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暉
[摘要]文章立足于內蒙古區域及資源優勢,結合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指出中俄蒙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 “草原絲綢之路”是中俄蒙經濟走廊的新動力,給出內蒙古在“草原絲綢之路”建設方面的新舉措。
[關鍵詞]中俄蒙經濟走廊;“草原絲綢之路”;內蒙古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031
在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的當今,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融合了中國夢和世界夢的擔當。這一經濟架構涉及區域廣,合作方式新,加上與之相配套的經濟走廊建設等問題,自提出以來一直就備受關注。
1 中俄蒙經濟走廊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接
2014年9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中、俄、蒙三國元首會晤時說,中方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獲得俄方和蒙方積極響應,即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同俄羅斯跨亞歐大鐵路、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進行對接,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加強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推進通關和運輸便利化,研究三方跨境輸電網、電信網絡建設,開展旅游、智庫、媒體、環保、減災救災等領域務實合作。
中國、蒙古國、俄羅斯作為亞歐大陸上疆域廣闊的三個國家,長期保持著友好合作的關系,為建立中蒙俄經濟走廊奠定了基礎。首先,中、蒙、俄三國面臨區域發展的迫切性。其次,三國發展經貿合作有著獨特優勢:政治互信優勢、地緣優勢、文化認同優勢和互補的經濟結構優勢等,這些都為中俄蒙經濟走廊提供了堅實基礎,會促使三國的貿易合作領域不斷擴大,進而輻射到周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一帶一路”戰略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2 中俄蒙經濟走廊的新動力——“草原絲綢之路”
中俄蒙經濟走廊是中國北部邊疆的沿邊經濟帶之一,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對構建和諧包容、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都有著重大意義。
“草原絲綢之路”是古絲綢之路的四條通道之一,是連接古代亞歐大陸的重要通道,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對東西方之間的商貿、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俄蒙經濟走廊經連接延伸后是可以覆蓋整個北亞、中亞乃至歐洲大陸的,這與古代“草原絲綢之路”的走向基本一致,區域也多有重合,所以當今的“草原絲綢之路”是構建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內在動力,進而可以成為 “一帶一路”主線的重要補充。
3 “草原絲綢之路”的內蒙古新舉措
3.1 加強國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鐵路、公路、航空、管道、通信和口岸等互聯互通建設
以口岸建設方面為例,內蒙古地區現有口岸19個,2015年以來每年將有15億元用于現有及規劃在建口岸,下一步還應該加快口岸通關的信息化和便利化建設,即跨境的商務電子口岸的建設。
3.2 鞏固和創新經濟貿易方式
中俄蒙過去的貿易多停留在由原材料換置成品的模式,應該就此開啟新的方向,比如發展加工制造業,投資勞動貿易以及發展產業內貿易等。
內蒙古在繼續鞏固同俄、蒙兩國的傳統礦產業、林業、農業、畜牧業等生產和技術的合作外,還應該推動金融、醫療衛生以及教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3.3 打造內蒙古“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支點城市,如滿洲里和二連浩特等
內蒙古滿洲里已成為“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滿洲里口岸是全國第一大陸路口岸。二連浩特鐵路口岸是全國第四大陸路口岸,是我國通往蒙古國的唯一鐵路口岸。內蒙古應該加大對兩大城市以及口岸的扶持力度,使重要的城市成為北疆邊境線上的亮麗風景。
3.4 鼓勵具有特色優勢大企業,打造俄蒙以及其他國際市場
“一帶一路”真正的戰略意圖是和各個國家之間通商、合作。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內蒙古是中國最大的乳品和絨業發展地區,伊利和蒙牛等著名乳品企業的產量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一半,鄂爾多斯在中國的羊絨行業當中已經遙遙領先。
在建設“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內蒙古的乳業和絨業企業應該依托品牌力量,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借鑒伊利集團已經在新西蘭建立了牧場的經驗,努力打造俄、蒙兩國的大市場,在“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來銷售自己的“綠色乳品”。
3.5 結合文物考古,構筑“草原絲綢之路”旅游帶
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內蒙古要積極深入發展旅游經濟,以“草原絲綢之路”為紐帶,構筑一條橫跨北亞的旅游經濟帶。內蒙古旅游局于2015年開始全面加強與蒙古國、俄羅斯的合作,強化跨境旅游合作機制,深入開發中、俄、蒙三國的跨境旅游線路。草原旅游區則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中、俄、蒙三國異域風情游和蒙古國游等。
2014年11月,中國、俄羅斯、蒙古國在呼和浩特市舉行了首次中俄蒙旅游聯席會議。三國就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同俄羅斯跨亞歐大鐵路、蒙古國草原之路研究,共同打造中俄蒙“草原絲綢之路”對旅游線路進行對接。
內蒙古文物工作者在“一帶一路”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文物展覽、友好交流等方面,近期又提出了包括開展中、俄、蒙文物界聯合考察,為“萬里茶道”共同申報世界遺產打好基礎以及繼續開展中、蒙兩國合作考古發掘與研究項目,啟動“草原絲綢之路”文物考古與旅游活動,推出“沿著馬可·波羅的足跡游元上都”旅游路線在內的新規劃。
3.6 宣傳拓展草原文化研究,助推中俄蒙經濟走廊和“一帶一路”
內蒙古有著深厚富集的文化底蘊和資源,草原文化是極具人文價值的精神遺產。結合“一帶一路”以及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的實踐,內蒙古應該以國際視野謀篇布局,發揮地緣優勢,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工作,充分展示內蒙古獨特的文化魅力。
文化藝術是溝通人與人心靈和情感的橋梁,是加強國家間理解和信任的紐帶。除了傳統的“草原文化藝術節”和“昭君文化節”,以及國際化網站的建設宣傳外,“草原絲綢之路”的其他方式包括主題博物館展覽,主題文化公園,“草原絲路”紀錄片的拍攝,以及雕塑﹑建筑﹑壁畫等藝術手段。
3.7 加強鄰國間的友好交往,尤其是青年人之間的交流
“草原絲綢之路”貫穿中、俄、蒙三國。內蒙古應該積極舉辦三國間各領域內的國際性交流。比如,內蒙古于2015年9月27日至10月3日舉辦的“相約草原絲路”中俄蒙青年美術交流展搭建了青年藝術家交流交往的平臺。
3.8 積極構筑“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路徑
除在中俄蒙經濟走廊中的經貿合作外,內蒙古還應該積極對接黑龍江的中俄鐵路東部大通道——即以綏芬河—滿洲里—俄羅斯—歐洲鐵路和綏芬河—俄遠東港口陸海聯運為主的黑龍江“東部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主要通道。該路徑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內蒙古經濟以及“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科學持續地前行。
總之,內蒙古是中國向北開放的重要地區,作為中國北部邊疆的沿邊經濟帶——中俄蒙經濟走廊的構建對內蒙古的“向北開放戰略”有著現實意義。內蒙古應該積極對接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草原絲綢之路”新格局,推行“草原絲綢之路”的新策略,更好地化區位優勢為經濟優勢,積極開展對俄蒙貿易以致對歐洲和東北亞地區的貿易,更好地為內蒙古經濟發展注入外向新動力。
參考文獻:
[1]推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N].人民日報,2015-03-29.
[2]吳順.“一帶一路”開放戰略下內蒙古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EB/OL].(2015-07-15).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010.C.20150715.1628.002.html.
[3]李加洞.構筑絲綢之路右翼——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可行性分析與內蒙古的路徑選擇[J].中國市場,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