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
課堂上激勵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是情。而語文是情感的載體,只有融入情感教育的語文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才能真正達到一種知情結合,文資兼美的藝術境界,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審美情趣。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教育,那么,語文教師應該怎么做呢?我認為:
一、挖掘教材內涵,讓語文教學為情感教育引路
課文是情感信息的載體,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著作者的情感,奔涌著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間被滲透,被傳達,被傾訴。我們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不但呈現出豐富的文化內容和鮮明的時代氣息,而且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們在認識社會和大自然的同時,體驗“愛”的情感因素,并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漸懂得愛祖國、愛生活、愛父母、愛老師。如《散步》、《背影》、《回憶我的母親》等,展示了以“愛”為核心的和睦親情;《藤野先生》抒寫了作者對藤野深厚的師生之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誰是最可愛的人》中表現志愿軍高尚的國際主義情感。而那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的小說,也讓學生認識到了假惡丑;《變色龍》中沙皇爪牙奧楚蔑洛夫的媚上欺下、反復無常的丑惡嘴臉;《孔乙己》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麻木不仁;《我的叔叔于勒》中“金錢至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撕開了籠罩在家庭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等,這些文章讓學生逐漸領悟到幸福與痛苦、高尚與卑鄙、光明與黑暗。還有那精美的散文,如《春》、《菜園小記》、《白楊禮贊》等,文中對美好春光的贊美,對勞動的謳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頌揚,對頑強意志的禮贊無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并激發其豐富積極的情感。不僅如此,知識豐富的說明文和論述透辟的議論文也是這樣。《中國石拱橋》、《活板》、《故宮博物院》、《蘇州園林》、《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等在讓學生了解中國燦爛悠久的文明的同時,培養了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談骨氣》、《懷疑與學問》等讓學生明辨是非,懂得為人、為學之道。更不用說古詩文佳作和其中的名句,使學生心靈受到的凈化,情感獲得的熏陶。
二、加強課堂情感的過程交流,為語文教學增色
情感教育,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從教材出發,及時抓住學生心理,利用課文中積極的情感去點燃學生探究的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就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在教學《海燕》時,我提出疑問:“通過對故鄉燕子的描寫,抒發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學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作者情感進行深刻剖析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對主旨的理解。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改變教學觀,尋找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引發情感共鳴。語文學習的目標是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培養其審美情趣。教材中的課文從不同方面反映了作家們對社會、人生、自然的獨特領悟,教這些作品時,要引導讀者(學生)進入其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因為閱讀是對作品的再創作,當讀者運用自己的心理體驗走進作品,發揮想象和聯想時,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豐富的心理活動,且它與作品心靈相通時就會達到至真、至純、至美令人愉悅的審美意境。“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閱讀中文章極富感染力與情感性最能引發讀者與作者的共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實感最易打動學生純樸稚嫩的心靈。
《成功的秘訣》作者參觀羅丹工作場景的感悟,孟子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之情,怎能不震撼學生的心靈,引發情感共鳴?改變師生觀,尋找教師與學生心靈的契合點,塑造情感和諧。“親其師,信其道”首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間真誠、和諧的情感氛圍。教學中教師不應強求學生接受權威的結論或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應讓學生自主探究,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其探究的條件,是激活其情感的前提,這樣他們才能在教師創設的民主、寬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各抒已見,進發智慧的火花。同時,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獨特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會熏陶學生,使其受益匪淺。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豐富的知識儲備,認真的工作作風,和藹的教態對學生“潤物細無聲”,培養了他們良好的人格。當教師滿懷熱情地教學,勢必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由此引領他們進入文學作品,穿越歷史,邀游太空,了解古今中外的輝煌文明,欣賞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這種師生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完成對文章學習的基礎上拓展自我,重建自我,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改變教學方法,尋找學習者之間心靈的契合點,引發情感陶醉。傳統教學活動往往沒有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和影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當前,許多教師意識到語文學習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活動,參與學習的個體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個體之間尋找心靈的契合點,形成自主的、相互合作的探究學習方式已逐步被賞識并實施。由于語文學習是一種知識內化并陶冶情操的活動,學生對同一文本的體驗,個體間勢必存在差異。當他們在一起交流時,可使每個學生的體會“更上一層樓”,同時,不同的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各異,如果他們組成以合作探究式為主的學習小組,就會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而且濃厚、熱烈而又積極的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激情。
三、結合大課堂,讓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起飛
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實踐的有效途徑。有效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是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節假日,我讓學生到社會上搜集俗語、諺語、標語及商店招牌,回到課堂互相交流,學生深有感觸的說:“社會真是一個多彩的大課堂,我們可學到很多課本學不到的東西!”這不僅讓學生學習了知識,增強了學以致用的意識,還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常言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利用情感教育的優勢,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成為情感與道德教育的陣地,彰顯語文教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