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4.116
摘 要:通過訪談法運用社會網絡理論對隨遷老人的社會網絡進行研究,發現:傳統家庭觀念、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導致社會網絡斷裂。反映:制度缺失和生活困境的不利影響。認為:可發揮體育在隨遷老人社會網絡重建中搭建平臺、滿足多樣化行為需求、有效建立社會聯系的作用。啟示:隨遷老人的社會網絡重建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政府、家庭、隨遷老人多方的有效聯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隨遷老人 體育 社會網絡 研究工具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a)-0116-02
國務院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提出,“十二五”時期,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1]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老齡事業任重而道遠。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是一個社會進步的表現,而他們的產生往往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依相伴,隨遷老人正是這樣一個群體。對此學界不乏廣泛關注,但對于隨遷老人的界定尚不統一。結合前人研究,該文將隨遷老人界定為擁有農村戶籍,由于子女原因由農村遷移到城市,生活兩個月以上,年齡在女50、男55歲以上的老人群體。該文對該群體的社會成因、所處困境、體育對于該群體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做深入探討。
1 研究工具
1.1 運用理論
社會網絡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在分析中“網絡”被認為是聯結行動者的一系列社會聯系或社會關系,它們相對穩定的模式構成社會結構。網絡分析應當具有兩個基本要素,即行動者和社會聯系。[2]隨遷老人作為網絡研究的基本要素“行動者”,其行為受制于會社網路;通過體育建立行動者間、行動者與環境的互動,積累有效的“社會聯系”。體育在老人社會網絡重建中的作用是該研究的重點內容。
1.2 數據收集
為了保證研究資料的信度,研究選取湛江霞山觀海長廊-漁港公園沿線和金沙灣觀海長廊沿線的10個老人體育健身團體,每個團體隨機選擇2個隨遷老人,以半結構訪談的方式進行探索性研究,收集相關資料。
2 隨遷老人社會網絡斷裂研究
2.1 社會誘因
傳統家庭觀念。家庭作為社會結構中的基本單位,所表現出的特質在物資層面受現代工業進程影響。但深入精髓的必定是世代沿襲的傳統文化中的家庭觀念,尤其與傳統儒家文化的吻合度最高,在隨遷老人中普遍認為家庭構成應包括子女婚后家庭,為穩定自身與子女所在家庭的穩定,通過隨遷增強家庭成員間的緊密度被認為是必要的,這種以家庭為單位處理問題的方式,在鞏固家庭利益的同時難免產生個體服從集體的情況,而這正是傳統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也是使老人由于隨遷導致社會網絡斷裂的誘因之一。
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我國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發展已是學界不爭的事實。社會保障作為社會建設中的重要部分滯后于經濟建設所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必須正視。隨遷老人問題亦如此。經調研發現老人選擇隨遷的原因之一竟是想緩解子女在城市中的育兒或經濟壓力,老人通過鞏固家庭結構的隨遷行為,間接支援經濟建設;同時隨遷行為作為社會保障不足的彌補措施,適度平衡了社會保障與經濟建設的發展不協調。
2.2 現實問題
交集在隨遷老人的實際處境,主要表現在政府保障制度的缺失和自身生活的困境上。前者一方面具有制度累計的長期性,這是社會制度發展累計的結果,主要集中在長期以來我國戶籍制度的實施和影響,而這種影響會在今后較長時間內持續發揮作用。從我國對隨遷老人的制度保障上看,深圳對隨遷老人在戶籍上的社會保障限制的“松綁”算是先行者,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仍被指責“秘而不宣,過分低調”,[3]可見政府實施調整措施的難度;另一方面則要在此階段發揮制度彌補措施的效力,在制度修正的較長時間內,以有效方式加以補充,減少由于制度缺失造成的影響。
后者所表現出來的社會交往困境及引發的心理問題是反映隨遷老人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由于行為上的隨遷,地域上的改變,生活圈隨之發生變化,而這將面臨以下具體問題,一是社會圈的重塑;二是重建角色認知。由于生活環境的差異,隨遷老人需要面對從“農村人”到“城市人”社會角色轉換,其中對現實的感受和自身價值的積極評價,才是融入新生活環境的積極方式。
3 育重建社會網絡的作用
3.1 搭建社會網絡重建的有效平臺
以隨遷老人作為主體研究的行動者,在隨遷城市中與除家人外的其它行動者建立的穩定聯系。行動者與社會聯系這對核心研究問題,不易忽視。此外采取何種方法或手段建立穩定的社會關系同樣重要,換言之,體育對社會網絡平臺重建的步驟需要明晰。一是如何進入平臺;二是如何利用平臺。所以,在體育實踐中如能體現以下幾點:(1)開放式的組織形式。開放的形式更具有包容性,由于信息較開放,了解相對容易,選擇進入的時機更易把握。更利于包容的運動體驗與社會聯系的開展;(2)降低進入門檻。考慮到體育運動對自身能力的要求,應充分考慮到老人的實際情況,在所參與體育項目的設置上,適當降低難度,讓老人體驗運動樂趣的同時,又可以相互交流,共同促進,從而營建一個輕松愉悅的運動過程。(3)項目難度階梯式設置。由于老人的運動能力不同,項目難度的階梯式設置可滿足不同老人的運動需求。
3.2 滿足行動者多樣化的行為需求
由于隨遷行為導致生存環境的改變,使老人從事體育運動的行為目標已經變得更為多樣。這反映老人對陌生環境的適應過程與提高生存質量的渴求。
行動者作為社會網絡的核心要素之一,體育可以滿足老人其多樣化的行為需求。另外,如果從社會網絡的重建效果出發,則沒有必要過分探討各行為需求間的區別,因為這些都將成為促進社會網絡重建的原動力,而體育就是最好的媒介。
3.3 建立社會聯系的有效方式
不同地域間可能由于飲食習慣、氣候、語言等不盡相同使人產生不適感,這是普遍的認識,也是隨遷老人所要面臨的具體問題。而這種不適感正是由在地域上文化隔閡所產生的,由于老人同各行動者間社會聯系的斷裂,導致情感的孤立、社會信息的不暢,進而迫使自身在隨遷城市的社會活動中被邊緣化。
通過體育手段融入當地文化,其實是建立在對當地體育文化的認同基礎上的。此外,即使體育有能力承擔老人社會聯系的需求,老人的主動意愿或能力在此時也很重要,如老人曾經的運動習慣或參與運動的能力,將直接影響著老人在社會網絡中的活躍程度,甚至在社會網絡重建中的實際效果。
4 體育重建社會網絡的啟示
老人通過體育融入社會、重建社會網絡是體現政府、家庭、隨遷老人有效聯動的系統工作,只有在多方努力與協作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政府方面。從制度保障角度分析政府的職能,政府需要在老人社會網絡重建上承擔更多責任。在完善制度保障措施同時,通過體育建立有效的解壓通道,發揮體育社會公用服務屬性,建立政府在老年體育團體中的監管機制,打造有效平臺促進隨遷老人融入社會;家庭方面。擺脫傳統束縛,理解老人隨遷生活的難處,積極協助老人通過體育等有效方式認識和熟悉新環境,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隨遷老人。老人應從實際出發,以提高幸福感為目標,提高自身適應能力,可以利用體育積極探索新的生活環境。體育重建社會網絡的作用表現在為老人搭建社會網絡重建的有效平臺、滿足老人多樣化的行為需求、是建立社會聯系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 瞿紅霞.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探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2] 張存剛,李明,陸德梅.社會網絡分析——種重要的社會學研究方法[J].甘肅社會科學,2004(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