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內容摘要】應試教育模式、家長保姆式的教育,導致高中生德育主體意識缺失。本文主要闡述了高中生德育主體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成因分析,提出了提高高中生德育主體意識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德育 主體意識 成因 對策
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的劇增,社會的分層愈來愈細化,給高中德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家長對子女采用“保姆式”的服務,孩子的主體性發展受到抑制。教師受制了傳統的德育理念,將學生視為道德規范的被動接受者,教學思想陳舊,仍以灌輸式為主。道德是可以教的,但離開學生的主體性與自覺性,道德發展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高中生德育主體意識缺乏的主要表現
1.參與德育活動的獨立意識淡薄。青少年時期是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獨立判斷、自覺自律的重要時期,決定其自我行為的控制,才智的發展、情感的情節。長期“圈養”方式的教育,使大部分學生缺乏自信、缺乏獨立的道德判斷能力,不能反思自己的思想,價值觀也隨波逐流。
2.參與德育活動的動機不足。青少年時期應不滿足于隨遇而安,應有所作為,堅定不移地朝著精心選擇的目標努力。但大部分學生囿于應試觀念,出現我“重智育、輕德育”的判斷,對德育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升學,學生參與道德活動的動機被遏制。
3.參與德育活動的主體意識落后。部分學生的競爭意識、參與興趣、主動意識缺乏,對學校組織的各種德育活動不感興趣,即便參加活動也不主動思考問題、參與交流討論,不利于自身身心的健康發展。
4.在德育活動中創新意識缺失。創新是擺脫重復、模仿,對標新立異,對現實的超越,也是民族發展的動力。創造意識強的學生思想開闊、想象力豐富,敢于提問、敢于質疑。而長期的機械灌輸,學生缺少才能展示、創意表達的空間,學生的創新意識缺失,影響了德育活動的成效。
二、高中生德育主體意識缺失的成因分析
1.德育觀念陳舊。當前學校盛行“知識德育”,將德育當作一門知識來看待,德育實踐活動也變得理論化,以空洞的說教、機械的灌輸擠占了學生反思批判的空間,忽略了人的主體能動性,弱化了德育功能,扼殺了主體性的生長空間。
2.德育目標空泛。高中階段政治品格仍是德育強調的首要目標,教師在制定目標時對目標取向過高,過于空泛,超出了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制約了學生主體與意識的發展。
3.德育內容脫離實際。高中德育內容在不斷更新、調整中發展,增添了社會的熱點問題,但仍存在著:德育內容泛政治化,學生以政治教育缺乏興趣,道德教育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踐,學生的品德發展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德育內容時代性不強,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社會需求缺乏關注,對學生如何成長、如何做人缺乏關注,抑制了學生的主體參與。
4.德育方法單一。德育方法單一,注重模仿與服從,德育認知與學生的行為相脫節,德育中缺乏必要的智慧,德育演變為知識性的內容,讓學生機械背誦有關規范,而學生的違紀事件卻有增無減。
5.德育評價片面。德育評價具有導向性,滲透著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具有激勵性,能強化正當行為。而當前品德評價被人為簡化,評價內容被公式化,采用加減分的辦法,違紀扣分、做好事加分,導致學生的操行成績不能反映學生的品德發展實際。
三、提高高中生德育主體意識的有效策略
1.樹立現代德育觀。(1)樹立“生活德育”理念。德育的設定應基于高中生身心發展的基礎上,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圍繞學生的個人、家庭、學校、社區生活設計問題,遵循成長有序的規律,只有敬愛自己的父母,才會去愛老師、愛同學,才能深愛自己的祖國。在課程設計上,德育成為一種規范的知識,致使學生只知道書本的道德,而忽略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影響了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生活是德育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德育就失去應有的活力。(2)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以強硬的紀律、硬性的說教、量化的評價、嚴厲的懲戒控制學生的道德行為,培養出“服從”的學生,學生成為加工、改造的對象,個性得不到張揚,易出現“言行不一”兩面人格的出現。
2.構建以生為本的德育體系。(1)建立主體性德育目標體系。以生活為主體,讓學生懂得自尊、自信、自立,能發現、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社會生活中,懂得與人相處、懂得尊重他人,能寬容和理解他人,熱心集體生活,具有參與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能維護正義。(2)探索主體性德育內容。教師要擺脫理論灌輸,要將德育植根于生活的沃土,要注重學生品格的發展,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感受,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方式。(3)構建主體性德育的方法。教師要以啟發式替代灌輸式,考慮學生的內在需求,當學生有“憤”后啟、有“悱”而發,讓學生在社會參與、社會實踐中獲得發展。(4)實施主體性德育的評價。教師要發揮評價的教育與導向作用,讓學生成為德育評價的主體,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對學生的品德狀態進行系統的考察、測量。
總之,我們要改變高中生德育實踐中主體意識滯后的狀況,要培養科學的德育觀念,構建有效的德育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 梅萍. 培養道德生活主體:21世紀首先改革之本[J]. 高等教育研究,2000.
(作者單位:天津耀華濱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