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俊
[摘要]從十六大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八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字之變,體現了黨和國家的自信和擔當,鼓舞人心、催人奮進。長沙市提出要在2017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之市,這是對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大戰略部署的行動響應。如今,離這一目標的時間節點越來越近,長沙唯有不斷地夯實經濟基礎,提高經濟發展的總量、運行質量和人均均量,才能實現全面小康,保證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個人。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經濟基礎;民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099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了中國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藍圖,即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小康既是一項發展工程,更是一項民生事業,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是全面小康的最終指向。
1 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數據分析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長沙市委在十二屆六中全會描繪了長沙未來幾年的絢麗前景,提出了加快建成“三市”的發展定向,也就是要建成全面小康之市、兩型引領之市、秀美幸福之市。而在這“三市”建設當中,率先建成小康之市的奮斗目標,即確保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之市被置于首要位置,這是對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大戰略部署的行動響應。
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十六大報告就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即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古語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識榮辱?!蔽覀兲岢鲆娼ǔ尚】瞪鐣?,則經濟是前提和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黨和政府有力地實施宏觀調控,積極應對各種機遇和挑戰,結構調整的步伐不斷地加快,民生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的增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0.89萬億元,那么通過計算得知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目標為82萬億元左右。按照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7.7萬億元的基數計算,到2020年要想達到目標,每年GDP只要增長4.5%就可以保證完成。由于前面幾年我們的GDP增速都在7%左右,所以到2020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2萬億元的目標應該是游刃有余。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0年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9萬元和0.5萬元。不考慮通脹因素,按此推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我們的目標應該分別為3.8萬元左右和1.2萬元左右。按照前些年我國每年10%左右的增長率來看,這一目標完全可以提前實現。
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發現長沙的經濟基礎相對還是比較牢固的。在2012年長沙建設小康的實現程度就已經達到了97%,這個數據高于同期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但小康必須是全面的小康,還差幾個百分點的小康仍需我們的強力推進。根據長沙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長沙GDP為4547億元,近幾年長沙GDP的增速均在10%以上,預計可在2017年提前完成倍增。全年城鎮和農村人均收入分別為2.28萬元和1.06萬元。人均收入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加上最近幾年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都是10%左右的增長率,所以長沙要實現到2017年收入翻番顯然不是問題,建成“全面小康之市”顯然也是對過去長沙建設小康事業的一種有力傳承,更順應了長沙人民的熱切期盼。
2 筑牢經濟基礎,加快建成“全面小康之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在于“全面”,即在確保總體經濟完成目標的前提下,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保證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個人。根據實際情況,長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2.1 因地制宜發展支柱產業
2.1.1 結合區位優勢承接產業轉移
隨著近幾年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受到經濟危機困擾、實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以及當地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沿海地區很多制造業產業都選擇產業轉移,以此來降低成本,保持競爭力。長沙作為省會城市,在承接產業轉移的浪潮中,區位優勢相當明顯,南向對接珠三角,東向承接長三角,是東南方向通往中西部地區的必經之道。長沙處于京廣和滬昆兩條高鐵相交的“十字路口”,京珠高速、長張高速、大瀏高速等南北向、東西向公路網四通八達,湘江水運與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空運作為補充,已形成了豐富的現代多功能立體交通網絡,為實現長沙的區位優勢提供保障。此外,相對于東南沿海城市,長沙的各生產要素成本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據調查,長沙的土地成本是沿海城市的70%以下,廠房租賃費用約為沿海的50%,勞動力成本是沿海的一半,再結合較低的水電費價格,綜合來看長沙企業的運營成本僅為沿海地區的60%~70%??梢哉f,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大趨勢中,長沙占據著“天時”“地利”兩大優勢。
2.1.2 結合規模優勢鞏固重點產業
得益于中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長沙的工程機械產業成績斐然,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為代表的裝備制造企業撐起了長沙工業產業的一片天地。長沙應把握這一產業優勢,強力打造圍繞重點企業為中心的工程機械全產業鏈來加強競爭優勢,要積極引導企業進行差異化競爭以避免內耗,幫助龍頭企業穩定國內市場的同時,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
汽車產業是近年來長沙又一個重點發展的產業。目前,長沙主要的汽車生產企業有:比亞迪、北汽福田、廣汽菲亞特、廣汽三菱、眾泰汽車等全國知名廠家。特別是比亞迪和眾泰兩家生產電動汽車的生產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長沙如果能借助未來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把長沙打造成一個電動汽車之都,將是未來長沙經濟的爆發點。
汽車與工程機械產業相輔相成,可以看作長沙基礎產業的“左右腿”,長沙經濟要走得平穩和快速就一定要充分鍛煉好這一雙“腿”。
2.1.3 結合資源優勢發展服務產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對第三產業發展的需求越來越高。長沙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城市,旅游資源相當豐富,這讓長沙發展旅游經濟有了可靠的基礎。結合實際情況,可以在以下幾個旅游資源上來深度挖掘。第一,名勝古跡方面,長沙擁有岳麓書院、橘子洲頭、馬王堆漢墓、天心閣、愛晚亭等全國知名景點。第二,名人故里方面,劉少奇故居、胡耀邦故居、楊開慧故居等是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第三,美食和特產,湘菜歷史悠久,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在全國頗有盛名,還有長沙湘繡、菊花石和瀏陽煙花這些獨具地方特色的物產更讓長沙顯得獨具一格。第四,娛樂方面,以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娛樂節目為代表,長沙的娛樂文化在全國頗有名氣,快樂文化在長沙已生根發芽,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每一個初到長沙的人。綜上所述,長沙如果能整合好以上一些旅游資源,再引進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項目,比如打造一個類似迪斯尼游樂園之類的游樂場,能讓游客充分享受在長沙旅游帶來的舒心愜意,未來長沙的旅游經濟必定能夠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2.2 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棚戶區改造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能夠把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又不以破壞耕地、犧牲環境和降低糧食產量為代價,能夠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優化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2014年年末長沙市城鎮化率達到了72.34%,從理論上講,如果沒有大的政策、措施的推進,后期階段城鎮化發展將相對穩定,然而對比分析各區縣的實際情況,長沙的城鎮化發展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從城區看,岳麓區、望城區發展潛力巨大。目前長沙市城區平均城鎮化率為90%左右,隨著岳麓區面積的擴大和望城縣改縣為區,長沙市整體市區面積不斷擴大,這也為市區城鎮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將岳麓區、望城區兩區的城鎮化率提升到長沙市其他城區的平均水平,長沙城區城鎮化率將達99%,這將拉動長沙市城鎮化率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從縣域看,小康建設注入城鎮化發展新動力。目前長沙市所轄三個縣市中,寧鄉縣和瀏陽市兩縣(市)城鎮化率分別為50.1%、55.4%。其中寧鄉縣其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3.67個百分點,提升空間還很大。綜合考慮岳麓區、望城區城鎮化率達到其他城區水平和三縣(市)城鎮化率小康目標的實現兩大因素,長沙城鎮化率有望達到80%。
2.3 推進精準扶貧,實現同步小康
全面小康不是被平均的小康,而是所有人都要達到的小康生活。“自中國提高貧困線標準以來,中國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1.66億人下降到2014年的701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7.2%下降到7.2%?!卑凑者@個速度,在2020年這個貧困線將基本消除,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之后中國將進入相對貧困人口減少階段。因此我們在強力推進“全面小康之市”奮力謀求發展的同時,更要積極關注貧苦百姓的困難和需求,組織引導干部多到基層去,去察民情、聽民意、解民憂。
針對全面消除貧困的任務,長沙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一是政府扶持發展特色產業脫貧,比如特色種植養殖、生態旅游等,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提高人民收入;二是增加轉移支付,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提高社會保障力度;三是幫扶邊區,偏遠的山區需要政府的優惠政策和資金來促進其發展;四是社會和企業的關愛,政府要廣泛動員社會群眾和企業參與到關愛貧困地區和支持貧困人員的活動中來,發揮民間扶貧、幫貧的積極性;五是教育扶貧,要千方百計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要下大的決心,要把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都提供出來;六是大病保障,政府應建立大病保障制度,讓老百姓能擺脫因病致貧的悲哀。
參考文獻:
[1]呂健. 廊坊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實現程度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4(20).
[2]杜人淮.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后發優勢[J].中國市場,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