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蔡曉詠
2016年至今,海外模式節目發展并非如國內般迅猛。總體來說,國外觀眾對一些老牌綜藝的忠誠度依舊很高。
以模式節目引進第一大國美國舉例,最為人們所熟知的American Idol(《美國偶像》)雖然落下了它15季的大幕,但最后一季的收視率依舊能夠出現在排行榜前5名之內,也足見美國人民對其的戀戀不舍。
另一檔現象級模式The Voice(《美國之聲》)轉眼間已播到了第10季,話題性雖略有下降,收視依舊堅挺。其余幾檔位居美國收視榜單前列的如Big Brother(《老大哥》)、Survivor(《幸存者》)、The Bachelor(《單身漢》)等節目也是播出多季的老面孔。縱觀上半年美國綜藝節目,兒童才藝表演秀Little Big Shots(《小小巨人》)可謂黑馬,該模式成為4月法國戛納Mip TV展會上人們討論的重點。節目網羅了全世界具有超群才藝的兒童選手,他們在舞臺上的表演讓人眼前一亮,配以主持人的妙語連珠,與天真無邪的孩子們輕松幽默的互動,讓此節目一度在美國收視率榜單上位列前茅。雖然該模式目前已經輸出到多個國家,但內容基本只局限于表演,并不具備任何比賽性質和特殊環節,模式點不強的屬性使其難以在國內落地。
目光轉向大不列顛,從收視率榜上就能窺見英國人的古板個性。在美食極度匱乏的這片土地, 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英國家庭烘焙大賽》)毫無疑問依然是現象級節目之一,該模式不僅僅在英國,也幾乎席卷了整個歐洲。但是,不包括美食泛濫的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等國,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可推及:在中國這樣一個饕餮大國,美食節目要出彩還得是“功夫在食外”。除了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另一檔雄霸英國電視屏的就是Britain's Got Talent(《英國達人秀》),此模式已經播出了10季,不得不佩服英國觀眾的忠誠度。
2016年對于國內模式節目來說,會是一個分水嶺。各大電視臺、制作公司放緩或停止模式引進,轉而變成了借鑒模式中的“創意”,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此其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模式引進的限制、加大鼓勵原創節目的政策,更加確立了單純“引進模式”已基本不再是主流,此其二。
在2016下半年,國際節目市場會一如既往地推出各種類型的、國外人民百看不厭的游戲/益智類節目;素人真人秀也會層出不窮,例如婚戀交友類和戶外生存類或者旅游類節目。而對于國內綜藝節目來說,依然會是“電視的歸電視,網絡的歸網絡””。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對具有“年輕化””語言特質的節目抱有非常大的興趣,比如《奇葩說》《火星情報局》《暴走大事件》這一波又一波的語言類節目;或如《十三億分貝》這種“不想好好唱歌”的音樂類節目;抑或是像《姐姐好餓》這樣“不能好好做菜”的美食訪談類節目等。畢竟,看這些節目里的明星相互調侃說著各種“污力十足”的段子,總要好過那些不說“人話”的患著“尷尬癌晚期”的節目。
隨著國內綜藝節目尤其是視頻網站主打的語言類節目內容過于雷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出現一檔傳統意義上“現象級節目“的可能性不大。竊以為,下一個“現象級節目”所要具備的幾點要素是:一.節目中出現觀眾從未見過的全新的“重型裝置”;二.節目中出現觀眾從未見過的玩法以及形式;三.節目中出現當下最具共鳴度的社會議題、現象和人物。三者相輔相成,一二為表、為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