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發達,信息流通,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大數據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產物。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圖書館的信息處理及服務將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從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集中去分析和挖掘潛在的價值將成為圖書館的主要業務之一,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也需做出相應的改變。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
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系統部署大數據發展工作。《綱要》明確,推動大數據發展和應用,在未來5至10年打造精準治理、多方協作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建立運行平穩、安全高效的經濟運行新機制,構建以人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務新體系,開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驅動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興繁榮的產業發展新生態。目前,大數據主要指醫學、天文、地理、W eb 日志、多媒體信息等數據。但科技文獻信息日益凸顯出大數據的特征,主要表現在:文獻更新周期縮短、數量龐大;文獻的類型多樣化、載體數字化、語種多樣化、內容交叉化。所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同樣對圖書館帶來了沖擊與挑戰。因此,深刻理解大數據的內涵,研究數字圖書館的數據儲存、分析、挖掘以及大數據時代用戶對信息資源的利用需求,對完善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圍繞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做以下簡要探討:
圖書館借助大數據建立和完善新的知識服務方式。在如今中國的高校, 讀者不斷增加的信息需求促使圖書館的基礎服務體系得到一定加強。圖書館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的數據進行分析,不僅可以了解用戶的信息行為,還可以深度挖掘用戶潛在需求數據。 通過分析讀者構成、閱讀習慣、 潛在需求等借閱數據,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對讀者服務。
一、圖書館借助大數據建立知識服務導航機制
大多數讀者都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走進圖書館借閱室,想要在分門別類的書架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書有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這種情況讀者往往只能選擇向管理人員尋求幫助,但多數情況下得到的幫助也不是感性的。這種情況下如果借助大數據建立知識服務導航機制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利用移動應用程序將OPAC與館內地圖有機整合,就可以使讀者方便地我到所需的圖書與資料在書架上的位置。
二、大數據是圖書館拓展公共服務的技術支撐
數字圖書館(DL)、 信息共空間 (IC)、 IFRD、機構知識庫(IR)、 移動圖書館(ML)、云計算,提升了圖書館自身的服務水平和社會價值。其中人們較為熟知的 “云計算” 是大數據的基礎平臺與支撐技術。借助這些技術,圖書館可以從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資源中抓取有用的知識和關聯關系等,完善新的知識服務方式。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圖書館獲得準確、及時的用戶數據,便于大數據的管理。建立優質的數據庫系統并構建高質量的索引,了解圖書館最新知識服務的趨勢并作出決策、調整服務方向,為讀者提供高效率的數據檢索功能。
三、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數據存貯和計算能力面臨挑戰
大數據時代,數據類型不斷增多,數據量急劇增大。用戶的社會網絡活動產生出大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信息,其數據的格式、類型、結構及存在形態等都變得更加多樣,這就增加了大數據的復雜性。大數據對于圖書館的數據存儲能力和范圍、計算能力有著特別高的要求,必須要能對海量的數據加以分析,從中發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圖書館雖自身擁有大量的數據,但其存儲和運算能力受限,與大數據對存儲能力的高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應該更加注重個性化建設
大數據時代是信息社會發展的更高階段,信息網絡技術已經在整個社會廣泛應用,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途徑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圖書館簡單粗放的服務方式已然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圖書館必須在保障文獻資源豐富和高質量的同時,在服務方式方法上要不斷創新,為每位讀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精細化服務。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將利用大數據技術,捕捉讀者的動態操作行為,細化到讀者的每一次點擊,結合學科分析和行業分析,為讀者建立靈活的個性化檔案。圖書館運用大數據技術自動監控讀者行為的變化并進行分析,自動調用不同層次、類別的數據智能推送給讀者,使讀者更快地洞察最新的科研走向,以及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進展。
高校圖書館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必須根據本校、本館的實際情況,在地區共建與共享的規劃下,進行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對于無本館特色資源的一般館,應在共享的基礎上,以購買使用權及向讀者提供相關學科網絡入口為主要目的建設本館的管理系統,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設備和內容的重復建設。
高校圖書館在統一的規劃下進行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同時通過大數據進行統一的協調,將為成為數字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打下基礎,并推動數字圖書館的迅速發展。這正是開展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高校圖書館將在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同時實現傳統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的改革,從傳統的印刷型圖書文獻向包括聲像在內的多媒體信息與印刷型圖書文獻共存的方向發展;通過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加快信息情報的收集、整理、傳播,使讀者坐在家里即可在24小時之內的任意時間里方便、快捷地、沒有載體、媒體種類區別地接受電子圖書館的各項全文信息服務。
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核心是電子圖書館技術支持與數據庫建設內容的設計,而這兩方面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努力和與各方面的協作。所以,在今后的高校電子圖書館及其數字資源建設中,充分利用本館、本校的人才資源,加強與各行各業的協作,是實現電子圖書館各項目標功能的基本保證。成立協作組織及資源共建共享機構,在共建共享的分工下開展資源整合和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是目前首先考慮的主要工作。
【參考文獻】
[1]張鼎新.論傳統圖書館向電子圖書館的轉型[J].現代情報,2003(12).
[2]姜山,王剛.大數據對圖書館的啟示[J].圖書館工作研究,2013(04).
[3]李鵬云.大數據與圖書館服務[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3(09).
作者簡介:敖俊,男,貴州人, 研究方向:圖書館信息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