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寧河區醫院(301500)尚雁峰
近年來,隨著交通業、建筑業等行業的發展,跟骨骨折發生率逐日升高,因跟骨與周圍解剖結構較復雜,局部軟組織覆蓋質量較差,治療后預后效果差,治療所用內固定方法引起了醫學界相關人士爭議[1]。本文筆者通過多年臨床實踐,發現經皮撬撥空心釘內固定應用于跟骨骨折中更有優勢,療效顯著。現將手術操作過程與療效對比結果匯報如下。
附表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情況對比[(±s)n=56]

附表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情況對比[(±s)n=56]
術后1年AOFAS評分(分)研究組 75.3±11.5 27.33±8.11 128.4±6.2 13±2.9 92.37±1.72對照組 83.4±13.6 38.19±3.12 136.1±6.1 15.2±3.3 83.82±0.94 T值 3.4 9.35 6.62 3.74 32.6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后6個月Bohler角(°)術后6個月Gissane角(°)術后完全負重時間(周)
1.1 一般資料 從2014年3月~2016年1月天津市寧河區醫院骨科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中隨機選取112例作調查對象,按簡單數字單雙號順序分作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6例),其中研究組男30例、女26例,年齡19~63歲,平均(50.1±1.3)歲;對照組男28例、女28例,年齡18~64歲,平均(51.3±1.5)歲。骨折部位:雙側骨折61例、單側骨折5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腰硬聯合麻醉,要求病患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上止血帶。后采用不同內固定療法治療。
1.2.1 對照組:給予可塑鈦板治療。在跟骨外側L型切口骨膜下剝離,顯露距下關節與跟骰關節,將腓骨下段外側充分暴露,用骨膜玻璃器將外側壁分離,切口處組織朝上兩側翻起,于外踝、距骨、骰骨處用克氏針固定,充分暴露術野,以直觀塌陷部位關節面,關節面超前下翻轉,盡可能整體撬起后距下關節,恢復關節面平整,讓Bother角恢復至30°,并用直徑為11mm的克氏針穿過距跟后關節面完成臨時固定,骨缺損處取骼骨或異體骨充填,在外側用可塑鈦合金鋼板牢貼跟骨外側壁固定。
1.2.2 研究組:給予經皮撬撥空心釘內固定治療。將一斯氏針打入跟骨體,針的方向與跟骨縱軸平行,進針深度不可超出骨折線,牽引前足,讓前足屈曲,恢復足弓,在跟腱止點上部用另1枚斯氏針穿入后關節面下方完成撬撥,復位后關節面,并擠壓跟骨體兩側,恢復跟骨寬度與高度,術中常規透視,若復位滿意,各自將2枚斯氏針繼續穿入跟骨體,過骨折線給予臨時固定。若復位不滿意,需加用外側小切口,顯露跟骨外側壁于距下關節面,直視下撬撥復位距下關節面,使用克氏針完成臨時固定。并于跟骨結節內外側做小切口,垂直骨折線鉆入2~3枚導針至跟骨體前部,用空心鉆擴孔,攻絲,在擰入2枚65mm空心釘。經C臂X線機透視滿意,即可將導針、克氏針、斯氏針拔出,縫合切口。
所有患者術后均加壓包扎,抬升患肢與心臟平齊,術后24h為患者行足趾屈伸功能鍛煉,72h鼓勵患者主動活動踝關節,術后2周扶雙拐不負重下地活動,8~12周行視影像學檢查查看恢復效果。
1.3 療效評定標準 所有患者均在術后半年進行Bohler角、Gissane角的測量,術后1年采用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踝與后足評分,展開術后功能評定。優:90~100分;良:75~89分;中:50~74分;差:低于50分。
本次探究的所有患者均積極配合手術,直至調查結束,同時從附表中可看出,研究組患者采用空心釘內固定治療所用手術時間、術后半年Bohler角、Gissane角、術后完全負重時間、術后1年AOFAS評分等各方面情況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跟骨骨折為骨科常見跗骨骨折,多因患者從高處墜落致傷,足跟著地,跟骨被背側距骨于砣側地面擠壓所致,受力源于剪切力與圧縮力,進而出現了兩種基本骨折線,兩種受力結合會引發各種不同骨折,非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療后常出現扁平足、疼痛、足跟變寬等后遺癥,不利于患肢功能的發揮。可塑鈦板與空心釘內固定均屬于跟骨骨折治療中應用較廣泛的治療方式,療效也值得肯定,但呂永強、祁峰[2]等認為空心釘內固定在跟骨骨折治療中效果顯著;袁光華,梅永珍等也通過研究發現跟骨關節骨折患者采用鎖定鈦板內固定治療后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于空心釘內固定治療。崔慶元通過對可塑鈦金鋼板治療跟骨骨折展開研究發現,可塑鈦板內固定應用于跟骨骨折治療中,若方法得當,效果相當好;孫培星通過研究得出植骨加鈦板內固定治療累及距下關節跟骨骨折,可很好恢復跟骨形態與Bohler角,關節面更平整,并發癥更少;韓中偉、路緒超通過對二種療法進行探究,則認為空心釘內固定療法對患者的創傷更小、手術時間短,更易操作,可更好預防關節面復位后再塌陷與骨折移位;不同學者對此二種療法所持觀點各不相同,還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情況選擇最適宜療法。而本文筆者通過深入研究也發現采用經皮撬撥空心釘內固定治療所用手術時間、術后6個月Bohler角、Gissane角、術后完全負重時間、術后1年AOFAS評分等各方面情況均優于空心釘內固定治療,這與韓中偉、路緒超的結果基本一致,筆者認為克氏針撬撥復位后通過空心釘內固定手術治療是微創手術療法,對跟骨骨折患者而言,空心釘對骨折創面損傷更小,不易感染,周邊組織損傷小,可更好維護骨折處血運,通過小切口即可復位跟距關節面,還能固定較大碎骨片,在保留患者足踝能力中意義重大。因此,建議在跟骨骨折治療中首選經皮撬撥空心釘內固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