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昀
[摘要]環境問題由經濟、法律、人倫、歷史、技術等復合原因形成,如若對環境法的研究單純依托某一方面較為狹隘,無法全面涵蓋環境現象。通過對比分析經典系統論(老三論)與現代系統論(新三論),引薦系統論歷史沿革過程中各類方法剖析環境法目前的研究路徑不失為一種全新且較為科學的嘗試。
[關鍵詞]系統論;系統方法;環境法;研究路徑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229
1 系統論的歷史沿革
1.1 適用性上的不同
以貝塔朗菲為代表的經典系統論學者認為,“系統”通常體現的是由各種不同學科處理的各種各樣實體所共有的非常一般的特征。他進一步主張人類社會是以個體的成就為基礎的,所以系統方法不適用于研究人類社會。如若把系統論的整體規律應用于社會,“社會就要毀滅”,“就必定自判死刑”[1]。
現代系統論則認為,系統作為物質世界及其在人頭腦中的反映——思維的普遍聯系方式范疇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即它不僅適用于研究自然界,而且適用于研究人類社會。此外,個體也并不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唯一層次,包括階層、階級、民族在內的群體才是構成社會的主要層次;社會的發展也主要受著群體活動規律的制約,并主要以群體的活動成果為基礎。
1.2 闡述系統的發展機制不同
經典系統論在闡述系統存在和生長機制時,主要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而缺少系統綜合。貝塔朗菲曾指出:“系統的生長與要素現有的數目成正比例。”但他并未指出要素的質在系統生長中的作用。此外,對于要素、層次、結構、功能、環境等因素在系統整體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他也未能加以綜合的說明。
而現代系統論則更注重對系統發展變化總體機制和規律的探討,認為系統的發展變化的總體機制是:最終通過整體的發展變化表現出來,而整體的發展變化則是要素、層次、結構、功能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現代系統論與當下社會背景、經濟發展水平契合度較高的,這也是本文欲采用現代系統論檢視環境法研究路徑的原因之所在。
2 環境法研究路徑評述
對于有效環境問題的解決,目前社會各界意見不一。主要有經濟學、倫理學、法學、技術學等陣營。大部分經濟學者認為,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市場的負外部性和環境公共資源屬性等導致的搭便車傾向[2],任何人都有為了個人經濟理性最大化而犧牲掉公共利益的傾向。因此,多數學者主張對環境問題的治理應從經濟角度入手,提倡公共資源的公平分配與有效率的利用。以科斯為代表的法經濟學者倡導建立環境與資源產權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并進一步運用物權制度加以細化,以達到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3]
倫理學家認為,引發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奉行的“人類中心主義”[4],對身邊的非人類如動植物、微生物等沒有像對待自己一樣關心它們,所以會為了私益最大化而對自然做出各種不道德的行為,要求“修正人類中心主義”或轉向“非人類中心主義”“整體主義”等[5]。因此,涌現了一批環境法學者提出諸如“環境正義”[6]“自然權利”“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法調整關系雙重說[7]等概念,進一步主張將上述概念引入現有法律體系中。
持傳統法學研究方法的環境法學者認為,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環境法現有保護程度不高[8],現有法律體系缺乏有效的環境治理條款。推崇工程技術學治理環境的學者認為,環境問題的根源是個技術問題,環境問題現如今之所以會如此嚴重,關鍵在于未開發有效的清潔能源、污染治理設備、科學監測技術等。
3 現代系統論、系統方法對環境法研究路徑的檢視
3.1 系統的整體性方法
從整體性方法而言,我們理應正確地處理整體與要素、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不能只局限于局部效果或利益。反映到之前討論到的環境問題根源,我們不應只從單一的角度看到問題,否則會顧此失彼。例如,用經濟視角分析環境問題,首先固有的弊端便是經濟學都是建立在假設和假想模型的基礎上,因此,其制度設計針對環境污染、致害過程中人的經濟理性的無限放大本身就不合理,事實也證明目前良好有效的政策也絕非都是經濟政策。其次,單純依托倫理學視角研究環境問題,就會陷入道德萬能論的悖論,僅依托以善的一切觀念灌輸社會群眾的實際效果不言而喻。在當今強調法治的社會,確實以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為新興的法學部門在一定程度對環境與資源的治理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但中國法學研究本身的起步晚、法律制定成本高昂等固有弊端導致了單純依托法律來解決環境問題較為緩慢、不切實際。而工程技術學應對環境問題以純技術至尚的追求在當今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顯得較為單薄。技術的進步離不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都未曾全部解決,發展中國家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通過系統整體性方法檢視現行各學科對于環境問題本質的剖析,不難發現唯有綜合吸納眾多學科,才會對環境問題本源的探討有所突破,并促進后續環境問題的解決。
3.2 系統的最優化方法
系統的最優化方法是在整體性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最有特色的系統方法。最優化方法是系統方法的目的,因為一個系統可以實現的路徑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必有一個路徑它的實現使系統達到最佳的效果,使系統達到最佳的功能。將該方法運用于環境問題的領域,即在前述綜合吸納環境問題所涉及的經濟學、倫理學、法學、技術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和對比分析根據相關學科制定的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從而篩選出較為有效的環境問題解決途徑。就目前現狀而言,以環境經濟政策為主導、技術為輔的制度更有利于解決環境問題,在未來幾十年后,法學的強制性保護政策更有利于解決環境問題,最終引入較為深入的倫理宣傳,把人類中心主義牽引至非人類中心主義、整體主義。當然,系統的最優方法并不意味著排斥系統的整體主義方法,我們只是側重整體中的某一部分,其他部分仍需兼顧。
3.3 系統的模型化方法
系統的模型化方法系統模型是一個系統某一方面本質屬性的描述,它以某種確定的形式(如文字、符號、圖表、實物、數學公式等)提供關于該系統的知識。系統模型一般不是系統對象本身而是現實系統的描述、模仿和抽象,是由反映系統本質或特征的主要因素構成的。系統模型集中體現了這些主要因素之間的關系。系統模型化方法運用到環境問題領域,主要可以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①建立合適的模型,使得經濟、倫理、法律、工程對于環境問題的解決能夠起到互相制約、互相彌補不足的作用。②關于環境問題的影響因素和各項環境制度運行的效率可以通過推理法、實驗法、統計分析法、混合法和類似法等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化分析。
參考文獻:
[1]黃少華.評貝塔朗菲的系統認識論[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
[2]劉啟君.新古典尋租理論“資源浪費說”評析[J].理論月刊,2005(10).
[3]魏圣香,王慧.美國排污權交易機制的得失及其鏡鑒[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4]李培超.中國環境倫理學的十大熱點問題[J].倫理學研究,2011(6).
[5]騰海鍵.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觀及其生態環境學意義[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2).
[6]朱力,龍永紅.中國環境問題的凸顯與調控[J].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7]蔡守秋,萬勁波,劉澄.環境法的倫理基礎:可持續發展觀——兼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J].武漢大學學報,2001(4).
[8]史玉成.環境利益、環境權利與環境權力的分層建構——基于法益分析方法的思考[J].法商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