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會杰
摘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提出,是我黨在十八大基礎上再一次給全黨、全國人民進行的一次總動員,現代化是民族振興之魂,現代化的核心是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實現現代化必須從國情出發,走跨越式發展道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需要以創新精神深化改革開放,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持續創新;制度構建;中國共產黨
中國夢的提出,是我黨在十八大基礎上再一次給全黨、全國人民進行的一次總動員,也是對中國今后面臨的形勢、民族復興的任務和目標的總概括。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需要以創新精神深化改革開放,實現跨越式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這其中不僅包含著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而且包含著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中國共產黨來在新的時期之所以有高度的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具有不斷創新的品格,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一、用創新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
中國是一個大國,經濟、社會和政治的變革涉及面廣,難度大,影響深遠,因而,需要一個持續變革的漸進發展過程,而推動這個過程的動力之一就是持續的創新,漸進的發展和持續的創新之間的有效互動正日益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而保障這個機制穩定有效的發揮作用的關鍵,是保障社會發展的整體平衡,這其中包括黨、國家與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平衡、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平衡、國內發展與國際變化的平衡、區域發展與全國發展的平衡等。為此,中國共產黨強調要繼續堅持成功的社會發展戰略:即在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平衡的前提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互動共進的格局中,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無論改革還是發展都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作保證。穩定是發展和改革和發展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和發展必須要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一切無從談起。當前我們正處于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我們萬眾一心,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展現出更加廣闊的美好前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就一定會實現。
二、用創新推進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是前所未有的,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尚未走出農業經濟時代,尚未完成工業化歷史進程的中國社會,要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跨越式社會發展,除了依賴科學技術,還是科學技術。因而,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對中國現代化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根本的決定性意義,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是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推進器,而實現科技的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在于科技本身的創新能力。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并努力推進這個戰略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就是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個戰略能否取得最終的成功,直接關系到黨的領導和執政的鞏固和發展。
三、用創新推動理論上的與時俱進
理論創新的關鍵在于消除教條主義的思想方式、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這就需要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是大力發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是在時代進步的潮流中應運而生的。它是革命導師廣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的超越前人的學說,是指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運動的科學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誕生以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直都是著眼實際,著眼歷史條件的變化,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自己創立的理論。二是在解放思想中形成理論創新的一是勇氣和能力,在我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里程之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就是在解放思想中形成理論創新的能力。這兩方面的努力,不僅關系到社會發展的理論動力,更為重要的是關系到一個民族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育?,F實的發展需要理論的指導,但是,理論一旦失去了發展的空間,這種指導就成為現實發展的阻礙力量。所以,理論的偉大,不在于其結論的具體價值,而在與理論本身所具有的發展性。馬克思主義的力量,不在于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更在于其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因而,大力弘揚這種理論品質,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體現,是推進理論創新的首要前提。
四、用創新構建新的制度環境
創新的主體是人,人是社會動物,決定人的創新能力的因素,除了人的思想活動所具有的空間之外,就是人的社會實踐所具有的空間和能所得到的保障。從后者的角度看,創新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制度安排。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充分釋放出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培育出創新的民族與國家。因而,制度創新的根本目標在于建設和發展實現人的解放所需要的基本社會秩序和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主義社會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社會,制度創新是其內在的本質,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以發揮和展現的最好途徑和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和完善的重要標志,就是包括創新能力在內的人的全面擁有良好的制度空間和制度保障。新世紀、新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全面深化改革,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廣闊的前景,必須始終堅持并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五、大力增強中國共產黨的創新力
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創造力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中國共產黨的創造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黨的先進性的保持與發揮,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永恒課題。黨的先進性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建設,要從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等各個方面來加以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永恒主題。黨的先進性是歷史的、具體的,要通過長期堅持不懈才能得以保持。在這方面,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都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和理論武器,明確了黨建設和發展的動力與方向。二是黨的創造性的拓展與增強,為此,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工作路線,努力從世界的形勢、中國的大局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具體戰略,當前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具有廣泛、深厚、可靠的群眾基礎。在這其中,人才資源的積累、智力支持體系的構建以及民主協商機制的完善具有戰略意義。
作者簡介:黃會杰,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