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096)強銳 王尚才 吳麗娟 馬洪武 李桂成 孟昭娜 王金英
《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中提出:強化醫學人才是衛生事業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對于基層人才更是明確指出要圍繞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臨床醫學專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3+2”(三年醫學專科教育加二年畢業后全科醫生培養)的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要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和健康管理”六位一體的服務要求,優化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實施早臨床、多臨床教學計劃,增加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學習、實踐,提高學員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的診療能力和基本衛生服務能力,培養大批面向鄉村、服務基層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實用型“健康守門人”。
2013年北京市衛計委啟動了助理全科醫師“3+2”培養模式的工作。昌平區回龍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基層實踐基地,2015年10月開始接受2014級的助理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2016年2月本批學員完成規范化培訓,返回社區工作。本文主要針對北京市2014級助理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及首都醫科大學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2014級學員采取診桌邊教學和理論教學一體化方式進行教學實踐工作分析。
1.1 培訓學員范圍 為北京市郊區縣山區或半山區已在或將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全科醫學工作的臨床醫學專業三年制專科應屆畢業生;2014年以前的臨床醫學專業三年制專科畢業生可根據用人單位需要選派;培養對象符合北京市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招生條件。
1.2 培訓各階段時間安排 培訓在北京市衛計委和首都醫科大學共同認定的“3+2”助理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進行,培訓時間為2年。
1.2.1 全科理論與綜合素質課程在首都醫科大學完成,時間為2周。
1.2.2 臨床輪轉與相關課程在首都醫科大學各臨床教研室(區縣級醫院)完成,時間為84周。
1.2.3 基層實踐與相關課程在首都醫科大學“3+2”基層實踐基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時間為16周。
1.2.4 結業考核在首都醫科大學完成,時間為2周。
1.3 基層實踐培訓內容、方式及考核
1.3.1 培訓內容 在基層實踐基地帶教師資的指導下,進行全科醫療活動、病例討論、教學研討會、社區公共衛生實踐、健康教育小講座、社區衛生調查和預防保健服務工作實踐等。
1.3.2 培訓方式 按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和健康管理”六位一體的服務要求,依據首都醫科大學制定的教學大綱設計出基層臨床實踐輪轉時間表和教學目的,采取診桌邊教學和理論教學一體化的方式進行教學和實踐。
1.3.3 培訓考核 學員在全科醫療服務技能、社區衛生服務管理技能、預防保健與公共衛生服務技能培訓中的業務能力和滿意度情況。考核形式包括綜合試卷和實際管理能力。
2.1 研究對象 北京市2014級“3+2”助理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和學習全科醫學概論課程并參加社區實踐基地見習學員共計60名;基層實踐基地帶教師資24名。
2.2 研究方法 采用自填式問卷方法,共發放84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81份;其中基層實踐基地師資調查問卷24份,學員調查問卷57份。

附表1 調查基本情況

附表2 社區臨床實踐效果及滿意度分析
3.1 收集學員一般情況信息,了解培訓及見習現狀,了解學員的預期期望、教學需求、存在問題及取得的效果等。
3.2 收集基層實踐基地帶教師資的基本信息,掌握基地帶教師資對課程的整體評價、教學要求及存在問題和遇到的困難及建議。
對調查問卷中的問題資料進行編碼、歸類、總結,獲取主題內容,并進行數據導入及分析。
5.1 基本情況(見附表1)
5.2 社區臨床實踐效果及滿意度分析(見附表2)
通過附表2顯示,絕大部分學員認為有必要采取桌邊教學和理論教學一體化的方式來進行基層實踐,認為通過基層實踐加深了對課程的感興趣程度(很感興趣66.67%,一般感興趣29.8%),大多數學員與帶教師資進行了很好交流(70.2%),認為效果也比較明顯(82.5%),并且對此次實踐方式感到滿意(總體評價為優的占93%)。同時針對調差問卷分析可以得出,學員對師資的教學能力及實踐基地的教學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3 對師資進行的開放型問題(見附表3)通過附表3顯示,部分學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對社區工作、全科理念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對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功能、全科服務的目標,理解得還不夠明確;學員與患者、社區居民直接接觸的時間太短,對患者的需求理解得不夠具體,沒有融入社區居民的生活,從而感受“健康守門人”的真正內涵。

附表3 對師資進行調查時所提的開放型問題
全科醫學由于所服務的范圍、研究的目標所決定,與其他臨床學科有所不同,因而其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實踐場所與其它的臨床教學有很大的區別。全科醫學的基層臨床實踐是學員為鞏固所學的全科理論知識而進行的再實踐,是培養和提高學員業務能力的重中之重,通過了解學員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實踐效果及滿意情況,能夠為進一步提高基層實踐質量提供幫助和借鑒。
傳統的社區臨床實踐形式是社區教師集中講授有關全科醫學及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容及發展。本次培訓通過增加學員參與診療過程,增加學員與老師或患者之間的互動等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因此,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如:采取一對一帶教,讓學員全程掌握診療過程,通過健康大講堂、家庭醫生式服務等讓學員與患者進行交流,加強實踐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員的綜合能力,真正做到居民的實用型“健康守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