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曾育
過去一段時間,銀行市場最熱門的話題無疑是多家銀行的“飛單”事件。如何了解自己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是真是假,如何防范“飛單”等行為導致的資金損失,可以說是每個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那就讓我們逐層撕下“假理財”和“飛單”的偽裝,認清違規銷售行為的真面目。
“飛單”事件
2017年4月底,某股份制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行長涉嫌偽造虛假理財產品,并以產品“讓利”轉讓的方式讓該行逾150名私人銀行客戶受騙,涉資高達30億元。目前,該銀行支行行長張某等三名員工已經被公安機關帶走。航天橋支行案系支行行長張某通過控制他人賬戶作為資金歸集賬戶,編造虛假投資理財產品和理財轉讓產品,其本人或指使支行個別員工尋找目標客戶,非法募集客戶資金用于個人支配,有一部分用于投資房產、文物、珠寶等領域,所募集資金未進入民生銀行賬務體系。截至目前,涉案金額約16.5億元,涉及客戶約150余人。
如果遇到銀行員工在銀行網點推銷理財產品,肯定會對產品真實性深信不疑。怎么才能把“假理財”糾出來呢?
“飛單”行為的表現形式
所謂“飛單”,是指在銀行的工作人員利用接觸客戶的便利條件,依托商業銀行的平臺,向機構或個人私售各類非本行的產品,從中收取各類提成、計價費、手續費的行為。縱觀這幾年銀行頻繁發生的“飛單”事件,銀行在日常銷售中出現的“飛單”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銀行內部員工向客戶推薦非本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一些銀行柜臺人員、客戶經理、行長等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渠道資源,向客戶推薦不是本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誤導客戶購買,以此獲取高額提成獎勵。例如,北京市農行理財經理溫某的“飛單”行為就屬于此類:2013年,溫某向其VIP客戶張某推薦了一款期限一年、預期收益率高達21%、由北京吉鴻通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發起的投資計劃,并向客戶承諾保本保收益,出于對農行的信任,客戶張某購買了360萬元這種產品,溫某從業務中拿到了幾十萬元的提成,之后投資管理公司法人攜款潛逃,客戶張某的資金也不翼而飛。
(2)銀行合作機構向銀行客戶推介第三方理財、保險產品。這一類“飛單”行為發生在與銀行有合作關系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銀行駐點人員當中。有時,一些在銀行駐點的證券、保險代理人員會利用銀行的經營平臺,“攬私活”、“撈外快”,假稱是銀行工作人員,向客戶推介第三方機構的理財、保險產品,客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會上當購買。
(3)銀行非合作機構滲入銀行網點接觸客戶、介紹業務及推銷相關產品。近來,有些第三方理財機構會發送郵件、短信給銀行客戶經理、理財經理,宣傳代銷其產品的高傭金、高回報,引誘銀行員工“私售”。
“飛單”行為形成的原因
“飛單”行為層出不窮,嚴重損害了銀行的正常經營和客戶的經濟利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1)銀行內部疏于管理。不可否認,銀行出現“飛單”行為與銀行內部管理上的缺失是有關聯的。正是由于銀行內部缺乏對日常經營銷售的監督管理,忽視了相應防范機制的建設,沒有及時對員工風險提示、警示教育,無法遏制“飛單”行為產生、對“飛單”行為馬上進行處理,使得員工面對高回報誘惑鋌而走險,才導致“飛單”行為肆意透支銀行的信譽與客戶的信任。
(2)銀行合作機構違規銷售。一些與銀行合作的金融機構在合規經營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金融機構管理層為了“沖業績”、追求短期的效益,在產品剛設計出來還沒有形成相應的合規銷售制度的情況下,就將銷售任務分解至基層銷售員工,在產品推廣上一味向員工強調產品的優勢,而很少說明產品存在的風險,避重就輕。
(3)理財產品信息不公開透明。近年來銀行理財業務不斷發展,理財產品日益受到投資者青睞,但理財市場仍然存在信息不公開透明的問題,這給“飛單”行為滋生帶來了土壤。實際上,很多客戶對于銀行理財產品并不十分了解,完全是通過銀行工作人員向他們直接推薦,客戶往往只有通過簡單比較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作出是否購買的決定。如何杜絕和防范銀行“飛單”行為
發生
為了杜絕和防范“飛單”行為頻繁發生,商業銀行應采取措施如下:
(1)建立健全關于員工“飛單”的內部控制制度。根據銀監會2007年發布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商業銀行在日常運作和開展業務時,都必須通過制定、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建立對風險進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和糾正的內控機制。毫無疑問,在銷售中出現的“飛單”行為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操作風險和聲譽風險,為了防止這些風險動搖銀行日常經營的根基,必須首先從內控制度建設上加以控制:銀行內部出臺關于“飛單”行為內控合規方面的政策規定,對產品銷售人員的權利、義務進行清晰界定,制定嚴格的考核方案,提高產品銷售質量。
(2)為了有效制止銀行合作機構工作人員在銀行的“飛單”行為,要盡快搭建與合作機構在產品合規銷售上的溝通、監督平臺:及時向合作機構反饋每日、每月或每季度的產品銷售情況是否符合銀行內部的規定;與合作機構簽訂對銀行駐點人員合規銷售齊抓共管的合作協議;發現業務人員“飛單”行為要及時向合作機構通報,情況嚴重的要終止與合作機構合作,以免產生更大損失。
(3)加快理財事業部改革。今年7月,銀監會就發布《關于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各銀行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理財業務事業部制改革,設立理財業務經營部門,負責集中統一經營管理全行理財業務。雖然如今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已成立了自己的理財業務事業部或是承擔類似職能的資產管理部,但這些部門真正發揮作用還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