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摘要:步搖作為中國古代女性主要發(fā)式裝飾之一,在其追捧地位上,不可忽視。六朝是步搖的黃金時期。縱所周知六朝藝術(shù)創(chuàng)造特別重視人的審美感受以“傳神寫照”“氣韻生動”為核心的美學觀念不僅在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大師的作品中表現(xiàn),也滲透進石刻,陶俑甚至女性步搖上。六朝步搖在傳承“漢式步搖”的基礎(chǔ)上又賦予什么新的含義?本文旨在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
關(guān)鍵詞:“漢式”步搖;六朝步搖;歷史傳承;文化特質(zhì)
一、緒論
(一)六朝前步搖記載情況:已出土實物圖像、文獻資料考證
中原地區(qū)最早資料考證步搖則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中女主人辛追頭頂斜插步搖,在《后漢書·輿服志》中有記載東漢時期的皇后在祭拜祖先的時候盛裝打扮,有假發(fā)、步搖、珥、簪。其中步搖的形狀是: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樹相繆。步搖的這一概念則在《釋名·釋首飾》中所說步搖“步則動搖也”它的言外之意是女子頭上佩戴白色的垂珠走起路來垂珠則晃動起來。
(二)步搖研究狀況
我國最早綜合研究步搖冠飾的學者孫國平先生,其在《淺談鮮卑族的步搖冠飾》對步搖有一定的解釋。孫機先生在《中國圣火》這本書中的《步搖·步搖冠·搖葉飾片》文中提出了步搖冠是從西亞地區(qū)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北方的。其后學著田立坤在他的論文《步搖考》中,通過文獻資料將六朝以前步搖分類。
二、步搖分類
(一)“漢式”步搖:垂珠、爵獸、花樹
“漢式步搖”(也稱步搖花),它主要所說的是女子頭上的花狀飾物,桂枝纏繞,樹枝彎曲成花狀(或垂珠墜落行走時晃動著,可愛動人)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區(qū)和南方地帶。在魏晉南北朝以前步搖分為垂珠、爵獸、花樹。
(二)“樹狀步搖”
“樹狀步搖”是一種裝飾形狀似樹狀的冠飾。其中的步搖葉片桃形狀偏多,這些搖葉穿插在金樹上,一步一搖,搖動作響。這種步搖冠飾男女都可以戴,主要流行于今天的內(nèi)蒙、山西、還有東北遼寧一代。通過這一了解我們可以知道步搖不僅僅是配飾,通體黃金鑲嵌寶石、珍珠。這更是一種地位上的象征。
三、六朝步搖樣式及演變
以文本和圖像資料考證:詩歌絹本。
(一)絹本上步搖樣式
有一定階段性的六朝步搖。它繼承“漢式”步搖樣式,并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步搖花逐漸變多。在《續(xù)漢書·輿服志》上并沒有說清楚步搖上的六獸、桂枝。花朵怎么安妥在一起的,推測可能是六獸之間裝飾5簇桂枝,也可能是每兩只首之間為一組,其中各裝飾一簇桂枝其枝頭上配有花朵,或者將枝頭纏成動物紋樣或者花形。漢代的步搖雖尚未考證到實物。其晉·顧愷之則在《女史箴圖》中畫出了與之推理相似的形象。栩栩生輝,給畫面添加了無盡的動感和生機。然而現(xiàn)存《女史箴圖》據(jù)考證是唐臨本,東晉時期的步搖花果真那樣,是原型表現(xiàn),還是加有時代風貌,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二)步搖花中獻詩意
在梁朝女詩人沈滿愿的詩作中《詠步搖花》:“珠華縈翡翠,寶葉間金瓊。 剪荷不似制,為花如自生;低枝拂繡領(lǐng),微步動瑤瑛。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梁朝詩人劉遵也在《相逢狹路間》一詩中提到:“春晚架香車,交輪礙狹斜。所恐惟風入,疑上步搖花。含羞隱年少,何因問妾家。青樓臨上路,相期覺路賒。”以上詩歌,都是因美人而言及步搖花,寫他們頭戴步搖。栩栩生輝的表現(xiàn)出了搖曳姿態(tài)與萬般風情。從這可以看出,步搖已經(jīng)在南朝流行起來了,上至貴族婦女,下至百姓,成為南朝佳麗們的珍愛。
(三)步搖形狀演變
最初的步搖形式簡單樸素而不失典雅,發(fā)簪上帶有垂珠。后來看到的團形花狀步搖由兩支發(fā)簪組合為一套,上有珠花,垂直插于發(fā)前。步搖的底座都有基座,與《志》中說的大致相同,其上有彎曲的的枝條,有些枝條上還有小鳥,還有大量的金片,桃形偏多。在遼寧北票房2號前燕墓出土的金步搖冠兩件,它們的基座均為透雕的金博山。還有在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達茂旗西河子出土的北朝金步搖,一個是馬面,一個是牛面。流行于燕地區(qū)的金步搖,因傳承了北方草原游牧部落和中亞地區(qū)的金冠文化傳統(tǒng),更多的保留了粗狂、神秘色彩。
四、六朝步搖文化淵源
(一)歷史傳承
宗白華先生曾經(jīng)說過,六朝是一個精神上極其自由、極其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也是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一個時代,六朝處于承前啟后的關(guān)鍵階段,它承接大一統(tǒng)的兩漢王朝,使得中原文化的傳統(tǒng)精華 在新的地理空間和歷史條件下得以充分延續(xù)和發(fā)展,也為大唐盛世的高度繁榮奠定了基礎(chǔ)。在藝術(shù)的高度上步搖文化則被在玄學盛行佛道并興,意識形態(tài)空前活躍,人們崇尚自由,注重思辨,超然自得的“魏晉風度”之后開創(chuàng)了真善美的新境界。那么在諸多傳承過程中,“漢式步搖”則是其中之一。六朝繼承漢式步搖垂珠風格,也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著步搖樣式有了爵獸,從出土的文物考察更多的桃形金片。六朝時期的步搖清風脫俗,“桃”的形式葉片也有長壽、吉祥之意。這與六朝人“傳神寫照,氣韻生動”美學藝術(shù)觀相匹配。
(二)文化特質(zhì)
源自孫吳東晉,接續(xù)宋齊梁陳,三百余載,四十人君,奠都金陵勝地,雄踞半壁江山是謂六朝。經(jīng)歷六朝之育化,崇尚武學好勇斗,崇尚禮義經(jīng)籍,儒玄佛道斯之為盛,是百姓心中永吟的文明之邦。步搖在六朝時期民間也流行開來,詩中見到提及不要題材居多,都是形容女子美貌,在高髻發(fā)式中用步搖點綴具有風采六朝的人格性情之美。這也是女子的風采,沒有漢代步搖中所體現(xiàn)的等級制度,也沒有之后唐朝步搖的華貴低俗之彩。在六朝的步搖它就是自由奔放。鮮活生動的風采。
五、結(jié)語
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這是一個劍與火的時代,這是一個詩與酒的時代,這是一個聚散無常、傳舍轉(zhuǎn)蓬的時代,也是一個詩禮傳家、世代簪纓的時代。它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呈現(xiàn)出轉(zhuǎn)型時期的特點。社會思想自由奔放,學術(shù)領(lǐng)域流派紛呈,文化藝術(shù)廣收博彩。它也多名士,他們時而任情瀟酒,時而慷慨激昂,成就了不朽傳奇。金陵步搖在時光穿梭中,上承“漢式步搖”下啟唐代步搖。在輕彈歌嘯才華橫溢的六朝,步搖清淡素雅,宛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擱置六朝中步搖的民族性具有超凡特性。
【參考文獻】
[1]孫機.步搖·步搖冠·搖葉飾片[M].中國圣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2]郭預衡.魏晉南北朝詩選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