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332000)吳濤
脊柱爆裂型骨折是臨床危害性較大的骨科疾病之一,本研究就X線平片和CT影像在脊柱爆裂型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對比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X線平片進行臨床檢查,實驗組患者采取CT影像進行臨床檢查,檢查結束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檢出率、檢出費用及檢出時間。實驗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在25~69歲,平均年齡為(52.13±10.14)歲;對照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23~68歲,平均年齡為(52.14±10.15)歲。經確認,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經相關的臨床檢驗確診為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且排除心、肝、腎功能嚴重受損及檢查禁忌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條件。另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組間可進行良好地比較和分析。

附表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檢查結果比較表
1.2 方法
1.2.1 實驗組患者進行CT影像檢查,采用螺旋CT掃描機進行掃描,并對掃描機的相關參數進行調整,將矩陣調整為350×350,電流為250mA,電壓為120KV,層距層厚為5mm,重建層厚為1mm,指導患者取臥位,并沿椎管垂直面開始掃描,上下掃描范圍超出1節椎體即可,檢查結束后,對檢查的相關數據進行詳細記錄[1]。
1.2.2 對照組患者進行X線平片檢查,首先對患者的損傷部位進行X線攝影系統拍攝,并采用東芝數字化拍片系統對患者的腰椎進行正面、側面的角度拍攝,拍攝結束后,使用嵌入式熱敏打印機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檢查結束后,對實驗組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和對照組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的檢出率、檢出費用及檢出時間進行觀察,檢出率越高,檢出時間越低,表示患者的診斷價值越大。
1.4 數據處理 對實驗組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和對照組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的檢出率及檢出時間進行統計學分析,研究結束后,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進行對比分析,使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進行對比和分析,P<0.05的前提下,數據之間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和對照組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的檢出率及檢出時間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的檢出率高于對照組,檢出時間低于對照組,具體詳情如附表所示。
脊柱爆裂型骨折的病因病情較為復雜,且影響骨折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受傷體位、骨折部位、椎間盤退變嚴重及骨質疏松等,脊柱爆裂型骨折疏松的臨床癥狀不具有典型性,故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現象,從而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嚴重的醫療糾紛。X線平片和CT影像是診斷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兩種常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診斷價值。
本研究結果表明,CT影像檢查的檢出率高于X線平片檢查,其檢出率分別為84.00%和60.00%;CT影像檢查的檢出時間為(2.41±0.62)min。X線平片檢查的檢出時間為(8.21±1.13)min,故綜上所述,CT影像在脊柱爆裂型骨折診斷價值優于X線平片檢查,具有較高的檢出率,能有效減少檢出時間,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故該診斷模式值得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大力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