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茜茜
[摘要]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引起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其中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文章通過對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對養老產業帶來的影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做了分析。呼吁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關注,政府應加強對養老產業的扶持力度,引入民營資本開展多元化的養老模式,同時要加強人才培養,利用互聯網信息化手段為養老產業提供技術支持,使得養老產業能夠得到長足發展。
[關鍵詞]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老齡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10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日趨嚴峻。2015年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左右,老齡化速度較快。老年人口患病概率較高,由于一些常發、易發和突發性疾病困擾著千家萬戶,在醫療、照料、護理、康復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長,現有的養老機構不健全,再加上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相互獨立,很多患者把醫院當成了養老院,不僅增加了家庭負擔,也占用社會醫療資源,這也是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是“打造健康中國”的創新性實踐。我國養老市場和醫療制度的改革和開放,大量社會資本進入這兩大行業,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醫養結合”的發展模式。
1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內涵
“醫養結合”是把傳統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與傳統的養老模式相比,增強了醫療康復的功能,具有疾病預防、健康檢查、病程護理、大病護理及臨終關懷等服務功能。目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主要有在養老機構內開設醫療機構、在醫療機構內開設養老機構、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合作三種類型。
“醫養結合”新型服務模式讓專業的社會機構服務老年人,可以將醫療資源很好地融入養老服務中,滿足了老年人對健康長壽的需要,又很大程度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特別是為失能老人減輕了家庭負擔,從而促進了社會和諧。
2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服務收費較高,醫療服務不健全
普通的養老機構收費較低,屬于社會福利性機構,利潤很小,主要靠政府補助。“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大多是養老和地產相結合的模式,定位較高,針對高端客戶,收費較高。對大多數普通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來說是經濟方面無法承受的,造成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不高,導致高端養老機構床位使用率不高,而普通養老機構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養老資源分布嚴重失衡。在養老機構中設立的醫療機構多以提供門診服務為主,再加上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屬于不同的主管部門,信息無法實現共享,一旦生病較重需到醫院去就醫治療,特別是年齡偏大、疾病較多的老年人經常在養老機構和醫院往返數次,給家庭帶來很多負擔,也給常年患病的老年人帶來諸多不便。
2.2 專業人才不足,流失率較高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對從業人員要求較高,既要具備醫療技術又要掌握養老護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培養時間較長,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較低,對個人的職業發展有較大影響,因此養老服務工作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足。醫療技術人才都是從專業的醫學院校畢業,他們更傾向到純醫療機構去就業,醫療機構給他們提供的發展機會更多。特別是一些熱門科室,雖然工作忙,但對他們的職業規劃很有幫助,工資待遇也更為可觀。目前大部分養老機構的從業人員并不具備專業的護理知識,流動性也比較大,嚴重影響了養老產業的持續發展。
2.3 政府多頭管理,責任無法明晰
普通養老機構歸民政部門審批和管理,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機構按現行的管理體制,涉及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部門。部門交叉管理,由于各部門對政策的認識、落實方面很難做到一致,部門之間的職責界定模糊,從而形成了“多頭不管”的局面,易出現相互推諉阻礙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的現象。特別是涉及資金的籌集情況,普通養老機構單一地靠政府補助無法實現真正的“醫養結合”,而高端的養老機構費用較高,患病的老人在經濟方面也無法承受。這樣就對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各部門配合,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協調各方利益,更有效地為養老產業提供可以持續發展的條件。
2.4 養老機構趨利性嚴重,“套保”行為時有發生
在現有的管理體制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大多是民營為主,由于前期投入資金較大,政府補貼不足以維持其運轉,于是爭相納入醫療保險定點單位。很多養老機構變相為社區醫療機構,把老年人的一般康復護理變成了醫療服務,產生的醫療費用由醫保報銷。更有部分機構利用老年人名義,開大處方、營養液、中醫理療方面的藥品或治療,這些也嚴重違背了“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初衷,也給醫療保險基金造成了損失、浪費,影響了其他參保人的利益。
3 完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對策及建議
3.1 開展多層次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合理規劃多層次的服務模式。對于身體健康、患有老年病的老年人可以采用居家養老的方式,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給他們提供日常的疾病預防、健康管理、知識講座等服務;對患有疾病能自理的高齡老人可以選擇普通的養老機構,這樣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對患有重病、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需要選擇高端養老機構,提供長期護理、生活照料、康復理療等服務。
3.2 加大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
隨著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對養老護理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應鼓勵醫學院校開設醫養結合型的護理專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與社會養老機構對接,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能人才,為老年人提供疾病預防、護理、心理疏導和臨終關懷方面的服務,使他們能夠安度晚年。政府部門應引導培訓機構進行養老護理方面的人才培訓工作,規范培訓的流程,建立社會統一的認證體系,同時加大護理人員的補貼,吸引年輕專業人員加入養老隊伍,保持養老護理隊伍的穩定可持續性,提高整個行業和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促進養老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3.3 健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醫療保險體系
民政部門和社保部門應加強溝通和交流,加大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醫療行為的監管力度,對于套取騙取醫保基金行為加大打擊力度,確保醫保基金不流失。同時要建立養老護理、治療標準評價體系,提高“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納入醫療保險報銷范圍門檻,在護理方面探索“定額結算、超支不補”的報銷模式,緩解醫保基金壓力,制定適合養老產業發展的管理制度。創新養老護理保險產品設計,由政府主導,發行社會福利彩票、政府補貼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引入商業保險承保,將長期護理納入保險服務體系。引導商業保險公司開發“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方面的險種,給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多樣化的服務。
3.4 利用“互聯網+” 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在現有養老機構的數量有限無法滿足老年人口需要的情況下,大力發展“互聯網+”“智慧養老”的模式已經成為解決當前社會難題的方案之一。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模式,政府主導,由國內比較著名的軟件公司提供技術支持,搭建互聯網數據平臺,實現養老人員檔案和衛生健康檔案相統一互聯;在社區服務中心實現120、老人子女或家屬、物業保安等方面的聯動機制,在緊急情況下老人只需按下緊急按鈕,實現地理位置定位,就能有針對性地提供健康醫療服務,保證老人生命和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金燕穎.中國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建議[J].中國市場,2013(23).
[2]張小燕.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現狀的調查報告——以河北省保定市為例[J].中國市場,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