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凌
火熱的暑期檔因為近百部影片的扎堆上映顯得有些“亂花漸欲迷人眼”,這讓人又想起了此前沸沸揚揚落下帷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眾多的公司酒會、發布會,以及這些會上各自拉出的華麗片單。對于任何一個融到錢、雄心勃勃策劃了故事并且開了發布會的公司而言,我們善良地相信每一份片單都是認真負責的、可信的。
可當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又不得不懷疑起這些“看上去很美”的“發布會電影”的可信性。
不說“做好”一部電影,只說“做完”一部可以放映的電影,必須要經過的是拍攝期和后期制作期。除了動畫片,拍攝期需要演員、攝影組、錄音組、服裝組、化妝組,當然還有為所有人服務并進行管理的制片組。既然是“組”,就不只是一兩個人,而是有技術含量的、合作默契的團隊。而人的培養速度肯定跟不上投資熱錢涌入的速度。眼下的“演員荒”和“工作人員荒”已經成為前所未有的困難。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后期制作單位不足和優秀后期人才缺乏。如此情況下,橫空出世的幾十家新公司、每家動輒十部起的片單,真不知如何能完成。
放眼中國大陸各省市陸續出臺的各種鼓勵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無非是稅費減免的策略,有些地區大概還給出了辦戶口和工作居住證的“大招”,可為什么但凡做電影的人還是會群聚在被譽為“生活成本高、生活品質差”的北京呢?難道只是因為傳說中的那若干家咖啡館的信息交流嗎?
非也。
因為中國完整制作電影后期的全套流程相關公司只在北京有。如果不考慮出境做后期的話,要想在有效時間內、在合理的財務成本前提下把拍攝的素材剪輯、調色、做特效、做聲音混錄并最后輸出成為可供放映的DCP拷貝,目前只能在北京做到。
雖然在上海等其他城市也有零星的DI調色、錄音工作室等,但通常商業電影為了趕上映檔期的要求,往往后期時間非常緊張,因此在同一城市里能解決所有問題會為制片單位和導演攝影節約很多奔波在路上的時間。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雖然前期拍攝顯得更加便捷,卻把更多的藝術再創作工作留在了后期階段完成,因此數字時代的后期比膠片時代反而更長。一部影片可能拍攝只有45天,后期卻至少要60天甚至更多。假設一部電影全部實景拍攝,創作人員從前期籌備到拍攝期都漂泊在外,而后期階段卻一定得去北京做。久而久之,自然會選擇舉家搬遷到北京,這樣至少能讓后期階段處于相對規律的穩定狀態。假如是類似《尋龍訣》這種強調視效的電影,后期則更漫長,七八個月到數年都再正常不過。
比照全國各地這些年出臺的各種鼓勵政策——有現金獎勵的,有稅收優惠的,北京卻并沒有給過同類政策。可電影人才最終還是會奔向北京,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定居在距離后期公司近的區域內。例如大量電影人居住的望京、酒仙橋、望京等地區,周圍就先后聚集了國內最主要的調色公司異彩、畫林,聲音公司聲林等等。
所以,要想真的把電影作為產業引進和穩固在某個城市,單純的取景拍攝政策、退稅政策并非最有效的驅動力。上面提到的后期環節才是真正的秘訣。
這個道理其實在全世界范圍內、整個電影史上都已經證明過了。例如希區柯克仍在英國拍片的年代,英國已經有著名的Pinewood Studio了,今年這家老牌公司已經邁入它的第81個年頭,至今仍是世界各國電影(包括美國六大)的主要制作基地之一。(本文沒有譯成中文的“松林制片廠”是為了避免誤會,因為Studio這個詞在電影行業里往往被狹隘理解成“工作室”或者“制片廠”,其實Studio在百年的電影發展史里,既是一種物理存在,包括攝影棚和后期制作棚,也是一種管理和運作的體系。)
著名的好萊塢Studio們更是電影拍攝和制作的基地,只是近年來出于成本、稅收、工會等管理因素的考慮,越來越多的好萊塢電影離開洛杉磯去其他地方制作。例如,有Pinewood Studio在加拿大、馬來西亞及亞特蘭大的制作和拍攝基地,也有分布在德國、意大利的有針對性的一些制作公司。某種程度來說,好萊塢電影和諸多的美國產品一樣,已經是全球制造了。
這其中最有產業模范意義的是新西蘭惠靈頓。倘若Peter Jackson和Richard Taylor在拍攝制作了三部《指環王》之后,沒有在當地逐步建立其后來的Weta Digital和Parkroad Post Production并保持技術領先的話,恐怕偏居世界一隅、人口不過40萬且以大風聞名的惠靈頓再也不會和電影有關了。而現在的惠靈頓是覆蓋了特效化妝造型、數字特技和全套電影后期的南半球重要的制作基地,不但又為Peter Jackson的《金剛》和《霍比特人》等提供了技術保障,更吸引了詹姆斯·卡梅隆來此制作《阿凡達》系列電影,并進而定居于此。新西蘭的電影政策到今年才推出了后期制作補貼政策,可即便沒有這項政策,其全世界公認的頂級水平也一直吸引著最高規格的電影來此制作,并進入到一種技術創新、技術領先的良性循環狀態中。
回看中國電影史,我們也曾有過各省都辦制片廠的年代,可那十多個小制片廠到了后期沖印配光階段也只能去北影、上影、長影或者珠影這四家有洗印廠的兄弟單位去加工。這種格局,就和今天全國各地的電影立項拍攝以后還是要去北京做后期是同樣的道理。
后期基地的建立從基建上來說并不難,難的是人才的培養和經驗的積累。尤其隨著數字芯片速度的提高,數字后期技術更新極快,能保持技術上的敏感度和時效性,又兼具藝術的品位和格調,這使得后期制作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且絕不會有幕前明星那種一夜成名的偶然性。
所以,所謂產業發展,筑巢引鳳,真正需要引導的是建立優秀的后期基地和團隊,不能只盯著幕前看得見的那些明星、導演、制片人們。因為電影歸根結底是要依托復雜的工藝流程完成的科技產品,這些常人看不見的工序和技術工作是決定電影技術和藝術品質的核心所在,也正是因此才有“電影工業”的說法。任何國家任何產業的穩定發展和提升,毫無疑問,必須是建立在技術自主、技術領先的基礎上的。電影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