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忠+陳鏝親
[摘要]西南地區高原湖山生態系統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其獨特的動植物資源、人文資源等既具有生態屬性又具有經濟屬性,產生特有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由于高原湖山生態系統屬性的交易費用較大和其復雜性、動態性,所以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產權完全界定非常困難。承包經營的僅是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部分屬性,而其余屬性則被置于公共領域,無論是享有使用權的承包人還是擁有所有權的代理人均可從中攫取利益,從而導致高原湖山生態系統被過度開發和利用。
[關鍵詞]高原湖山生態系統;資產屬性;產權界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208
1 前 言
近幾年,東、中部地區日趨嚴重的霧霾天氣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和身體健康帶來重大的影響,它不僅源于工業污染,而且還源于土壤、水源的嚴重污染。隨著產業轉移,西部地區,尤其是高原湖泊地區,會不會也像東、中部地區那樣深陷污染之中呢?西南高原湖泊形成于地殼下沉或斷裂,它與四周群山環抱,與壩地相伴而生,形成湖山一體景色,具有一定的封閉或半封閉特性。高原湖泊不僅是高原明珠,更是生態天堂、氣候調節器和生活必需品。它不同于河流和平原湖泊,其多為內流湖、構造湖,湖泊的空間布局深受構造和水系的控制,徑流量少,水資源相對匱乏,換水周期較長,水文條件不穩定。由于高原湖泊的地理隔絕使其本身及周圍山地的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特異化,特有物種眾多,所以其生態更加脆弱。一旦被污染,不僅短時間內難以恢復,而且還會對本地區乃至全國的氣候產生重大影響。段順瓊、胡元林、耿言虎等人的研究發現,云南高原的大多數湖泊水質已經開始下降,生物種類、物質多樣性減少,森林遭受嚴重砍伐,其主要原因是工業發展和人口活動增加帶來的危害。另一方面,西南高原湖山地區又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我國經濟平衡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因此,地方政府必須認真思考高原湖山生態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根據科斯定理,高原湖山生態資源最優配置的基礎是產權的界定。如何界定產權,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科斯認為只要產權是明晰的,且交易成本為零,無論初始產權如何界定,資源配置均可以通過市場交易達到帕累托最優。馬克思把產權關系看成一種法權關系,是生產關系的法律表現。張五常認為交易費用和機會成本是產權界定的重要影響因素。德姆塞茨從人與人之間關系方面界定產權,并認為產權取決于交易費用。阿爾欽認為公有產權由于界定不清,降低了資源的使用價值。巴澤爾從微觀層面把交易成本細化到產權所依托的資產屬性,并用資產屬性和測度成本闡釋現實社會中各種經濟現象、合同與企業組織差異性的原因,進一步深化了科斯、威廉姆森等人的產權模型。西南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特有的動植物資源、人文資源使其具有不同于其他資產的屬性,既有經濟屬性,也有生態屬性。由于這些屬性相互交織和依存,不僅價值難以準確測量,導致交易成本極高,而且所有權也難以分割,導致產權界定困境。
2 高原湖山生態系統所有權分割的不完全性
國家對自然資源的行使是通過政府來進行的,即自然資源的管理權由政府擁有,且不可轉讓。生產者所需的自然資源只能從政府那里獲得,即從自然界轉入生產領域,這一過程法律上稱之為第一次資源轉移。第一次資源轉移是由政府以特許的方式把自然資源的開發使用權出讓給單位和個人行使。西南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資源產權包括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以國家所有制為主,其使用權采用的是承包經營模式。承包經營制度將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耕地、林地等生產資料發包給企業和農戶,承包經營者對所承包的生產資料享有占用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國家政策所允許的處分權,獨立行使經營自主權,并按雙方協議規定上繳承包金和稅金。西南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資產屬性包括山清水秀、生物多樣性和獨特性、調節氣候和大氣成分、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等,既有生態屬性,又有經濟屬性,每種屬性具有不同的潛在收益和交易成本。承包經營轉讓的僅是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屬性或屬性的一部分(如經濟屬性),而其余屬性或屬性的另一部分(如生態屬性)則被保留,從而導致同一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使用權被分割: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承包者擁有它的不同屬性或同一屬性的不同部分,沒有被分割的屬性或部分將會成為共同財產,它們很難在承包者之間進行分攤或不完全可分,并且監督和控制成本很高。為了攫取更多的短期利益,降低承包經營風險,承包者重點關注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經濟屬性,在取得經營管理權后則對高原湖山生態系統中的珍稀動物進行過度捕殺,對稀有植物大肆采伐,并不考慮長久經營高原湖泊和森林策略,使高原湖泊和森林經營的后續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并最終導致高原湖泊和森林嚴重退化。
3 高原湖山生態系統所有權配置影響因素的易變性
資產的收益權只是資產產權的一部分。巴澤爾認為,其他人越是傾向于影響某人資產的收入流而又不需要承擔他們行動的全部成本,則該資產的價值就越低。當高原湖山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外部性時,其資產的價值較低。為了最大化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價值,必須最有效地約束無補償利用該資產的使用權,其根本原因在于高原湖山生態系統資產屬性的易變性。高原湖山生態系統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該資產的產權產生服務流。服務流產生相應收入流。當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服務流較容易確定時,可以根據它的服務水平索取相應的費用,其產權相對容易受到保障。但是,由于高原湖山生態系統屬性的動態性,它的服務流和相應的收入流也將隨之發生變化,且不確定或不能完全預見。收入流是產生潛在利潤的前提。資產的所有者實行有效控制的潛在利潤,被稱為潛在控制。潛在控制是資產所有者通過對管理績效進行有效的監督而實現財富收益的能力。市場環境的不穩定性導致交易費用、信息費用、管理費用的變化,這些費用的變化又進一步導致潛在利潤的變化,最終導致所有權結構的部分改變。完全測定這些變化,其成本花費是高昂的。同樣,監督它的收入流的一部分是否被交易各方攫取,其成本也是很高的。一般來說,交易雙方都能夠影響由資產交換產生的服務流,它使所有權不能得到充分地保障。由于同一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不同部分所體現的屬性(如生物多樣性和獨特性)是不一樣的,所以它們產生的收入流也是有差別的。這種屬性受所有者和承租者的共同影響。承租者要想知道自己承包的山林或湖泊包含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性,在多大程度上是山林或湖泊性能的自然結果,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小心保護的結果,代價是昂貴的。同樣,山林或湖泊的所有者也很難講清楚:山林或湖泊生物多樣性和獨特性降低,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承包者的經營活動引起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山林或湖泊性能的自然變化引起的。結果,無論是山林或湖泊的所有者還是承包者,均不太注重對山林或湖泊環境的保護,從而導致一些收入流被留在公共領域,其中部分又被若干承包者再攫取。
4 高原湖山生態系統個人權利讓渡的困境
承包經營責任制使承包者與國家之間形成一種合同治理產權的交易。家庭承包者是由依照他們自己利益行動的個人組成,集體或國家是由對應的組織如村委會、企業、政府等組成。此外,還有個人和這些組織之間的合同。因為個人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把所有的產權都定義為個人占有的權利。承包合同的雙方表面上是個人與組織的關系,但實際上表現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不管其中個人是否代表其組織。例如,承包費的多少是由個人與耕地、林地所有者的代理人商定并簽署,而代理人為了交換按小時計算的工資,向政府或企業讓與支配他們的時間的權利以及從承包者那里收取的承包金的權利。作為個人,追求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個人最大化假設,尤其是個人使他們權利的價值最大化假設,不僅能夠直接反映個人的行為,而且還能夠間接反映組織功能基礎。從整體來看,高原湖山生態系統是非均質的,不僅每一單位面積的自然資源是不一樣的,如湖水的質量和數量、山石的形狀、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坡度的大小、土壤中各種營養物質的多少等,而且人文資源也是不一樣的,如基礎設施、居民的文化、灌溉渠的質量和數量等。同時,利用這些資源的難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果要對這些特征進行準確地估價,則需要對每一單位面積高原湖山生態系統都作出度量,但度量成本是十分高昂的,甚至有些特征根本無法度量。那些未計價的屬性將被置于公共領域,無論是承包者還是代理人,均可以利用這樣的屬性獲得收益,如承包者可以利用那些他們剛好無須付費的屬性獲益,代理人可以利用權力尋租,直至這些屬性所產生的凈收益等于零為止。因此,對于任何高原湖山生態系統屬性,如果承包者改變它而所有者又不收費,則承包者可以無償使用這些屬性,最后導致高原湖山生態系統被過度開發和使用。
5 結 論
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地貌、民族文化,西南高原湖山生態系統培育了特有的水資源、動植物資源、人文資源等。不僅這些資源之間相互依存、優勢互補,而且每種資源都具有不同的屬性,每種屬性均產生一定的經濟和生態價值,并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所以,要想完全分割這些屬性,不僅很困難,而且代價也是高昂的,表現為所有權分割的不完全性、所有權配置影響因素的易變性、個人權利讓渡的困境等。如若人為地強行分割這些屬性,必然會導致部分屬性或屬性的一部分被置于公共領域,無論是承包者還是所有者及其代理人,都將盡力攫取這部分公共利益,從而使高原湖山生態系統被過度開發和使用,導致環境保護的短期化。從長期來看,首先要加強西南高原湖泊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市場交易條件,提高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經濟價值;其次要通過產業共生生態補償,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提升高原湖山生態系統的價值創造能力,變生態效益為經濟效益,從而促進西南高原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顧為東.中國霧霾特殊形成機理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4(6):3-7.
[2]李春卉,張世濤,葉許春.云南高原湖泊面臨的保護與開發問題[J].云南地質,2005(4):462-470.
[3]段順瓊,王靜,馮少輝,等.云南高原湖泊地區水資源脆弱性評價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9):55-59.
[4]胡元林,趙光洲.高原湖泊湖區可持續發展判定條件與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8(8):88-91.
[5]耿言虎.生態視閾下的森林管理制度變遷及其反思——云南M縣案例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31-40.
[6]呂天奇.馬克思與西方學者產權理論的觀點綜述與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3):121-126.
[7]張五常.佃農理論[M].上海:中信出版社,2010.
[8][美]哈羅德·德姆塞茨,銀溫泉.關于產權的理論[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0(6):49-55.
[9]阿爾欽.產權:一個經典注釋,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