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暉 蘇興田 王麒麟 馬冬梅 雍世仁
(天水師范學院體育運動與健康學院甘肅天水741000)
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中社會體育組織研究動態與反思
程暉蘇興田王麒麟馬冬梅雍世仁
(天水師范學院體育運動與健康學院甘肅天水741000)
從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研究的重要性為切入點,從管理體制特征、運行機制、社會組織和轉型社會的關系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學術梳理并分析,探究該領域的研究動態,提出了城鎮化進程中社會體育組織孵化與培育的必要性和關鍵所在,同時對該研究進行了預期成果的論述。
城鎮化社會體育組織基本公共服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快建立政府主導、覆蓋全民、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1]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還提出:“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我們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注重提高城鎮化質量,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集約發展。同時,努力為農民工及其家屬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使農民能夠轉為市民”。[2]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體育組織作為體育公共服務的有效載體,能夠參與并促進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并以其獨特的價值功能和優勢,在緩解社會矛盾、促進《全民健身計劃》實施和構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己成為社會的共識,在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甘肅省相對于沿海發達城市經濟較為落后,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再有體制的欠缺與不完善等原因,社會體育組織發展面臨著重重困難,因此,探尋一條適合甘肅省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是現階段體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目前學界,研究社會體育組織的著作非常豐富,但從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角度研究社會體育組織,尤其是研究甘肅省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孵化與培育的路徑、策略的著作很少。就思路而言,相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管理體制特征。在海外,由于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不同,其各自社會體育管理體制也不盡相同,目前主要有三種管理體制模式。一是,體育社團主導型模式(德國)。二是,政府主導下的社會體育組織自主運行模式,日本的社會體育組織的管理體制屬于此類模式,在大眾體育發展中國家負有主要責任,同時具體體育服務交由社會體育組織承辦。日本社會體育組織體制對目前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培育和發展有著一定借鑒意義,特別是政府職能定位明確,在體育公共服務中起到宏觀調控作用,在對社會體育組織管理、服務中依法行使,同時又保障社會體育組織獨立運作。三是,體育社團自治模式(美國)。我國學者史康成(2013)認為,全國性體育社團從“同構”到“脫鉤”的改革已經提上日程,建議體育總局應采取“總體設計、分類指導、梯次推進、配套改革”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逐步深化全國性體育社團的改革。[3]何強(2014)認為,全面深化體育改革的關鍵點在于轉變政府體育管理職能,在科學理解轉變政府職能的基礎上,明確界定政府在發展中的責任主體角色,實行責任主體與實施主體分離[4]。這些成果均為我們研究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管理體制提供了思路。
第二,運行機制方面。德、英、日等國家,盡管社會體育組織自身經營和管理能力比較強,但政府對社會體育組織還是給予補貼和資助,特別是日本做法對當前新型城鎮化體育公共服務建設,對承接體育公共服務職能的社會體育組織資助方式更具借鑒意義。國外社會體育發達國家,由于政府與社會體育組織在大眾體育職能分工明確,政府與社會體育組織之間、各類組織之間已經形成良好協助機制,同時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程度高,法制制度完善,對社會體育組織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組織監督機制。如德國對社會體育組織監督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專門組織機構對社會體育組織的監督;二是新聞輿論監督;三是公眾監督,值得本項目借鑒。國內學者劉青(2003)認為社會體育組織已成為我國群眾體育開展的主要載體。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社會體育組織,尤其是自發的民間社會體育組織在現階段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大多數群眾進行體育健身的組織保障[5]。朱越彤(2003)認為,基層體育民間組織是指城市區級以下和農村縣級以下體育民間組織,主要有街道社區組織、體育社團組織、基層單位、小團體體育民間組織等[6]。黃亞玲(2014)提出,自發性健身活動站點已經成為全民健身組織體系的豐富、完善和補充,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體育需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7]。這些研究為我們對社會體育組織進行歸類提供了參考,可以從比較的角度選取較為合適的分類方式以準確凸顯社會體育組織的內涵。
第三,社會組織和轉型社會關系方面的研究。維斯博德(Weisbrod,1998)從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角度來解釋社會組織存在的原因,并認為政府、市場和非營利部門在滿足個人物品的需求(包括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薩拉蒙(Salamon,2008)的第三方治理理論界定政府與社會組織是合作伙伴關系,這種伙伴關系模式把政府籌資的優勢與私人非營利部門提供服務的優勢結合起來,使政府廣泛依賴私人非營利部門實現公共目標。馬志和(2003)認為,政府應采取措施,大力培植非營利體育組織,為非營利體育組織的發展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形成財政與市場雙向驅動,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投資體育的新局而。劉東峰、楊蕾(2005)認為,改革開放后我國居民日益增長的對體育產品的需求以及政府社會轉型期間提供體育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職能“失靈”是非政府體育組織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李建國(1999)認為,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行政管理體制由微觀管理向宏觀調控轉化導致基層體育組織作用突出。任海(2013)認為,體育的社會參與性有助于突破阻礙“鄉—城移民”融入的社會屏障;體育的社會互動性,為不同社會背景人提供良好的互動平臺。余智(2014)認為,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可以由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彌補[8]。可以看出,研究者在考察社會體育組織時,主要著眼于社會體育組織和政府的關系,和社區的關系及組織之間的關系,為本項目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
第四,公共服務方面的研究。“公共管理社會化”作為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得到了眾多學者關注。國外學者研究更傾向于從具體的某個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與探索,且研究多建立在實證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如James Skinner等從英國、北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實例出發,探討怎樣在體育發展相對弱勢的社區引入社會資本,以此更好推動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我國學者陳甫軍(2000)認為,政府在城市公共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生成、催化與提升市場力量,重點是調整政策體制和增加城市基礎設施。陳慶云(2002)認為,公共管理社會化不能簡單等同于政府職能轉變,不僅是政府“放權”的過程,更是政府“還權”的過程。胡仙芝(2004)指出,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行政職能改革的同時,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主體多元化趨勢明顯,社會中介組織在公共管理中已成為了不可忽缺的一個主體。劉明生(2012)認為,按照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具體服務功能,社會體育組織應分類承接;建立面向居民基層體育服務需求的三級服務網絡,強化社會體育組織專業化能力建設,提升體育公共服務水平。郭修金(2014)提出,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應加強頂層設計,合理界定購買服務范圍,不斷完善決策評價機制,切實提升承接服務能力,積極培育體育“草根組織”[9]。上述學者研究來看,加強社會體育組織發展對城鎮公共體育服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學者楊樺、陳融、張偉、陳澤斌、胡衛東、劉志昌、孫立平、張煥金、楊貴華、鄭文海、王乃英、高飛翔等學者從社會體育組織與社會轉型的關系、運行機制、發展對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為我們深入研究社會體育組織的培育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參考,值得借鑒。
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盡管不同地域的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特征不一,但普遍存在的問題較為相似,社會力量在組織組建中發揮的作用比較薄弱、權責不明、組織內部管理無力、組織發展不平衡、體育資源利用率較低、活動經費缺乏等等。也有不少學者關注西方發達國家,試圖借鑒先進的社會體育組織管理經驗來提高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水平,研究逐漸增多,但主要集中的現狀和問題層面,有的偏向于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的研究,對于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的孵化與培育的研究基本沒有涉及到。社會體育組織作為體育公共服務有效載體,在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如何更好參與公共體育服務,如何孵化與培育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成果較少;對如何發揮社會體育組織在體育公共服務作用研究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可操作性不強。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盡管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有著自身規律,但必須與體育公共服務相聯系,應找準組織發展的對接點。
有鑒于此,我們在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研究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的孵化與培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從國外發達國家以及國內發達城市社會體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以及管理職能轉變的一些先進理論和經驗,為我們研究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西北地區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的孵化、培育、運行機制以及發展策略指明了方向。
其次,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為社會體育組織的孵化與培育提供了舞臺,以西北地區城鎮為切入點,探討政府、社會、組織三者之間的關系,無疑是建立政府主導、覆蓋全民、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關鍵所在。
最后,根據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發展目標以及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新要求,社會體育組織的孵化與培育,是推進西北地區城鎮公共服務體系便捷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因此,在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揭示城鎮與社會體育組織的良性互動,緩解居民多元化健身需求和公共服務供給短缺矛盾,探索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長效機制,進而促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學術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三、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研究的理性反思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進程中為什么要發展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具有那些重要特征?政府職能轉移轉給哪類組織、如何轉以及轉移后如何監督評價?社會體育組織孵化與培育模式的關鍵因素是什么?目前學術界有關新型城鎮進程中社會體育組織研究廣度、深度比較欠缺。因此,加強社會體育組織研究,對構建完善西北地區城鎮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課題。應從理論的角度構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進程中西北地區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相關理論架構,從實踐的角度調查驗證困繞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的主要瓶頸,探索城鎮社會體育組織選擇合適孵化與培育路徑、策略及模式。通過這些問題的研究旨在把握甘肅省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方向,為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孵化與培育構建其發展的理論基礎,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模式。具體研究框架如圖下圖所示。

本項目共分4個部分。本項目的核心內容就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進程中甘肅省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孵化與培育模式研究,力爭從體育公共服務建設角度,探討在體制、制度、資源、機制等方面促進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并承接體育公共服務建設,同時有利社會體育組織分類發展。
一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進程中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孵化與培育的理論架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給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政府職能轉變給城鎮社會體育組織作用的發揮創造了有利條件;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管理應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組織功能由一般到專門化;管理理念由人治向法治轉變;織織結構由同質向異質轉變。
二是甘肅省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現狀及典型特征。甘肅省相對于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相對落后,社會體育組織主體性缺失;能力偏弱,發展動力不足;經費短缺,籌集渠道單一等。
三是社會體育組織孵化與培育的路徑選擇與發展策略。在新型城鎮化和公共服務的雙重背景下,由于政府在社會體育組織參與體育公共服務的政策扶持、資源保障、評價監督等方面存在不足,造成了目前社會體育組織在承接政府體育公共服務方面能力不強、作用發揮不明顯等現狀,因此,充分拓展政府購買范圍,提高體育社會組織公信力,規范政府購買程序等,是解決目前體育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范圍、程序、運行機制等問題的關鍵。基于此,其一,政府應該加大對承接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具體內容的核心類組織培育和扶持力度,確保體育公共服務的有效承接;其二,政府應對核心類(優先發展急需)組織實施承接具體服務的資金、人才培訓、信息平臺等相關政策和保障措施,這樣既可以促進構建惠及城鎮廣大群眾的多元體育公共需求,又能促進體育行政部門職能轉移進程,同時加速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分類發展的步伐。
四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與公共服務雙重背景下甘肅省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孵化與培育模式構建。在公共服務背景下,社會體育組織發展要圍繞以參與公共服務為組織發展主要動力。其一,組織發展思路要與體育公共服務對接,組織功能要與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具體功能對接,組織功能結構體系要保證其在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中各類服務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其二,創新城鎮社會體育組織管理模式,強化城鎮社會體育組織自身能力建設和專業化發展、服務網絡體系建設等,才能在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體育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以公共體育服務為視角,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甘肅省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孵化和培育的運行機制、參與并承接政府轉移的體育公共服務職能、最終形成甘肅省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拓展社會體育組織新的研究領域。為深化政府職能轉變、中國特色新型城鎮推進以及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專業化發展和緩解居民多元化健身需求與公共服務供給矛盾等提供學術支撐和理論依據。
作為一項基礎研究,建立政府引導下的西北地區城鎮社會體育組織孵化與培育的發展模式,構建惠及全體居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社會體育組織健康發展。在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建立分類承接、分層實施的社會體育組織孵化與培育發展模式,在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和體育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將產生良好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
[1]王名等著.民間組織通論[M].時事出版社.2004.
[2]王名等著.中國社團改革[M].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趙黎青.非政府組織與可持續發展[M].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8.
[4]王鋒.中國城市社會體育演變的特征與發展前景[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11).
[5]李建國.論全民健身體系的基本點和組織管理[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8).
[6]李建國.社區全民健身服務網絡的理論框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4).
[7]劉明生.公共服務背景下城市社會體育發展模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博士論文,2010.
[8]王建芹.我國民間組織的合法性困境及立法思路探討[J].行政法學研究,2005(3).
[9]李建國等.城市社區體育組織結構“小型化”探索[J].體育科學,1999(4).
[10]劉明生,李建國.城市社會體育參與公共體育服務困境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5).
[11]劉青.新時期政府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角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1).
[12]鄭文海等.西北地區鄉鎮社會體育組織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報,2006(3).
[13]楊貴軍.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體育組織體系改革的思索[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2(1).
[14]王乃英,王洪恩.論政府體育部門與社會體育組織的職責劃分依據與建構[J].體育科學,2006(1).
[15]楊貴華.對當前我國社區民間組織建設的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05(2).
[16]WilliamB.Werther,Jr.and Evan M.Bernan.Third Sector Management[M].George town University Press,2001:3.
[17]Uvin,Peter.1995.Scaling up the grass roots&scaling down the summit.Third world Quarterly,Vol16,No.3.
G812.0
A
1007-9106(2016)09-0058-04
*本文為2015年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多元化健身服務體系背景下甘肅省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模式研究”(YB078)的階段性成果。
程暉(1976—),男,天水師范學院體育運動與健康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