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晉京
[摘要]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需要,也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建議在離岸金融法律方面做好布局,才能更好地發揮有利因素,將不利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關鍵詞]海南;離岸金融市場;建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016
離岸金融市場是專門為非居民所開展的境外銀行業務交易的場所。離岸金融市場一般都具有優惠的稅收待遇、良好的保密性、無外匯管制、較少的國際金融法規限制等特征。
1 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有以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國務院的文件要求
在2009年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第44號文)中明確提出,海南要加快發展金融保險業,推動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改善結算環境。探索開展離岸金融業務試點。因此,海南是國家明文規定可以進行離岸金融業務試點的少數地區之一。
1.2 海南擁有地方立法權,可以制定離岸金融相關地方性法規
首先是經濟特區立法權。1988年七屆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的關于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授權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經濟特區法規。《立法法》再次規定了特區授權立法。其次是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享有憲法及其他法律明確規定的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權,是唯一擁有“兩個立法權”的省級立法機關。
可見,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就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尚未制定的事項,先制定地方性法規。是目前全國唯一具有稅收方面立法權的省份。這表明,海南的立法具有明顯的試驗性、前瞻性和探索性。海南地方立法權與離岸金融市場的創新性、實驗性和探索性不謀而合。
1.3 從境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情況來分析,一般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①低稅率(甚至是無稅賦)、低收費,企業運營成本極低。②設立境外公司規范與限制極少、法律環境寬松,公司的隱密性及安全性極高。③沒有外匯管制,資金可以靈活調動。這些要求由海南的經濟特區特別立法權來落實可能性會大一些。
1.4 借鑒其他省市的立法經驗
深圳市人民政府在2014年發布了《關于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離岸金融市場建設的方案。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提出建設離岸金融中心的設想,海南可以從國內外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經驗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離岸金融市場與絕大多數事物一樣,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存在有利及不利方面。
2 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利弊分析
2.1 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有利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自然風光。海南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堪稱世界上“少有的幾塊未被污染的凈土”,森林覆蓋率超過60%。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五大旅游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海島自然風光。海南與世界上著名的離岸金融市場開曼群島的熱帶性氣候相似,開曼群島雪白的沙灘、如鏡的海水和終年21攝氏度的氣溫將這里打造成天然的海濱勝地。該島還有世界上著名的“七英里海灘”。美不勝收的自然環境使得旅游業成為群島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除了自然風光,開曼群島還利用其悠久的海島歷史文化吸引各國游客,比較著名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海島節,每年九月份舉辦,以美食和街舞為主。
第二,寬松的外部環境。作為比較年輕的省份,海南自1988年建省之初便提出“小政府、大社會”的設想,希望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降到盡可能低的程度。由于建省的時間比較短,海南的歷史包袱也顯得小一些。這樣寬松的外部環境對于發展離岸金融市場是比較有利的。從世界上絕大多數離岸金融市場的運作情況來看,離岸金融市場要求放松外匯管制,資金進出自由,方便外資進入。另外,發展離岸金融市場需要寬松的法律環境。例如,設立公司的手續簡便、費用簡單透明。對專門服務于離岸金融市場的金融機構的設立和運營也盡量寬松。
第三,海南擁有其他地區所無法比擬的雙重地方立法權。離岸金融的相關法律,除了對金融機構如何經營離岸金融業務作出規定以外,還需要制定稅收優惠規定、公司信息保密規定、外匯管理規定等相關配套法規。這些規定在國家層面是不方便制定的,只能由海南根據離岸金融市場試點的實際情況來制定。
第四,實施國際旅游島戰略的組成部分。隨著國務院第44號文的發布,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展旅游業、現代物流業、高技術產業等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會走上快車道。很多專家學者已指出,眾多的境外旅游資源,成為在海南開辦離岸國際金融業務的重要客戶來源。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如果基于旅游業、物流業等實業的基礎之上,會發展得更順利,也會更加堅實一些。
第五,符合國家的南海發展戰略。在國務院的第44號文中,也提到把海南建設成為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對此,有的專家提出,海南地緣優勢明顯,開展國際區域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能夠在金融國際化的多元博弈中參與國際資本流動,能夠進一步提升國家在經貿外交、金融融合中的話語權。
2.2 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不利之處
目前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也存在一些障礙,這也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是上位法的缺失。目前在國家層面關于離岸金融的規定僅有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和國家外匯管理局1998年發布的《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這兩個部門規章僅僅適用于銀行辦理離岸金融業務的情形。從效力來看,目前關于離岸金融的立法的位階很低,還停留在行政規章階段。從內容來看,現有的行政規章無法涵蓋離岸金融的主要法律規定,例如稅收的優惠、外匯管制、公司的設立及相關保密制度等。
其次是地方立法權的范圍模糊。由于上位法的缺失,海南要發展離岸金融市場亟須對主要的法律制度進行填報。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海南的立法權有多大?是否能制定稅收的優惠、外匯管制、公司的設立及相關保密制度、金融機構的存款保證金,甚至是匯率、利率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跟《立法法》的相關規定是否會矛盾等。
再次是對人們主權思維的挑戰。從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歷史來看,離岸金融業務是提供給非居民(多數是外國自然人及企業)從事境外銀行業務,它屬于一國金融業的“特區”,對于這個金融“特區”,國家均給予特殊的待遇,例如降低金融監管的要求、給予稅收優惠待遇、放松外匯管制、為投資者保密等。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國建立離岸金融市場是以犧牲國家主權(主要是金融主權)為代價換來外資的流入和實現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雖然是讓渡主權,但國際上設立的離岸金融市場還在不斷增加,已多達六十個國家及地區,既有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有新加坡、泰國、菲律賓、以色列、毛里求斯等發展中國家。國內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廈門等城市也紛紛試點離岸金融業務。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不僅要面對來自國際上的競爭,也要面對國內兄弟省市的激烈競爭。海南是否已做好面對因發展離岸金融市場而犧牲國家主權這種慣性思維的責難和挑戰?
最后是南海問題。從境外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經驗來看,穩定的政治局面、完善的法制和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是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我國穩定的政局、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無疑為海南建設離岸金融中心提供了外部保障,但南海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周邊國家的挑釁行為時不時地發生,南海地區的不穩定因素也有可能對海南的離岸金融市場建設產生負面影響。
分析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主要是為了積極發揮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到未雨綢繆,化不利因素為有利的發展條件。
3 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建議
針對前文所分析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筆者試提出以下一些建議。
3.1 保護好海南的自然環境
海南建省時間短,海南的經濟金融基礎相對薄弱,這是我們應當正視的現實。但海南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也是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一大優勢。近些年來,海南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和投入,自然環境向好的方面發展,然而生態環境方面出現的一些問題還是不容忽視的。
從官方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海南的森林覆蓋率在逐年增加,空氣質量從2010年的全省無污染到2013年的部分城市(鎮)空氣質量出現輕度或中度污染。地表水質量也從2010年的絕大多數中小河流水質優良到2013年的個別湖庫和局部中小河流河段水質受到一定污染。而絕大部分近岸海域水質出現改善狀況,從2010年的一、二類海水占88.9%提高到2013年的一、二類海水占92.7%。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一方面要完善立法,更為主要的是要嚴格執法,增加民眾的參與意識。
除了要保護好海南的自然環境,還要改善海南的軟環境。例如改善機關的工作作風和效率、提高司法公信力、提高中介機構的服務水平等。
3.2 加快發展旅游業及現代服務業
國務院第44號文發布以后,海南的經濟發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種實體經濟的發展為離岸金融市場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從官方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海南在旅游過夜人數、旅游總收入、金融機構存貸款額、外貿進出口總值等都有較大發展。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海南與發達國家和兄弟省市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海南金融業發展的結構還不是很優化,金融機構對本地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例如,2011年全省金融機構的本外幣存款增長率為6.8%,貸款增長率卻為27.1%,銀行金融機構的利潤增長10%;2012年全省金融機構的本外幣存款增長率為13.3%,貸款增長率為21%,銀行金融機構的利潤增長14%;2013年全省金融機構的本外幣存款增長率為16.4%,貸款增長率僅為18.9%,銀行金融機構的利潤增長41.3%。由此可知,其他行業在不斷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而金融機構的存款率在增加,貸款率卻不斷下降,而銀行的利潤急劇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業對本地經濟的扶持和促進又體現在哪里?因此,金融機構本身固然需要發展,但實體經濟也需要發展,否則,金融業的發展也是難以持續的。
3.3 充分利用海南的地方立法權
海南省人大的立法權主要包括:①根據海南省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國家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②根據海南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遵循國家有關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關決定和國務院有關行政法規的原則制定法規,在海南經濟特區實施,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從以上表述來看,海南的地方立法權還是屬于“補充性”的權力。
如前文所述,離岸金融市場的一些配套規定需要通過法律的層面來制定,很多是要突破目前的法律框架。那么,為了加快發展海南離岸金融市場,一方面要促進國家層面的離岸金融市場立法加快進程;另一方面海南也要積極取得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授權海南可以制定離岸金融市場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包括離岸金融交易、稅收優惠、離岸金融監管的法律等),在特定的區域內適用。
3.4 培養和引進專業離岸金融人才
離岸金融對社會金融環境、金融服務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有大量高素質的金融人才才能支撐得起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離岸金融人才不僅要具備金融專業知識,還要懂外語和金融國際慣例,是操作型的創造性人才。而海南的高端金融人才奇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課題組的研究,截至2010年6月,海南金融業從業人員為14819人,人員數量不及上海同期的1/10。其中大專以下學歷人員占62.9%,碩士學歷占1.5%,具有博士學位的僅有5人,留學歸國人員13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占3.3%,初級職稱的占61.3%。絕大多數金融機構未能制訂專門的人才引進計劃,也未制定專門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薪酬過低、缺乏職業發展空間、就業配套措施不完善成為金融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中國人民銀行海口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國際旅游島戰略背景下海南省金融人才隊伍建設若干思考[J].海南金融,2010(12).
海南加快離岸金融人才建設最好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并舉。通過金融機構自主培養、與高等院校合作培養、行業協會組織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國際人才交流等方式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離岸金融人才培養機制,將離岸金融人才的培養列入海南省的重大人才政策和重點人才工程,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的立法步伐,加強對離岸金融人才的系統化培養,逐步形成良性發展的金融專業人才成長機制。
3.5 妥善解決南海問題
我國強大的國力、雄厚的經濟實力是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強有力后盾。發展離岸金融市場需要穩定的政治局面、科學完備的立法、高效廉潔的執法、公正的司法等。國家的南海發展戰略是海南可以利用的有利條件,但南海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則會傷害到離岸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內,通過全球化的分工、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來化解領土的矛盾。最近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就是實現區域內國家和地區共同發展,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的例子。離岸金融正是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的產物,海南發展離岸金融市場可以促進南海問題的和平解決,而南海地區的和平也會促進海南離岸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國強.離岸金融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巴曙松,郭云釗.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研究:國際趨勢與中國路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林丹.關于海南創建離岸金融市場的對策分析[J].市場周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