔廣林、丁以此補傳三篇,聯綴為文,先行問世,藉以窺見全書之大要。
清代;學者象傳;校補;趙執信;孔廣林;丁以此
《清代學者象傳校補》六易寒暑,蕆事在即。謹掇舉大要,恭請方家大雅賜教。
葉衍蘭先生與葉恭綽先生祖孫二位合著之《清代學者象傳》(以下簡稱《象傳》),凡作二集。第一集為葉衍蘭先生著,上起清初顧炎武、黃宗羲,下迄道咸間姚燮、魏源,共著錄清代前期學者一百六十九人。所著錄學者,大抵人自畫像一幀,各撰小傳一篇,像傳輝映,相得益彰。衍蘭先生乃晚清文獻學家,詩書畫俱工,《象傳》之畫像、傳文及書寫,皆出先生一人之手,歷時三十余年而成。大家手筆,彌足珍貴,一時學林共推“三絕”。惟先生生前未及刊行,清亡,民國十七年(1928),始由其孫恭綽先生在上海交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第二集為葉恭綽先生著,上起清初錢謙益、孫奇逢,下迄清末民初江標、李希圣,共著錄有清一代,尤其是第一集所缺之晚清同、光、宣三朝學者二百人。除去與第一集重出之侯方域外,實為一百九十九人。經顧廷龍先生編輯安排,于1953年,在安定珂羅版社影印出版。惟國家多故,世變日亟,雖經恭綽先生二十年之苦心搜輯,而是時所影印問世者,僅為江西畫師楊鵬秋摹繪之各家畫像。至于二百家之傳文,則盡付闕如。
20世紀20年代中,清史館所修《史稿》爭議正熾,董理一代學術史風氣方興。《象傳》第一集的問世,順乎潮流,引領風氣,頗為四方矚目。一時學壇及社會名流,若康有為、王秉恩、樊增祥、沈尹默、冒廣生、蔡元培、于右任、羅振玉、譚延闿等,皆有序跋或題簽。二十余年之后,《象傳》第二集出。時當新中國建國伊始,百廢待舉,困難重重,雖由葉先生自費僅印二百部,但亦得郭沫若、陳叔通二位先生題簽。據知,葉先生曾以此集一部送毛澤東主席,毛澤東主席有答書致謝,且索觀第一集。恭綽先生原擬續事纂輯,將第二集所缺各家傳文補齊,然而迄于1968年8月病逝,此愿終未得一踐。
1986年1月,顧廷龍先生將《象傳》之一、二集合為一編,親筆題寫《清代學者象傳合集》書名,敦請潘景鄭先生撰序,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顧廷龍、潘景鄭二位先生此舉,一則是對兩位葉先生卓著業績的紀念和表彰,再則亦把傳承文明,完成前輩文獻大家未竟事業的任務,交給了后起學人。祖武早先讀《象傳合集》,既于兩位葉先生之篳路藍縷而深致景仰,亦以《象傳》之未成完帙而惋惜。此后二十年間,將《象傳》續成完書之想,每每縈回腦際。2008年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卸去兼任行政職務,得以專意讀書問學。恰逢商務印書館丁波博士來詢《象傳》整理事宜,于是多年夙愿得此機緣遂告付諸實踐。天乎?人乎?實乃時代使然也。
五歷寒暑,朝夕以之,至2014年秋,《象傳校補》粗見眉目。由于祖武生性迂腐,保守落伍,既不識互聯網,亦不知如何使用電腦,經與丁波博士商議,擬即以專用稿紙影印手稿出版。此議既定,承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研究員俯允,是冬,專用豎格稿紙送至案頭,書稿謄正旋即開始。
近六七年間,《象傳校補》工作之得以順利進行,始終要感激四方友人的指教、幫助和支持。揚州大學已故前輩祁龍威教授,雖素未謀面,然先生生前不惟多次來信來電賜教,而且轉贈當地學者之最新論著。南京師范大學江慶柏教授,以往亦無一面之緣,竟枉駕寒舍,頒賜大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進士題名錄》。中國友誼出版社王逸明先生,則饋贈稀見抄本影印件,使難覓依據的《孔廣林》一傳得以動筆。安徽大學諸偉奇教授、彭君華教授,四川大學舒大剛教授,福建師范大學林金水教授,福建省文史館盧美松、魏定榔二位先生,貴州省文史館顧久、靖曉莉二位館長,皆不時頒來各地古籍整理之新成果。歷史研究所諸位友人,若袁立澤、林存陽、楊艷秋、李立民、梁仁志等,或購置圖書,或搜尋資料,助我最多,亦受累最多。尤為感念不忘者,是臺灣友人“中研院”史語所陳鴻森教授、文哲所林慶彰教授,二位先生專攻清代經學,多次頒賜研究論著,受教至深,終身得益。
《清代學者象傳校補》六易春秋,蕆事在即,承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先生厚誼,揮翰題簽,鼓勵鞭策。20世紀50年代初,中央文史研究館肇建,首任副館長、代理館長葉恭綽先生之未竟遺著,六十余年之后,承現任袁行霈館長題簽,由忝側館員之列的后學續成完書,薪火相傳,后先一脈,或可目為今日文化建設之佳話一則。
(一)本書題為《清代學者象傳校補》,顧名思義,乃系就葉衍蘭先生與葉恭綽先生祖孫二位合著之《清代學者象傳》一、二集(以下簡作《象傳》),進行校點、補缺。
(二)本書之所謂校,系指依照古籍整理之通行規范,對《象傳》第一集之各家小傳,以繁體字重行謄寫,施加新式標點,并作必要??薄!把a”之云者,則是對《象傳》第二集所缺之一百九十九家小傳,遵循第一集體例,悉數補齊,以使原書克成完帙。
(三)《象傳》第一集所撰各家小傳,篇幅長短不一,長者近千言,短者不過三五百字。此番補寫各傳,統以千字為限,間有參差,上下亦不出一二百言。
(四)《象傳》第一集各傳文字,為晚清習見之史傳文。此番補寫各傳,亦使用淺近之語體文,以求行文風格大體相接。惟事類續貂,自慚形穢,是否得體,惴惴不安。
(五)《象傳》第一集各家小傳,引據史料例不注出處,然事信言文,可據可依。此次補寫各傳,恪遵前例,嚴格綴裁史籍,貫串成文,以保持全書體例之畫一。
(六)《校補》之幸能蕆事,仰賴前輩學者數百年之積累。有清一代之官私史籍、碑志傳狀、年譜日記、學案等等,皆為《校補》之依據,教益至深,感恩不盡。恭置案頭,朝夕受教之晚近學者大著,則主要有錢仲聯先生《廣清碑傳集》、卞孝萱先生《民國人物碑傳集》、張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別錄》、袁行云先生《清人詩集敘錄》等等。《校補》工竣,飲水思源,謹向前哲時賢之辛勤勞作致以深切謝忱。
(七)清代學術宏深,以總結整理我國數千年學術為特質,二百數十年間,才人輩出,著述如林。祖武不學,雖以讀清代學術文獻為畢身功課,然未明要領者尚多,所知不過其間之一二而已。因之此次《象傳》之《校補》,錯誤遺漏當所在多有。敬請方家大雅多賜教言,俾便他日幸能再版,一一遵教訂正。
《冒襄傳》。
傳凡二稿,第一稿云:
冒襄,字辟疆,號巢民,又號樸巢,江南如皋人。副憲起宗子,為“四公子”之一。中明崇禎壬午副榜。年僅十有三,用臺州府推官,不就。家有水繪園,四方名士畢集,風流文采,照映一時。嘗輯同人投贈詩文,為《同人集》十二卷。年六十有三卒,私謚潛孝。先生所著有《水繪園詩文集》。
第二稿云:
冒襄,字辟疆,號巢民,又號樸巢,江南如皋人。父副憲公名起宗。先生生而穎異,舉崇禎十五年副貢生。年才十二(一),即與云間董太傅、陳征君相唱和。又與張公亮、陳則梁等四五人,刑牲稱雁,序于舊都。時尚未弱冠(二),姿儀天出,神清徹膚,見者目為“東海秀影”。應試來金陵,寓秦淮水閣,與方密之、陳定生、侯朝宗稱“四公子”,琴歌酒讌,觴詠流連。秦淮故佳麗地,凡女子見之,有不樂為貴人婦,愿為夫子妾者。先生顧高自標置,每遇狹邪擲心賣眼,皆土苴視之。有董姬小宛者,容貌艷絕,針神曲圣,食譜茶經,莫不精曉。先生一見悅之,姬喜甚,欲委身焉。時副憲公官衡永兵備使,先生前往省視。會獻賊突破襄、樊,特調公監左鎮軍。先生痛父身陷兵火,上書萬言于政府言路,歷陳公剛介不阿,逢怒同鄉同年狀,傾動朝堂。其后公復得調,不赴,請告旋里。先生歸吳門,于月夜泛舟,游至桐橋,邂逅遇姬,驚喜欲狂。遂與之渡滸墅,游惠山,歷毘陵、陽羨、澄江,抵北固,登金、焦。姬著西洋布退紅輕衫,觀競渡于江上最勝處,千萬人爭步擁之,謂江妃攜偶,踏波而上征也。先生旋赴白門秋試,姬買舟直抵秦淮。先生試畢,諸名貴置酒,宴先生與姬于河亭,演《燕子箋》。女郎滿座,皆激揚嘆羨,以姬得所歸,為之喜極淚下。榜發,先生復中副車,而副憲公請假適歸,姬父又積逋數千金,索者甚眾,悉欲于姬身取償,事久不集。虞山宗伯親為規畫,以手書并盈尺之券,送姬至如皋。聞者稱快,而并頌宗伯之高誼也。
甲申變起,先生舉家避難渡江,遁浙之鹽官。國朝定鼎,始還故里。姬以勞瘁卒,先生痛之,為撰《影梅庵憶語》。先生詩文、書畫俱工,性豪邁,喜賓客。嘗辟臺州府推官,不就(三)。家有水繪園,四方名士畢集,風流文采,映照一時。嘗集同人投贈詩文,為《同人集》十二卷。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六十有三(四),私謚潛孝。先生著有《水繪園詩文集》若干卷。
校記:
(一)據冒廣生輯《冒巢民先生年譜》,譜主以詩見賞于董其昌、陳繼儒,事在天啟四年,先生時年十四。
(二)據冒廣生輯《冒巢民先生年譜》,譜主與張公亮、陳則梁等五人盟,事在崇禎九年,時已二十有六歲。
(三)據冒廣生輯《冒巢民先生年譜》,譜主崇禎十五年中式鄉試副榜,時已三十有二歲。明年始有授臺州司李不就事。非如第一稿所云:“年僅十有三,用臺州府推官,不就?!?/p>
(四)據冒廣生輯《冒巢民先生年譜》,譜主生于明萬歷三十九年三月,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享年八十有三。葉先生疑為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所誤,吳氏記冒襄生年為明崇禎三年。
《吳歷傳》。
吳歷,字漁山,江南常熟人。諸生。居近言子墨井,因號墨井道人。以畫名重海內,世稱“三王吳惲”。尤善山水,宗法大癡,心思獨運,丘壑靈奇而氣韻沉郁,魄力雄杰。又深得王奉常之傳,故能俯視諸家,獨樹一幟。所畫《天池石壁》,曾邀仁廟睿賞。麓臺論畫,左石谷而右漁山,然非確論也。工詩,善鼓琴,書法坡翁,神韻極肖。初與石谷為畫友,相得甚深,后假去石谷所模大癡《陡壑密林圖》,日久不還,因之隙末。康熙五十四年,年八十四,強健如壯時。張漢瞻先生為作傳,后浮海不知所終?;蛟谱淠臧耸辛?一)。著有《墨井詩草》若干卷。
校記:
(一)據《重修常昭合志》之《吳歷傳》,先生卒于康熙五十七年,年八十有六。《清史稿》之先生本傳,則記卒年為康熙五十七年,年八十七。據陳垣先生著《吳漁山先生年譜》,譜主生于明崇禎五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享年八十有七。言之最確,足以信據。又據是譜,《傳》稱譜主“邀仁廟睿賞”,假石谷畫,“日久不還,因之隙末”及“浮海不知所終”云云,皆不確,實系張冠李戴,以訛傳訛。謹將援庵先生相關之考證文字,恭錄如后。
據譜末《補白》記:
程祖慶云,先生常熟文學生,以畫名重海內。所畫《天池石壁》,曾蒙睿賞云云。按:先生布衣,非文學生。天池石壁為吳山十六景之一,石壁上鐫趙宧光書“華山鳥道”四大字。山半有池,橫亙數十丈,景奇勝。乾隆二十二年,南巡至其地,有《題吳歷天池石壁圖》詩,云:“我登鳥道華山巔,一泓天池乃俯視。設從山下望石壁,虛無應在云端擬。乃知居高見自廣,游于物內迷美惡。漁山寫照即境披,評圖莫若評其理?!币姟肚∮圃姸肪砹?。所謂“睿賞”,當即指此。《清代學術象傳》于“睿賞”上加“仁廟”二字,似誤。
據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八十三歲條記:
冬,石谷跋先生《仿黃鶴山樵立軸》云:“此漁山得意筆也。深入黃鶴山樵之室,兼追巨然遺法,要非淺近所能想見一一,佩服佩服。甲午冬日,識于來青閣,耕煙散人王翚。”見《吳越所見錄》六。此跋可破張庚“石谷晚年與先生絕交”之說。翁同龢《題石谷留耕圖用漁山韻》有云:“意在歐羅西海邊,漁山蹤跡等重煙。題詩豈解留耕趣,荒卻桃溪數畝田。”注:“漁山晚奉景教,浪游不歸,其志與先生殊途。其借畫事乃后人傅會耳?!卑矗何掏槻恍沤璁嬚f,而猶信浪游不歸說,則此譜之作不容緩也。
據康熙二十年辛酉、五十歲條記:
隨柏應理司鐸往大西,至澳不果行。
《畫跋》云:“墨井道人年垂五十,學道三巴,眠食第二層樓上,觀海潮度日,已五閱月于茲矣?!?/p>
據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五十一歲條記:
在澳入耶穌會。
據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五十二歲條記:
《耶穌會士檔》始載先生名。先生洗名西滿沙勿略,入會后又取西姓雅古納。
據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五十八歲條記:
在江寧。
據是譜其后二十余年所記,先生在上海、嘉定、蘇州、虞山間往返,服務嘉定教區最久。
據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八十四歲條記:
張云章《墨井道人傳》作于本年。后之為先生傳記者,概以此為藍本,故每不知先生卒年。張子曰:“余與道人無一日之舊,而交石谷甚歡。然道人之高致,非獨余高之,即石谷子亦高之也?!?/p>
據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八十七歲條記:
圣瑪弟亞瞻禮日,先生卒。見墓碑。是為陽歷二月廿四日,即本年正月廿五日,計后卒于石谷者百一日。葬上海南門外,由同會修士孟由義立碑。碑存今圣墓堂,題曰:“天學修士漁山吳公之墓。”
《趙執信傳》。
趙執信,字伸符,一字淡修,號秋谷,晚號飴山,亦號無想道人、抱膝居士、知如老人,山東益都人。先生少工吟詠,穎悟絕倫,有“圣童”之目??滴跏吣辏缘诙e鄉試。翌年,成進士,年方十八,才名大振。旋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是時方征鴻博之士,績學雄文,麕集輦下。先生少年科第,睥睨其間,縱橫揮灑,傾倒座人。老宿若朱彝尊、陳維崧、毛奇齡諸先生,尤所引重,訂忘年交。二十三年,典山西鄉試,得人稱盛。二十五年,遷右春坊右贊善,充《明史》纂修官,預修《會典》。先生好縱酒,喜諧謔,士以詩文贄者,合則投分訂交,不合則略視數行,揮手謝去。以致不知者謂狂,知者則贊為曠世逸才。先生俯視儕輩,不輕許可,才益高,望益著,忌者亦益多,乃至竟有銜恨而落井下石者。二十八年,國子生洪昇新撰《長生殿傳奇》成,送稿請質。先生雅好元曲,喜見佳構,同調共鳴,于是邀聚朝中友好,宴飲觀劇。時值皇后卒,大喪未除,依清廷定規,京朝官百日內不得作樂。先生此舉授忌者以柄,遂為給事中黃儀劾奏削籍,時年未及三十。一時文苑有詩云:“秋谷才華迥絕儔,少年科第盡風流??蓱z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p>
先生既罷官歸,益放情于詩酒。所居因園,依山構亭榭,怡情養志,不復為仕進計。獨篤于氣誼,濟人緩急。萊陽同年友張重啟削職歸,為有司所窘,避跡依先生。先生館之數年,經紀其喪,妥為善后。常熟諸生仲是保,走二千里追隨,先生留館十九年。及卒,親筆論定詩文,擇地安葬。先生工書法,真、草、八分,世所珍賞。性好游,嘗遠逾嶺表,再涉嵩少,五過吳閶、維揚、金陵。所至以文會友,流連酬接,乞詩文、法書者踵至。徜徉林壑逾五十載,登山臨水,興會所觸,直抒胸臆,每寄于詩。先生之詩自寫性真,力去浮靡,得法于虞山馮班,稱私淑弟子。時王士禛以顯宦主盟詩壇,鴻生俊才多出門下。先生娶士禛甥女,初兩家猶相重,后論詩不合,日漸疏遠。先生終掉臂其間,自樹一幟,著《聲調譜》、《談龍錄》而唱為別調。乾隆九年卒,享年八十有三。所著有《因園集》、《飴山文集》、《談龍錄》、《聲調譜》、《禮俗權衡》,凡五種三十九卷,合稱《飴山堂全集》。乾隆中修《四庫全書》,著錄先生所撰《因園集》、《聲調譜》、《談龍錄》三書。于王士禛、趙執信二位先生之論詩公案有云:“王以神韻縹緲為宗,趙以思路劖刻為主。王之規模闊于趙,而流弊傷于膚廓;趙之才力銳于王,而末派病于纖小。使兩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見所長,正不必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p>
《孔廣林傳》。
孔廣林,原名廣枋,后更廣林,字叢伯,號幼髯,晚號贅翁,山東曲阜人。先生乃孔子七十代孫。父繼汾,以乾隆十二年舉人官戶部主事。先生自幼隨父官京師,后奉母返里,讀經史及詩古文,學為舉子業。乾隆二十九年,補博士弟子員,時年十九。明年,補廩膳生員。迭經鄉試不中,進取功名之心漸衰。三十四年,究心《三禮》,搜漢義,兼學篆,撰《說文形篇》,集石鼓文。翌年,鄉試復薦而不售,乃應宗子命,署太常寺博士。三十六年春,高宗南巡,先生隨宗子恭迎,旋充復圣位捧帛官。秋,鄉試再黜,仕進之念已灰。從此盡棄帖括,專意《禮》學。三十九年,其父為先生捐資得貢生,然先生進取意絕,不為所動,依然致力搜求鄭玄經學遺著。迄于四十二年,所輯鄭玄《六藝論》、《易注》、《書注》、《毛詩譜》、《三禮目錄》、《鄭志》諸書粗成,凡十八種、七十二卷。
乾隆四十九年,家難起。七月,因安葬祖母事忤宗子意,先生父遭劾奏。奉旨自議罰銀,交豫工充用。后自認罰銀五萬。十一月,橫禍再至,怨家挾嫌誣控,指先生父所撰《孔氏家儀》語涉悖逆。五十年三月,奉旨交刑部嚴訊。后以“撰述沽名”,交部議發伊犂。改請交銀萬五千代贖,得旨報可。八月,為籌措罰銀,先生父南下江浙,乞援諸親友。五十一年八月,病卒杭州。三弟廣森為豫工解銀,南北奔波,是年十一月,亦殉其父于九泉。老父及愛弟含恨而歿,先生痛嘆:“我生一日,即抱憾一日也!”

《丁以此傳》。
丁以此,字竹筠,山東日照人。丁氏為一方望族,書香傳世。先生幼遭亂離,貧而好學。年十八,往謁同邑先翡許瀚。瀚博通經史,尤精金石文字,以治樸學而聞名遐邇。先生朝夕追隨,得悉樸學門徑。嘗以諸生再赴鄉試,不得中式,乃棄去舉業,專意古學,潛心于文字音韻。有清一代之古音學,昆山顧炎武著《音學五書》而導夫先路。及乾隆間,江永、戴震、錢大昕、孔廣森、段玉裁、王念孫諸家繼起,遂由經學之附庸而蔚為大國。諸家之離析古韻,皆自《詩經》始。間三為韻發于顧炎武,連章為韻、句中為韻則出自錢大昕,及孔廣森為《詩聲類》,乃得通例十、別例十三、雜例四,其法大具。王念孫最享高壽,集諸家大成,分古音為二十一部,洵稱后來居上。先生出諸家后,以為孔氏《聲類》韻例不完,乃潛心其間,又分單句、連句、間句、連章、隔章、變韻六例,都為七十三例,歷時十數年,結撰《毛詩正韻》四卷、《韻例》一卷。書成,以知音者少,故存之笥中。先生仲子惟汾,友馀杭章炳麟、儀征劉師培、蘄春黃侃,三人皆悉于音韻之理。惟汾請先生以所著質炳麟,炳麟亟宣揚之。師培、侃亦各為之序贊。
先生一生雖專攻樸學,然未嘗忘經世。既究心聲音文字,亦博識史籍并百家雜說,且及論兵之議。同治十年前后游濟南,遇朝鮮士人謁孔林者,詢知彼國亂局,因悟日本之野心,亦潛為吾國憂矣。光緒初,清廷選派學生赴英法習海軍術,先生欲以惟汾往而不得。三十年以后,各省書院奉詔改學堂,濟南既立高等學堂,遂命惟汾學焉。其后,惟汾奔走國事,至觸當國者怒,累瀕于危,先生益勉之。清亡,先生目睹軍閥割據,國無寧日,憂國之思既深,居常宛抑。晚年,以既成《毛詩正韻》,復欲推其法以治古韻語,惟年事已高,未克如愿。疾革,謂惟汾曰:“不徒《三百篇》字字皆韻,即古諺謠亦若是?!粜艉?,湫乎,浟乎。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恤恤邇韻,湫浟韻,三乎字與家圖韻,身臣人韻,淺遠韻,三而字與思謀志有矣哉韻。類此者本欲自訂成書,今已矣。汝可語季剛,季剛能集以成書,當于古韻發明不少?!奔緞傉撸S侃字也。
民國十年四月,先生病逝,年七十有六。所著有《毛詩正韻》、《詩草》等。先生故世十年之后,章炳麟太炎先生聞先生臨終語,以先生能于二十六言之古謠諺中,覓得入韻者二十五,深表嘆服。恨不能起先生于九原,一以類似之心得相質。
[責任編輯范學輝]
陳祖武,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