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映影業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隆重序幕之后,身著正裝的覃宏穩步上臺,開始發表演講。這是他首次拿掉“星美傳媒集團董事長”頭銜,只以“嘉映影業董事長”身份面對大眾。略微緊張的聲音不自覺地透露出他此時內心的“波瀾壯闊”。臺下的工作人員自豪地悄悄告訴《綜藝報》記者,“覃老板用的提詞器是奧巴馬同款!”
嘉映的“味道”
穿過灑滿陽光的走廊,隨處可見小憩的沙發和桌子,每個獨立辦公室都以玻璃墻隔開,站在辦公室的一頭,可以清楚地眺望另一頭。板塊式線條設計的空間點綴著各種綠植,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器具很有提神效果。這就是在坊間備受同行艷羨的嘉映影業辦公室。大辦公區域的陽臺一側,沙發對側兩架廊燈的巨大基座,是兩匹“黑馬”的前半身。在董事長辦公室,記者見到了覃宏。他笑著否認了“黑馬”的特殊寓意,但整個采訪過程,他直率自信的交流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星美傳媒已經做得很成熟,為什么要另立門戶再成立嘉映?覃宏給出了“標準答案”:“星美不光是一個全產業鏈的電影公司,同時還是一個多元化的公司。我本人更專注于做電影內容。嘉映影業的定位是一個以電影制作與發行為主的公司。當然,在嘉映的影片上映時,星美的影院一定會大力支持。”
首次發布會之前,嘉映按兵不動這兩年,到底在做什么?從發布會公布的片單大致可以看到成績。嘉映2016年已啟動和正在籌備的電影項目,包括了陳可辛導演的《李娜》,李檣監制的《影子的灰燼》《心理罪之暗河》,李檣監制、趙薇導演的《沒有別的愛》,曹保平導演的《白麻雀》,寧浩監制、路陽導演的《繡春刀·修羅戰場》等20多部作品。其中還有不少新人新作。而現場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陳可辛和李檣以合伙人身份亮相,標志著嘉映“鐵三角”正式形成。
“嘉映出品的影片會有自己獨特的味道。”覃宏說。首波片單的路數大致可以概括為:有商業潛質的文藝片+有藝術感的商業片。“我們要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尋找平衡。”覃宏舉例,《親愛的》特別符合“嘉映味道”。當時陳可辛自己都覺得《親愛的》太過文藝,覃宏卻鼓勵他拍出來,“你知道拐賣兒童在中國是多大的事嗎?”影片最后票房不超過4億元,覃宏卻很知足。
覃宏坦言,嘉映出品的片子很難票房爆棚。“先做好一部好電影才能產生好票房,而不是為追求票房而做電影,所以我不想去跟風、什么流行拍什么。”剛剛定檔9月14日的《七月與安生》改編自安妮寶貝小說,覃宏把它看做是一部商業片,但是前期花了大量時期磨劇本、磨制作、磨演員,“盡量往藝術上靠。”《李娜》早早對外公開,卻仍在緩慢的前期籌備中,“一切等到時機成熟,劇本沒做好之前絕不開機。”
堅持拍優秀作品,其心可嘉,但如何有效降低商業風險,則是更為嚴峻的現實問題。覃宏給出了兩個答案:一是類型化,二是提高產量。他認為,中國有很多類型電影還沒開發出來,比如科幻。“我們從理念到技術都缺,目前還沒有出來一部好作品。”他看好本土化的警匪電影,因為它“既有商業性,又不喪失藝術追求”。提高產量更是降低風險的基本選項,“你可能拍了20部電影,哪怕虧損10部,但另外10部是盈利的,就能保持有效運轉。”
從門外漢到“最具情懷的電影投資人”
從《青紅》《如果·愛》到《趙氏孤兒》《王的盛宴》,到《親愛的》《黃金時代》,覃宏對文藝片的熱情,使他被視作中國最具情懷的電影投資人之一,也讓不少人對他的“任性”捏一把汗。陳可辛笑稱覃宏有點“少爺脾氣”,對喜歡的電影項目敢于不計回報地支持。當年《王的盛宴》票房失利,同為制片人的好友江志強力挺他,“他是一個真正的電影人。我相信總有一天他能夠成功。”
2004年之前,覃宏還是個電影行業的門外漢。第一次投資電影是《如果·愛》。在798探班劇組,他第一次坐在監視器前面,看著鏡頭里的金城武從走廊暗處慢慢走向陽光。隨后,王小帥的《青紅》后期遇到資金困難,覃宏當了一回“救火隊員”,幫助影片順利制作完成。參與完這兩部影片,真正讓覃宏產生了對電影的興趣。
但是,此后覃宏的電影之旅并不很順遂,在外人眼中甚至有些悲壯。他為之慷慨解囊的文藝片幾次遭遇票房滑鐵盧。他也投過爛片,“有時候恨不能自己沖上去當導演。”他并不避諱談及那幾次重大失敗。陳可辛導演的《武俠》和監制的《血滴子》票房接連失利,兩人都沉淀了很長時間沒有聯系,最后打一通電話,決定重新振作“再戰江湖”,最終迎來了《中國合伙人》。共同經歷過榮辱后,他與陳可辛的“革命情誼”也更加牢固。《王的盛宴》則是覃宏反思得最多的一個案例,最后他對外宣布不再投資陸川的電影。他認為該片的制片流程嚴重缺乏監控,致使導演現場改動非常大。有了這次教訓,隨后的《黃金時代》制作相當嚴謹,覃宏的項目組全程監控流程。然而,這部影片的票房成績只有5000萬左右,市場回饋更不盡如人意。但他卻以這部電影為榮。有人建議他把電影剪成兩小時的長度上映,他堅決不干,“如果剪成兩小時,我們就沒有必要做這件事”。2015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上,覃宏終于揚眉吐氣。嘉映出品的《黃金時代》榮獲5項大獎,《親愛的》拿下最佳女主角。當《綜藝報》記者問他,“假如未來又有一部類似《黃金時代》這樣的電影,你還投嗎?”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投!做這樣的影片就是我的初心,我的追求。”
數英雄人物,還看未來二十年
覃宏并不為《黃金時代》的票房感到特別惋惜。他認為,這部影片帶來的無形資產遠遠超過一時的票房。他自豪于“制作了一部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影片”,而且堅信隨著中國版權意識的提升,它還有很大的后續收入空間。“現在中國電影80%以上靠票房來回收,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工業體系。美國電影票房收入占總收入的1/4甚至1/3。我們提升非票房收入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打擊盜版,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他喜歡舉《肖申克的救贖》的例子。“這部電影當時投資了幾千萬美金,票房也不好。放在中國它已經完蛋了。但因為它是一部優秀電影,不斷在DVD、電視臺播放,后續收入很豐厚。我覺得這是未來中國會走的路。”
在覃宏看來,中國電影起碼5年之內還有很強的增長空間,隨后將進入瓶頸期,那時候會出現行業真正的大洗牌。“5年后,預計全年總產出1000多億元票房,大制片公司越來越強大,中小公司越來越少,分線發行,院線整合,影院資產集合,金融保險擔保體系介入,發行公司因為分線發行開始搶片源和資源……這些情況都會出現。翻一下美國電影史就都知道了,人家早就把路走過一遍。唯一不同的是新媒體對全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就基本可預見。”帶著深思熟慮后的信心,他連珠炮地說完這一長串,緊接著預測,分線發行的出現,也將使得分賬比例的調整勢在必行。“這是商業規律。院線方要爭搶一部大片時,就可以多讓一些利潤,第一周可能是55:45,第二周變成60:40。我知道影院競爭很激烈。好影院的票房能達到7000萬—8000萬元甚至1個億,其實普通的三四線城市影院生活很艱難。”
覃宏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我找到了自己特別熱愛,同時又很有前景的行業。我一定要做好它。”他的慷慨和好人緣常被眾人提及。采訪中,他不斷表示對合作伙伴的高度重視。陳可辛和李檣專門到嘉映接受專訪,從行動到語言都在支持他。和他的親密戰友并肩作戰,覃宏雄心勃勃地期待著,“下一個二十年,我要把嘉映影業建設成為中國最好的電影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