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漢代畫像磚是漢代社會生活、意識形態、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的集中反映,漢代畫像磚作為建筑和墓葬的裝飾工具,兼具裝飾、祈福、祭祀多種功能,漢代畫像磚展現出的特有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研究漢代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漢代畫像磚;工藝;題材;文化
畫像磚是指用來裝飾古代建筑和古代墓室墻壁、地面的紋飾磚,一般采用模印、彩繪、刻劃、雕刻等技法制作而成,集合了古代樸素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當時社會的文化習俗與宗教信仰,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思想的大發展時期,其濃厚的文化底蘊對當時社會的文化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漢代統治者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忠孝”、“仁義”思想,厚葬之風盛行。畫像磚作為漢代喪葬文化的附屬物,通過各類紋飾題材來展現漢代社會生活、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方方面面,是漢代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精神文化的藝術體現。
我國最早的關于漢代畫像磚的記錄始于清代,1877年(光緒三年),四川新繁鎮出土了一批漢代畫像磚。清末至今,全國各地發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字磚和畫像磚,為我們更深層次的研究漢代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漢代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大發展時期,封建禮教思想形成,“孝”文化思想盛行,佛教、道教宣揚的生死輪回,靈魂不滅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了讓逝者死后靈魂有所歸屬,繼續生前的享樂生活,大量的隨葬器物伴隨著逝者下葬,裝飾墓室的畫像磚也被賦予了更深一層的意義,當時的工匠們在畫像磚上模印、雕刻描繪生活場景、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題材的紋樣,寄希望于逝者死后可以延續生前的享樂生活,
是古人美好的世俗愿望和樂觀的精神境界的集中展現。
漢代畫像磚的制作工藝是采用印模壓印的手法,以陽線刻、陰線刻、浮雕、凹面刻四類雕刻技法制作而成。陽線刻的印模畫面線條印刻凹入,壓印在畫像磚畫面線條凸出;陰線刻的印模和陽線刻雕刻方式相反,印模畫面線條凸出,壓印在畫像磚畫面線條凹入,陰線刻的畫像磚線條流暢、紋飾生動,多用來表現祥瑞神獸動物紋飾;浮雕的畫面線條凸出磚體的平面,一般根據畫像磚畫面凸起的高低分為平面淺浮雕、淺浮雕、高浮雕三類。平面淺浮雕一般采用小型體積的印模印刻在磚坯之上,凸出的畫像低矮、細膩平整。淺浮雕一般采用大型體積的印模制作,凸出的畫像立體,配上各類紋飾線條,富有動態的美感;高浮雕畫像磚凸出的磚體平面較高,立體感十足,畫面生動;凹面刻的畫像磚的紋飾一般下凹于磚體平面,此類畫像磚是采用陽紋模具在磚坯上壓印制成,局部采用陰線裝飾,凹面刻多用來描繪人物、鳥類、樹木等紋飾題材。根據考古發掘資料記載,河南、四川、山東、浙江等地出土了大量以陽線刻、陰線刻、浮雕、凹面刻四類雕刻技法制作而成的空心畫像磚,這些畫像磚紋飾題材豐富,畫面布局生動別致,充滿了剛勁細膩的藝術美感。
漢代畫像磚紋飾題材內容豐富,通過典型的場景及人物故事情節來描繪漢代的社會生活以及民俗風情,為我們研究漢代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根據學術界的相關研究結果,漢代畫像磚的題材大概可以分為五類:1.社會生活、2.歷史故事、3.神鬼祥瑞、4.花紋圖案、5.建筑樹木。社會生活題材有反應農耕生活的播種、收割、釀酒、畜牧、捕魚、采桑等生產活動,也有反應生活娛樂的樂舞百戲、宴會、馴獸、車馬出行(圖1)等場面,還有龍紋、虎紋、魚紋(圖2)、鳥紋、龜紋、蟬紋等各類動物紋飾,這些紋飾反映出漢代社會生活百態,具有豐富的歷史研究價值;歷史故事題材來自漢代以前各朝各代的歷史事件和典故,例如伯樂相馬、孔子問老子、孫子六博、荊軻刺秦、楚子問鼎、二桃殺三士等題材;神鬼祥瑞題材源自漢代社會流行的神話傳說和迷信思想,例如女媧伏羲、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圖3)、仙人六博等題材,反映出古人對“神仙世界”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富有浪漫主義情懷;花紋圖案在漢代畫像磚經常出現,包括波浪紋、云雷紋、乳釘紋、菱形紋、獸面紋、人形紋、卷草紋等紋飾類型,花紋圖案通常不作為漢代畫像磚主要題材,穿插在主題形象周邊,起著裝飾磚面的作用。建筑樹木題材包括庭院、重樓、樓闕(圖4)、橋廊、門闕、樹木、等題材,此類紋飾多出現在漢代俯首畫像磚體上,再現了漢代古樸的社會風貌。
漢代畫像磚是反映漢代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意識形態等歷史文化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燦爛的文化瑰寶,作為墓葬的裝飾工具,漢代畫像磚兼具了祭祀和祈福的雙重功能,體現出古人美好的世俗愿望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其紛繁多樣的紋飾題材和精細的雕刻工藝,代表了漢代高超的生產工藝水平。
作者簡介:方波(1985—),女,安徽池州人,2012年7月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研究生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專業,2014年2月至今工作于海南省博物館征集部,主要從事古陶瓷等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