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桂洲醫院(528305)謝偉健
肱骨近端骨折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骨折類型,中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是肱骨近端骨折的主要發病人群,在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后,肱骨近端骨折的患病人數也越來越多[1]。臨床中在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案進行制定時,應結合患者的骨折端錯位情況來進行。如果患者骨折端沒有發生移位或者移位輕微,則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如果患者骨折端存在嚴重移位,則應給予外科手術治療[2]。我院在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用肱骨近端鎖定鋼板聯合內側普通鋼板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現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確診為肱骨近端骨折,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開放骨折、病理性骨折、肩關節手術史患者等。全部5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8.1±1.4)歲;受傷原因:28例患者為車禍傷,14例患者為摔傷,8例患者為壓砸傷。Neer分型為:23例為兩部分骨折,21例患者為三部分骨折,6例患者為四部分骨折。骨折位置為:23例為右側,27例為左側。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全部5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25例;在年齡、性別、受傷原因、骨折部位以及Neer分型等資料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術前全部患者均給予X線片檢查,選擇全身麻醉或者臂叢麻醉,患者選擇平臥位,并稍微墊高患者患肩,行肩前外側切口,經患者前外側沿著三角肌前內側斜形切口,對骨折進行復位。
對照組患者給予普通鋼板治療:患者選擇仰臥位,在患者三角肌和胸大肌間行一大小合理的切口,實施鈍性分離,充分暴露骨折區,進而來有效復位骨折。在對患者骨折進行復位時,應有效保護周圍組織,讓周圍組織的損傷能有效減少。選擇克氏針來臨時固定大小結節,選擇X線透視引導,在確定骨折復位效果理想后,解剖復位骨折,然后選擇拉力螺釘對骨折塊進行固定,支持鋼板固定選擇三葉草型鋼板或者T型鋼板,選擇螺釘進行有效固定,給予負壓引流管引流,對切口進行逐層關閉。
實驗組患者則采用肱骨近端鎖定鋼板聯合內側普通鋼板治療:手術入路選擇三角肌胸大肌間隙,牽開患者肌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分離患者三角肌前緣部分肌肉,術中不需要剝離患者骨膜,有效清除碎骨屑和血腫后,實施復位,如果患者存在比較顯著的骨質疏松,則應選擇自體骨或者人工骨來實施填充和支撐,選擇克氏針來固定游離骨塊,肱骨近端鎖定鋼板的安放位置為肱骨大結節頂點下方0.5cm處,并有效固定,導向裝置則應放置在結節間溝后方1cm處,實施鉆孔、螺釘鎖定,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拉力螺釘來固定游離骨折塊。術中操作時應注意不能對骨塊進行游離,防止對血液供應造成影響。
術后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消腫、抗感染治療,負壓引流管應在術后24小時拔出。患者應在術后2天進行患肩被動活動,臨床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切口情況進行認真觀察;術后1周患者應進行肩關節主動鍛煉,抗阻力訓練應在術后6~8周進行。
1.3 臨床觀察指標 全部患者均給予為期1年時間的隨訪;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選擇Neer標準來判斷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3]:術后2個月、術后半年對患者進行復查,如果患者Neer評分為90~100分則表示優,評分為80~89分則表示良,評分為70~79分則表示可,評分小于70分則表示差。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療優良率80.0%(20/25)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優良率60.0%(15/25),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觀察 在手術時間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如附表2所示。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4.0%(1/25)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4.0%(6/25),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3所示。

附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n,%)
附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觀察(±s)

附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觀察(±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骨折愈合時間(周)實驗組 25 138.4±15.7 17.3±1.5對照組 25 140.3±14.1 27.7±2.1 t 0.4502 20.1496 P P>0.05 P<0.05

附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n,%)
臨床中在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臨床可供選擇的治療方式較多,現階段公認的治療觀點為,如果患者為沒有移位的穩定性骨折,則應選擇保守治療,效果比較理想;如果患者為有移位的不穩定性骨折,則應選擇手術方法進行治療[4][5]。過往在對肱骨骨折進行治療時,常用的方法主要為三葉草鋼板、T型鋼板以及克氏針張力帶等,然而傳統治療方法的不足之處較多,例如會讓骨折周圍組織損傷加重、術中操作會進一步破壞患者血運、固定效果不理想等[6]。肱骨近端骨折主要為老年人群,常常伴骨質疏松,患者血運條件不理想,手術耐受性較差,所以在選擇手術方式對肱骨近端患者進行治療時,內固定穩定、手術破壞少就顯得非常關鍵[7]。
從生物學方法分析發現,肱骨近端鎖定鋼板的角穩定性比較好,是利用帶鎖落定和鋼板的鎖定來整體固定骨折塊,肱骨頭端的成角鎖定螺釘的交叉固定方向各不相同,因此能形成比較理想的抗拔出力和錨合力,防止螺釘松動和骨折再次移位,提高內固定的穩定性[8]。鎖定鋼板的螺釘和鋼板是一個整體,利用螺釘和骨質、鋼板和螺釘之間的相互固定,有效連接肱骨頭和骨干,放置期間能結合患者的骨面情況進行塑性,應用自鎖螺釘能讓肱骨頭骨質疏松的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進而為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打下良好基礎。旋肱前動脈所發出的前外側升支是肱骨頭的血供主要來源,術中操作時如果對骨膜進行過度剝離,或者骨膜和鋼板之間的接觸過近,就可能破壞肱骨頭,進而引起肱骨頭缺血壞死,影響患者術后恢復。而應用肱骨近端鎖定鋼板,則不需要對骨膜和軟組織進行過多剝離,骨皮質和鋼板之間的空間也比較合理,進而讓骨膜損傷有效降低,對骨血運的影響減少,最終讓骨折愈合時間縮短。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在臨床治療優良率、骨折愈合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實驗組患者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在手術時間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臨床相關研究報道結果相似。
在肱骨近端鎖定鋼板治療期間,應選擇間接復位技術來對骨折進行復位,防止過多剝離軟組織,對肱骨頭血運進行有效保護;不能上移大結節,接骨板頭端應該比大結節最高點低,避免出現肩峰下撞擊,利用克氏針定位來對接骨板進行放置,并選擇C型臂機透視來對鋼板高度進行確認;在對肱骨頭骨折塊進行復位時,頭干角不能小于120度,不能內翻,進而讓內固定失敗率和骨折塊移位幾率降低。在對肱骨頭螺釘進行固定時,應盡可能固定到肱骨頭中心、上后方、下后方區域,進而讓內固定強度得以有效提升。
總之,臨床中在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肱骨近端鎖定鋼板聯合內側普通鋼板治療具有比較顯著的臨床效果,能讓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有效縮短,讓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