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熙敏+丁亮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應對新媒體的變革和挑戰是所有傳統媒體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也是關乎其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在此情境下,兒童電視新聞節目也不能偏安一隅,需積極探索與新媒體的融合途徑,進而尋求未來兒童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新媒體;兒童電視新聞;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138-02
以互聯網移動終端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日漸深遠,在技術和政策的支持下,傳統媒體無論是在生產方式、傳播流程,還是營銷渠道、傳受關系方面都進行著積極地探索、轉型、融合。
兒童電視新聞節目作為兒童電視節目的類型之一,也無可避免地面臨著與新媒體的同生共存,如何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爭奪受眾的關注、獲取市場的信賴、贏得更多的話語權?明確自身優勢,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整合資源、構建多維渠道是兒童電視新聞節目實現突圍的發展之路。
一、明確兒童受眾具體需求,建立合作媒體機制,實現個性化服務
(一)數量需求
2005年1月,中國教育電視臺推出了《兒童新聞》欄目,這是我國第一個面向全國的兒童電視新聞節目。雖然之后各個地方臺也相繼開辦了一些兒童新聞節目,如山東兒童頻道的《鏘鏘校園行》,天津兒童頻道的《炫鋒行動》,成都兒童頻道的《蓉城小記者》等,但在全國30多個兒童頻道中,有新聞節目的只有十幾個,且每期的播出時間都不超過20分鐘。與現在新媒體技術所能提供的海量信息相比,兒童電視新聞的數量遠不能滿足兒童的需求,造成兒童媒介注意力轉移,受眾數量遞減。
(二)質量需求
兒童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有著與成人不同的身心發展特征,他們對節目內容的需求常常超出成人的視角。課題調查發現,兒童認為好看的新聞節目僅占15.2%,不好看的占20.75%,沒意思的占23.5%。理由是很多新聞節目內容膚淺、信息單一;一些新聞報道不及時、缺乏新意;而一些諸如兒童教育會議的新聞則內容空泛、毫無吸引力。這些由成年人制作的兒童新聞節目無論從信息的深度、廣度還是發散度其中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做得遠遠不夠,這使得兒童觀看新聞、獲取價值信息的訴求難以得到滿足。
(三)個性化需求
在新媒介背景下,兒童電視新聞傳播的極致水平就是新聞的個性化定制,即借助新媒體技術達到為某類兒童量身定做新聞,滿足不同兒童用戶的需求。目前全國的兒童新聞節目在受眾年齡、節目類別、播出時間等方面都未細分化。以央視唯一的少兒新聞節目《新聞袋袋褲》為例,其目標受眾是12~18歲的少年兒童,即中學生[1],首播出時間為每晚17︰00,內容則五花八門豐富多樣。受眾范圍狹窄、播出時間相對固定、沒有準確定位和細分化的少兒新聞節目,個性化服務則無從體現。
滿足兒童對新聞節目的數量、質量和個性化的具體需求,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建立與平行媒體之間的合作機制,積極尋求與合作伙伴媒介之間的信息分享,定期相互交換線索和新聞信息,在一些報道領域中進行合作,分享彼此信息資源,增加兒童新聞節目的數量、種類和內容的儲備。
其次,以兒童的內容需求為著力點,將新媒體技術平臺與電視媒體內容制作平臺進行優勢互補,形成共享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年齡兒童、不同地域兒童對新聞需求的多樣化,有效實現媒體資源的相互轉換和內容增值服務。
最后,為兒童受眾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努力實現兒童電視新聞現實點播,一方面打造兒童專屬的內容個性化定制,使不同年齡段的受眾享受到不同的新聞內容;另一方面滿足時間的個性化定制,使定時定點的收視成為隨時隨處的接收。
二、明晰內容為王發展核心,建立節目品牌機制,做好信息傳播
2015年12月16日,在烏鎮舉辦的“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互聯網發展論壇”會上,光明日報副總編輯、融媒體中心主任陸先高表示,雖然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有多種多樣的產品形式,但內容仍舊是新聞的最主要核心。無論技術力量如何主導媒體傳播方式,“內容為王”永不過時。多元媒體時代,機構重組是必然的,但任何的機構安排都需以內容生產為核心。兒童電視新聞應把內容作為立身之本,依據兒童獨特的認知規律,對新聞內容進行篩選、提煉、升華,一方面避免同質化內容的出現,另一方面積極創建自己獨屬的內容和品牌。
品牌意識和品牌化是檢驗一擋節目專業化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其媒介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兒童新聞節目在建設品牌化過程中,首先要遵循差異化原則,努力挖掘出自己的特色領域。這種差異化原則要求各地方兒童新聞團隊必須立足本省的兒童,打造本土化的傳播策略;其次要建立統一的品牌形象識別系統,該系統可以為兒童受眾帶來專業的、深刻的心理體驗,這是兒童受眾在選擇節目時重要的參考因素;最后打造有影響力、知名度的兒童新聞主持人。媒介融合時代,“粉絲經濟”的強大力量毋庸置疑,知名主持人可以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為新聞節目帶來忠實的受眾群體。內容的優質化和品牌的感染力為實現兒童電視新聞的良性傳播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三、整合渠道優質資源,構建多維傳播方式,實現立體互動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前總編杰克·富勒曾指出,“新媒介通常并不會消滅舊媒介,它們只是將舊媒介推到它們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2]。面對新媒體在新聞信息傳播的及時、持久、大容量、寬范圍等優勢,如何有效沉淀用戶、增加用戶黏性、實現多渠道、立體化傳播成為了兒童新聞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又一重點問題。
首先,創建以微博、微信為主的移動客戶端與電視的渠道。移動端的價值越來越重要,渠道已變成一種信息接口,如微信,它不單是一個宣傳窗口,還是播出的平臺,可以實現節目回看、直播間、視頻點播等服務。對兒童新聞而言,創建這個渠道是戰略,在兒童與兒童之間、兒童與信息之間、兒童與生產者之間搭建互動溝通的平臺,在信息的處理與答復中,實現點到點、點到面的交流。對等交流為兒童帶來更完整的媒體體驗,大大滿足了兒童受眾參與和互動的愿望及個體化服務的需求。
其次,與移動通信、寬帶、數字電視頻道等視頻內容制作商合作,實現移動電視和網絡電視的特殊功能,即擴展視頻節目的傳播范圍和視頻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將兒童電視新聞內容在網絡上實現存儲。通過網絡電視使一次性的兒童新聞信息網絡化后成為永久性的資源,延長兒童新聞信息的壽命和使用率。
最后,整合以兒童電視節目、兒童圖書、兒童音像制品、專業兒童網站、兒童報紙等為主的媒體優質資源,建立兒童媒介綜合體,實現兒童新聞節目更大范圍的聯姻傳播。通過數字技術消除媒介綜合體的介質壁壘,構建立體化傳播渠道,形成同一內容多介質+多渠道、平面化+立體化、多態化+多元化的傳播模式,提高兒童新聞節目的傳播效果。
四、堅守兒童本位傳播理念,嘗試建立中國“CE”,形成兒童新聞團隊
兒童本位理念的提出與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密不可分。兒童本位強調了兒童的主體性、核心性和重心性,是目前任何兒童藝術形式都需自覺遵守的準則。維亞康姆公司麾下的尼克羅迪恩兒童有線電視網在定制兒童電視節目發展策略時,提出了應遵守的四大準則:一是從兒童的視野看世界;二是為兒童創造新事物;三是使兒童快樂,對兒童安全;四電視節目和地面活動經兒童檢驗,受兒童歡迎[3]。這四個準則生動全面地詮釋了“以兒童為本”的創作理念。但以兒童為本的基本理念和準則真正貫徹到兒童新聞節目傳播的實踐中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兒童電視人一貫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和媒介優越感使兒童新聞節目開始落后于其他兒童媒體的腳步,嘗試創建中國的“CE”非常必要。
CE是英文children's Express的縮寫。簡單地說, CE是由8歲到18歲的兒童組成的新聞報道組織。該組織的誕生于美國紐約,是一個完全由兒童自己管理的小通訊社,工作包括確定新聞選題、組織采訪、寫稿以及編輯等。CE的口號是“兒童為兒童制作新聞”。建立中國CE的目的不僅是讓兒童了解自己的生活,主動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也讓成人、全社會聽到兒童的聲音,看到兒童的世界,通過媒體讓兒童純粹的聲音進入主流社會。
當然,專業的兒童新聞團隊還需要專業兒童新聞工作者的指導和輔助。專業兒童新聞工作者在CE團隊中可以參與、引導、幫輔、培訓,但絕不能代替。多元媒體環境和CE團隊對專業兒童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兒童新聞電視人需架構起兒童教育學、心理學、新聞學等在內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各種新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及節目品牌推廣、運營等的培訓,加快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理念、技術、知識、思維的更新,這樣專業兒童新聞工作者在兒童CE團隊中才能真正起到智囊的作用,幫助實現CE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慧敏,許燕釵.展江譯.央視少兒頻道的受眾定位簡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5):87-88.
[2] (美)杰克·富勒.信息時代的新聞價值觀[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18.
[3] 李琦.多元媒介環境下兒童與兒童電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129.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