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互聯網+”首次寫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這意味著“互聯網+”正式被納入頂層設計,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緊接著,7月4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明確提出了“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支持智能健康產品創新和應用,推廣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這是自2012年全國老齡辦提出智能化養老理念至今,國家層面出臺的又一項有利于智能養老發展的重大利好政策。
“互聯網+” 養老行業的政策利好
近年來國家對養老服務業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大力鼓勵符合國情的有益探索。自“十二五”以來,已經修訂、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從法制建設、規劃引導、政策創制等方面為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例如,民政部與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開展了養老信息惠民工程試點、遠程醫療服務試點和國家智能養老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試點等3項國家級試點工作,目的就在于充分依托現有資源和社會力量,推進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
可以說,《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與我國系列養老政策標準,共同為智能養老產業營造了完整的、全面的、系統的宏觀政策環境。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智能養老可以全方位利用高科技手段,實現養老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與互聯網技術、移動網技術、衛星通訊技術、有線電視網絡技術、云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綜合應用,將有效滿足老年人不同的養老服務需求。
“互聯網+養老” 未來發展大勢所趨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由此,《意見》圍繞轉型升級任務迫切、融合創新特點明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提出了11個具體行動,分別是:“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能源、“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人工智能,國家對科技信息手段的重視性可見一斑。
《意見》還指出,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于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縱觀我國養老領域,“智能養老”的口號早在2012年就由全國老齡辦率先提出,這與國家現在倡導的“互聯網+”理念不謀而合,這足以說明,在養老領域我們具備超前的眼光和意識。為了促進智能化養老的實踐探索,經全國老齡辦批準,華齡智能養老產業發展中心首先在全國推進“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建設,并計劃到“十三五”期末在全國建成百家實驗基地,發揮智能養老的引領、示范作用。此外,為了科學、規范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建設,華齡智能養老產業發展中心聯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和有關企業制定發布了實驗基地建設技術標準,成立了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逐漸形成了“一個平臺、四大功能區、六個智能化系統”的體系。截止到2015年5月,華齡中心一共受理了46家企業有關實驗基地的申請,經過調研論證,批準籌建的有22家。在項目建設的形式上,也從單一的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的建設,發展到對老齡智能科技產業園、智能化養老實驗區等多種模式的探索。
“互聯網+養老”作為新興業態,尚處于初級階段,考慮到老年人群體的特殊性,其培育發展仍然面臨著盈利模式、群體培育、路徑保障等諸多挑戰。但不得不說,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讓許多養老醫療產品“智慧”起來,并不斷催生出新的供應商,提供更加充足而多元化的養老服務供給。
在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下,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將基本完善,我國傳統養老方式必將得到顛覆與升級,智能化養老不僅僅是產業未來趨勢,更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