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芝
(天津社會科學院經濟社會預測研究所天津300191)
天津市霧霾污染評價及防治對策
王會芝
(天津社會科學院經濟社會預測研究所天津300191)
本文通過對天津市大氣環境污染的總體特征和成因進行分析,發現天津市當前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來自于燃煤污染、工業污染物排放、機動車尾氣排放以及施工揚塵污染等方面。工業生產源對天津市霧霾污染濃度的貢獻最大。從不同工業種類來看,天津市冬季霧霾污染貢獻較大的行業主要為水泥制造和黑色金屬冶煉。據此,本文對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天津市霧霾污染評價防治
天津市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天津市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尤其是霧霾天氣形勢嚴峻。研究表明,PM2.5是造成大氣能見度下降,導致霧霾天氣的主要因素。2012年我國將PM2.5納入空氣質量標準,2013年,國務院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天津市2012年出臺了《天津市2012-2020年大氣污染治理措施》,2013年出臺了《清新空氣行動方案》,要求以防治PM2.5和PM10污染為工作重點,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因此,全面認識天津市大氣污染尤其是PM2.5的污染特征和總體情況,并因此提出針對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的措施和對策,對于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兩年天津市環境質量有所提升,天津市2014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175天,同比增加30天,全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13.5%,與2004年相比,天津市NO2濃度和PM10均明顯上升了,NO2濃度上升了13.46%,PM10濃度由上升了35.14%,天津市SO2出現了大幅下降,與2004年相比,下降了26.03%。從不同區縣來看,天津市環境空氣質量無顯著的空間差異,其中市內中心城區SO2污染略重于其它地區,西北部和東部沿海的NO2污染略重,北部山區和東部安海地區的可吸入顆粒物污染略低于其它地區,PM2.5在天津市西部和南部的污染相對較重。雖然天津市在大氣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天津市大氣污染物種的SO2、NO2、PM2.5以及PM10濃度均高于全國重點區域的平均水平,大氣環境現狀仍然不容樂觀。
天津市當前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來自于燃煤污染、工業污染物排放、機動車尾氣排放以及施工揚塵污染等方面,其中PM10本地污染占85%~90%,區域傳輸污染占10%~15%,其中PM2.5本地污染占66%~78%,區域傳輸污染占22%~34%。天津市大氣環境污染本地污染來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天津市第二產業比例較高,且以重工業為主,2014年天津市第二產業產值占比49.4%,其中鋼鐵、石油化工兩個行業占天津市工業產值的39%,重化工特征較為顯著。重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對資源的依賴度較高,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耗能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六個工業行業。
二是天津市能源消費呈現出逐漸遞增的趨勢,由1996年的2374.01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14年的7954.9萬噸標準煤。從能源消費部門構成來看,天津市第二產業能源消費最高,占天津市能源消費總量的72.8%,其中工業能源消耗總量占天津全部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7%以上,且天津市能源消費以煤炭消費為主,2014年天津市煤炭消費比例為能源消費總量的66.9%,煤炭燃燒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等大氣污染物,這成為天津市工業PM2.5的重要來源。
三是天津市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城市建筑規模和基礎設施規模快速擴大。根據《2014年天津市環境狀況公報》,2014年天津市建筑揚塵污染物對天津市大氣污染的貢獻率約為30%,是天津市霧霾污染的重要因素。2014年天津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1億平方米,竣工面積0.33億萬平方米,各類施工面積達到2.01億平方米。建筑施工依賴于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消耗,同時施工地基開挖、建筑材料運輸過程中產生大量揚塵渣土,防塵措施的落實效果直接影響到大氣環境。
四是天津市機動車保有量增長速度過快,2006年至2013年,天津市機動車保有量由120萬輛增加到270萬輛,其中大型貨運、客運柴油車8萬輛左右,機動車的快速增長加劇了交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天津市柴油消費占機動車燃油消費的60%以上。根據《2014年天津市環境狀況公報》,2014年天津市機動車尾氣排放約占全市大氣污染物排放的14%左右,機動車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成為霧霾天氣的重要來源。
天津市PM2.5污染貢獻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火力發電、道路交通以及熱力供應等因素。2014年天津市各個季節中,對工業生產源對天津市PM2.5質量濃度的貢獻最大,其次為居民生活源和道路交通源,火力發電對天津市PM2.5質量濃度的影響較小。從貢獻比重來看,夏季天津市工業生產占PM2.5質量濃度的45.5%,冬季由于采暖供熱,天津市PM2.5質量濃度較高,其中2014年冬季天津市熱力供應對PM2.5質量濃度的貢獻值約為24%,工業生產的貢獻值約為31%(圖1,圖2)。

圖1 2014年不同季節天津市分行業PM2.5濃度貢獻比例

圖2 2014年冬季天津市不同行業PM2.5濃度貢獻比例
從不同工業種類來看,天津市冬季PM2.5污染貢獻較大的行業主要為水泥制造和黑色金屬冶煉。其中,水泥制造業對河北區、北辰區、紅橋區的PM2.5排放具有較大的貢獻,黑色金屬冶煉對東麗區、濱海新區等地區的PM2.5排放貢獻較大;天津市夏季PM2.5污染貢獻較大的行業主要為黑色金屬冶煉、水泥制造業、石油化工行業。天津市黑色金屬冶煉行業主要分布在東麗區、濱海新區、靜海縣等地區,夏季天津市中心區域處于下風向,因此夏季黑色金屬冶煉對PM2.5污染貢獻較大;水泥制造是河北區、北辰區和紅橋區PM2.5污染貢獻較大的行業。從天津市全市范圍來看,對PM2.5污染貢獻較大的工業行業主要為黑色金屬冶煉、水泥制造和石油化工等行業。
天津市現有14個空氣質量監測國控站點,包括和平區、南開區、河西區、河東區、紅橋區、河北區、東麗區、北辰區、津南區、靜海縣、開發區、大港、空港、漢沽。由于津南區從2015年7月起設為監測站點,選取除津南區外的13個站點進行數據分析,對2014年天津市的采樣點進行四季的PM2. 5質量濃度均值進行統計分析,四季中每個季度選取連續20天的監測濃度值進行分析。
通過對天津市不同地區的監測分析表明,春季天津市PM2.5污染程度較高的為和平區和開發區,漢沽和空港的污染濃度較低,夏季靜海縣和開發區的污染濃度較高,秋季和平區和北辰區的污染濃度較高,冬季PM2.5濃度普遍偏高,其中和平區、紅橋區、北辰區的污染較為嚴重。天津市2014年PM2.5質量濃度均值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季節分布特征,PM2.5質量濃度值冬季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其中天津市PM10質量濃度平均濃度范圍為123-151微克/立方米,各地區均未達到國家年平均濃度標準,PM2.5質量濃度的年均濃度范圍為79-93微克/立方米,也未達到國家年平均濃度標準。其中,天津市大氣環境污染冬季較為嚴重,這與冬季采暖供熱有一定的關系。天津市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煤炭的燃燒產生大量的細顆粒物,燃燒產生的其它污染物也通過復合反應生成二次細顆粒物,從而排放到大氣中引起霧霾現象。天津市的雨季集中在夏季,大氣環境中的細顆粒物濃度因為雨水沖刷、稀釋和碰撞等物理作用,使得PM2.5質量濃度最低。
第一,建立京津冀大氣污染協同減排長效機制。京津冀地區處于同一個氣候帶,在大氣污染方面構成同一個區域協同污染區。如,2014年天津市PM2.5區域傳輸污染源占22%~34%,市外污染源主要來自于北京和河北省。因此,天津市大氣污染治理的關鍵之處在于推動京津冀區域聯防聯控機制的建立。因此應著重建立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與大氣污染監測和預警機制,制定區域大氣污染污染排放標準和監管程序,推動京津冀區域的協同減排。2015年12月,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正式簽署《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京津冀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聯防聯控,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京津冀聯防聯控,協同減排應著手在聯合立法、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協同治污等方面展開工作。
第二,積極推進總量減排控制下的污染物減排模式,包括結構減排、技術減排。通過污染物總量減排,一方面直接降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另一方面通過技術進步,提高企業技術門檻,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在結構減排方面,天津市應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工業結構升級。天津仍處于并將在較長時間內處于工業化階段,汽車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鋼鐵工業占有較大比重,煤炭和電力消耗量大。2014年天津市第二產業能源消費占總能源消費的70%左右,應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支持能源服務業、養老服務業以及綠色金融信貸等服務業的發展。針對具體的行業,應繼續實施推進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行業準入標準,降低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的比重,對電力、鋼鐵、水泥、玻璃等行業開展脫硫脫硝、除塵治理等相關治理工作。從而推動企業技術升級改造,降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通過結構減排,可有效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同時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在技術減排方面,鼓勵企業引進先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工程和污染治理設施,提升企業技術門檻,對“散、弱、低、粗、污”等問題的中小企業實行技術轉型升級,對已實施技術升級的企業給予支持和激勵,通過技術改造,推進天津市大氣污染物減排。
第三,優化能源結構,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天津市的能源結構主要以煤炭為主,防治大氣污染,天津市應著力減少第二產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積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煤改氣,加快實施供熱、工業、自備電站燃煤鍋爐改燃并網。充分利用天津市海濱城市的港口優勢,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方法和治理理念,鼓勵推動清潔能源生產項目的投入和使用,通過排污收稅等方式提高非清潔能源的使用成本,同時擴大天然氣、外購電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開發利用新能源,鼓勵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
第四,控制揚塵污染,削減機動車尾氣污染。在揚塵污染控制方面,樹立生態城市發展理念,增加城市綠地面積,形成由“點、線、面”組成的城市綠化格局。加大“五個百分之百”揚塵控制標準檢查,確保揚塵控制措施順利開展。在機動車減排方面,天津市應嚴格機動車污染治理,控制機動車總量,加快淘汰黃標車,制定黃標車淘汰補貼相關標準,加強機動車的環保監管和標準,提高燃油品質和環保相關標準,同時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力度,實行對清潔能源機動車的補貼與優惠政策,在公交車、出租車行業推廣清潔能源,如在公共交通中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在出租車中推廣天然氣動力或者電力車。
X51
A
1007-9106(2016)09-0048-03
*本文為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碼:TJYY15-032。
王會芝(1984—),女,天津社會科學院經濟社會預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環境管理與環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