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露
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自媒體從邊緣逐漸走向主流。過去的那個時代或許可以稱之為新聞的“信我”時代,而如今我們所處的是新聞的“秀我”時代。在這兩個短語中,“信我”時代是新聞工作者對于信息的篩選得到受眾的信賴,而“秀我”時代的主體變成了新聞消費者,即受眾。也就是說新聞的編輯者把權力交給了自己充當編輯的消費者或是普通大眾。這種變化同時也賦予了受眾更大的責任,在秀出自己想法和觀點的同時,也要對自己的言辭負責任,秉持著一種客觀審判和懷疑的態度。
關鍵詞:真相;媒介輿論;新聞“把關人”
在傳統的媒體時代,對新聞如何產生有著清醒認識的受眾,他們會時常沖著電視機吼幾句,會重讀新聞中的某一個段落,或者是在家人朋友面前評論新聞報道的質量和內容。我們應該為這些追求真相的行為喝彩。如今的自媒體蓬勃發展,可以說開啟了媒體行業的一片新天地。受眾通過自媒體平臺廣泛地表達、發布自己對于新聞事件的真實看法??梢杂赂业厝プ非笞约合胍@得的真相,同時又起到了很好的監督管理作用。
談到新聞,人們常常會說這是追求真相的一種工具,通過新聞報道讓受眾看到事件的始末和清晰的本質。對于真相的定義是這樣的,是指被刻意或無意隱瞞了的,一開始不知道的背景或結果。人們常用水落石出來形容真相的出現,露出來的石頭就是真相。但是無論如何,新聞學都不是一門硬科學,人們不可能用數學公式來破譯新聞事件。在與新聞事件打交道方面,我們通常經驗不足,遠不如在生活的其他領域經驗豐富。當我們想要獲得新聞事件的真相或者是它真正的意義的時候,往往會把對事實的理解和對事實意義的主觀信念混為一談。受眾通常很難把生活中的看法、推論、偏見從新聞事件中剝離出來。再加上受到其他媒介輿論聲音的影響或是干擾,受眾常常就會忘記對于新聞的理解必須是建立在事實真相的基礎之上。從理解到賦予意義,這一過程必須按部就班的進行。就像在診所,我們首先聊癥狀,然后診斷,最后才依據病情討論處方或者療程。
如今,相互矛盾的新聞渠道和片面的新聞報道比比皆是,每一個自媒體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我們必須在明確新聞事實后,理性的對事件作出評價。不受“沉默的螺旋”效應影響,也不做出不負責任的肆意輿論行為。
以“雷洋案”為例。 5月7號晚,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雷洋離家后身亡。9號,隨著雷洋家屬、同學在網上發布的一篇情況說明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警方簡短的回應似乎并不能滿足人們對此事件的懷疑。事發后多家媒體同時進行報道,與此同時受眾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也開始了對于事件的評價和猜測。“雷洋案”與之前發生的魏澤西事件還有所不同,前者是事實已經認證無異,只是道德和法律上的審判以及輿論的導向存在出入。然而“雷洋案”在事實真相還不明確,事件中的一些疑點:他有沒有涉嫌嫖娼、他的死因、警方到底有沒有暴力執法等還沒有完全搞清楚的時候,個別媒體就給事件的主人公扣上了“人大碩士”、“剛出生孩子的父親”、“涉嫌嫖娼”這樣看似與本案關聯并不大的帽子。讓事件本身更具有故事性,由此引發了大量的輿論關注度。這就暴露了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一大缺陷,就是容易忽略最重要的一點,新聞事實到底是什么。個人的附加情緒很容易讓傳播脫離常態軌道?!袄籽蟀浮卑l生后,有人指出不該突出他的身份和家庭背景。這一觀點本身是對的,但是尷尬的是:假如雷洋不是人大的碩士,他也不是剛做爸爸的年輕北漂精英,那么他的遭遇被公眾所關注的范圍和速度也不會如此。個別媒介輿論帶動了公眾的感性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偏了人們對事實的理解。
就這件事情而言,給我們最大的可能的啟發應該是——為適應新媒體時代人們對于真相的渴求,權力機關應當轉變思維,提高信息公開的效率。人們也應該理解權力機關所有的慎重。
新聞應該是開啟疑問,其最終的目的在于思考公共生活,追求對話,而不是單向講授的,現代新聞更應如此[1]。事實本身也會提出問題,有思想的受眾肯定會想弄清楚為什么。對于新聞,我們應該尋找那些謙虛地提出無法回答的問題,承認自己的無知、不推斷無法證實結論的新聞。受眾在利用自媒體進行審判的時候要明確,看到并不等于知道,發現真相并不僅僅意味著掌握一兩個事實然后就把它們傳播出去。區分事實與真相需要知道如何衡量不同事實的價值——換句話說,要知道如何檢驗和評估證據。
我們不應該從語法和詞匯這個有限的視角來理解“語言”,以上討論的是語言如何構連特定主題和符號,并形成“話語”。語言本身并不能建構真實和主體性,是有些非語言現象的象征形式參與了事實真相的發現或意義賦予的過程[2]?!靶阄摇睍r代每一個自媒體在秀出自己觀點的同時也應使用好此時自身具備的“把關人”角色,對自己的使用的語言負責,在追求新聞真相的同時,不受過多的外界輿論影響,秀出新聞“真我”。
【參考文獻】
[1][美]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真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荷]凡·祖倫.女性主義媒介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