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輝+周小蕓
[摘要]影響一個地區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對教育的投資能否得到大于成本的收益的問題值得探討。我國少數民族的雙語教育實驗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各民族地區展開,形成了雙語教育體制。這一為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和培養教育人才而實施的雙語教育政策歸根結底,需要對教育的長期投資。在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背景下進行教育投資,不僅實現教育的發展,對整個民族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更起到了帶動作用。
[關鍵詞]教育投資;少數民族教育;經濟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094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背景下,對教育投入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最重要的方式。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下,各國紛紛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需要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其關鍵在教育。教育的重頭戲就是在于少數民族地區保持教育公平,維持教育發展,落實到實際就在于少數民族的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不管是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長遠大局來看,還是從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當前存在的各種教育問題的現實需要來考慮,加大教育投入,找到少數民族教育投入的切入點都是相當迫切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致力于開發本地區本來就匱乏的人力資源,以提升勞動者素質技能為基礎與前提。加大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也是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縮小城鄉貧富差距、促進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措施。經濟社會要發展,生活水平要提高,民主要更加健全,教育就應該更加發展。同時,教育投入對解決民族貧困問題回報率不低,對技術創新與進步有著顯著的影響。
1.2 研究意義
推動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文章將從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這方面進行分析,從而具體到討論教育投資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探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
經濟發展已經成為教育投資的驅動機。對教育的投資可以有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實際消費,挖掘越來越多的生產潛力,擴大生產,在原有投資拉動內需的環境下,也做到教育發展的供給側改革。如果教育的投資不足,經濟發展就會缺少先決條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立足于資源環境、科學技術、教育等有足夠的資金。在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投資的法律監管的基礎上,積極培養人力資源,積極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使教育發展處于政府職能的優先地位。在教育方面的投資,能促進生產性投資和戰略性投資,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教育投資不會只注重對教育的投入,也是對未來的戰略投資,也會解決現實中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各種消費問題。這說明教育投資不僅具有經濟效益,也有其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
2 少數民族教育的特點
2.1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不發達難以實現教育公平和普及教育
經濟落后不可避免地導致窮人的教育、落后的教育,必然制約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低下,必然導致教育投資的困境。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是邊遠貧困地區,由于歷史等原因,現代化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傳統“資源開發”的發展模式使經濟增長放緩。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教育的需求上升,但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許多學生因無力支付學費而輟學,對教育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2.2 缺少教育投資、教育發展緩慢
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投資在總量上有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教育經費存在太多的歷史欠賬,教育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仍然過低,加大教育投資主要用在了教師工資政策和補貼。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水平低,經濟欠發達,財政收入少,大部分的財政赤字,反過來又制約了少數民族教育投資。由于缺乏教育投資,學校缺乏經費與配套設施,難以改善辦學條件。
2.3 對接受教育的思想觀念仍然落后陳舊
由于思想觀念落后,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出現了學生“不愿讀書”“無錢讀書”的情況。經濟困難教育落后,除了客觀因素,還存在著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民思想等方面的因素。教育需求面臨下降,在小學和中學,尤其是初中入學率仍然很低。
2.4 師資力量薄弱、結構復雜
就數量而言,師資總量增加,整體素質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仍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需求。從質量上看,代課教師質量較低,師資隊伍不完備,不能有效地進行高質量的教育。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嚴重不足,對教學有著直接影響。由于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知識范圍相對較窄,教師的知識結構陳舊、觀念落后。大部分教師的教學學科受限,在教學方法上經常出現經驗主義。
3 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投資的必要性分析
(1)我國民族特色鮮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已經證明,無論是古代封建統治者的“夷夏觀”,還是資產階級觀念的民族政策都不能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中國民族問題納入憲法,使民族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根本的解決辦法是發展教育、科教興國。
(2)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加快發展,少數民族經濟也取得了發展,但是這種發展依然是地區之間很不平衡,支出繼續增加。雖然少數民族地區財政收入增長,但是相比于東部地區,仍屬于在偏慢地增長。這種經濟的困難增長,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必須以教育投資來增加人力資本,以人才聚集實現技術進步,縮小差距,均衡發展。
(3)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資與利益實現不對等,教育投資是一個投入產出的過程,由于民族的特殊性,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投資主體與利益主體不一致,少數民族的孩子上大學就屬于人才流動,大多數在不屬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形成人力資本,教育投資利益主體是本人和上學地,而承擔了各項教育成本的少數民族地區卻不是利益主體。
4 教育投資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4.1 教育投資積累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力資本
教育投資積累人力資本,推進結構改革,改變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貧困、文化貧困的現狀。人力資本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在求穩定求發展的社會環境中人力資本將起到支撐作用。在教育領域,應根據社會的需要,并考慮到社會發展的現狀和未來,有針對性地培養各類優秀人才。教育投資缺乏或盲目往往導致社會對人力資本需求的不穩定。
4.2 教育投資的回報可以緩解就業壓力
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需求與供給及其運動關系的總和。而對教育投資的加大促進教育發展,教育發展是人才強國的前提,同時也是調節勞動力市場供求平衡的重要因素。而教育投資把科學理論和技術轉化為勞動者的技能,從而提高勞動能力,以滿足不均衡的勞動力市場和不平穩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教育投資的回報就是實現勞動力供求平衡。
教育是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對教育投資調整和更新教育內容和就業方式,用科技成果來武裝受教育者,以適應產業結構的升級。以支持鼓勵再次創業或再培訓下崗職工和失業者這種社會援助的教育方式解決就業難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彈性隨著教育的投入而越來越大。
4.3 教育投資產出智力資源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是生產的重要因素,資本就是人類生產的催化劑,教育資本就是人類生存、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軟動力。教育投資產生的回報是高科技人才的發展,精心培育高水平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因此,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關鍵一環。教育投資的回報可以確定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參與者的持續發展的能力。
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解決民族貧困問題,特別是文化貧困。知識、技術的發展,就是教育投資的利益實現,技術、管理水平的提高直接決定了不發達地區的生產效率。教育投資的回報是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掌握知識、技術,充分利用教育投資產出的智力資源,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5 結 論
在少數民族地區缺少對教育的投資是阻礙教育發展的最大問題。要改變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現狀,并縮小與發達地區教育水平的差距,解決一系列的民族問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發展,加大教育投資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課題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守恒.教育動力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