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秉璽
所謂校本教研就是以校為本的教研,其宗旨就是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疑難或困惑,探討創新教育教學理論,實踐改革教育教學方法的前瞻性問題。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校本教研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但怎樣才能有效教研?對此,談點粗淺看法。
一、教研認識要到位,不能認為是負擔
回顧新一輪課改之前,教學研究在學校泛稱“教研教改”,課改實施后,我認為,“校本教研”的稱謂其實質是將教研重心下移,教學研究不僅是專家、學者、教研部門的事,更是廣大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任務和本職工作。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管理即教研、教育教學即教研、問題即課題的校本教研思路,將教研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之中,人人參與,人人實踐研討,以形成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研究的濃厚氛圍。從目前一些學校看,校本教研成了負擔,造計劃、編總結,應付檢查,沒有發揮真正的作用。要強化校本教研,首先要認識到位,要樹立“教學研究就是為了更好地教學”的理念。
二、教研選題要小,不能漫無邊際
教研選題始終要圍繞教育教學這一主題,始終要圍繞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探討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不能憑空假設,不能選題過大。只有立足教育教學實際,講求選題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才能體現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在選題上對于班主任而言,應反思自己在班級管理方面的做法,結合新時期對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要求確定研究課題。對于教學人員而言,應依據課改實驗的新特點、新要求,對照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抓住如何改進、提高,確定選題,重點要放在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課型教與學方法途徑的探究上。對于學校管理人員而言,在管理策略、方法等方面確定課題。課題的確定對個人來說,不要大而全,要在一個點或者一個面上突破、創新。對于集體項目來說,開展一些系列研究探究為好。實踐證明,哪一所學校校本教研氛圍濃,教師研究探討的積極性高,教育教學就越有活力、有特色。小課題研究,適合校本教研的實際,便于從各個方面創新實踐,便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討,這應該作為校本教研選題的切入點。
三、教研要解決問題,不能空中樓閣
作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諸多,如在課改新理念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改革教法,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等,對這些問題要站在新的起點上思考,確定校本教研課題,沿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結合各自的工作實際,進行認真的探討、嘗試。要注意將研究教材、研究教情、研究學情有機結合起來;要注意將校本教研與教育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在教學中積累素材,潛心探究,在探究中不斷總結提升,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目前,校本教研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成效甚微。“兩張皮”的現象嚴重,突擊式的“假教研”尤為突出。研究成果理應在實踐中應用,為什么沒有實踐應用效能呢?這值得我們深思。教研教改要著實解決問題,切忌閉門造車,脫離實際的假、大、空。
四、教研要反復論證,不能急于求成
校本教研課題確定后,就要進行預設性論證,看是否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看是否符合教育教學實情和課程改革的新思維、新理念的要求;看是否真正起到解決教育教學中問題的作用,從而要做到主線明、思路清,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指向性強。對研究過程要進行階段的評估分析,將研究內容和采取的方法措施放在教育教學的具體操作和實踐中,多方位對比看效果,總結“得”與“失”,這是保證校本教研課題順利實施的關鍵。
課題完成后要全面地論證,論證課題研究理論依據的科學系統性;論證課題研究形成的教育教學新策略、新方法、新途徑的科學有效性;論證課題研究成果的實用、實效性。在此基礎上,撰寫結題報告,實事求是地總結研究成果,對一些看法、想法、實際操作的辦法還應留有不斷完善提高的空間,不能絕對化。不求最佳,應求更完善。
五、教研成果要重推廣運用,不能“猴子搬苞谷”
我想,想要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就應當重視校本教研的及時推廣和應用,逐步建立起不同層次的校本教研推廣平臺。學校可設教研中心,引導全體教學人員積極投入校本教研之中,具體組織校本教研成果推廣、探討、交流活動,對優秀教研成果可及時推薦上報縣、市、省教研部門,在較大范圍內推廣,調動廣大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爭做專家型、學者型教師的動力。作為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要重獎校本教研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校本教研的實施情況,重視校本教研成果的及時推廣運用。因此,校本教研成果的及時推廣運用,是教研教改持續、高效運行的關鍵。不重視其推廣轉化,“猴子搬苞谷”式的教研不可取。
總之,校本教研是提升素質、鍛煉能力、開發思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項可行性工作,教育工作者應求真務實,不斷創新,以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作者單位:甘肅省寧縣早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