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中醫院(526100)馬長注 孔令強
廣東省肇慶市中醫院(526020)黃恩流
呃逆(Hiccup)是膈肌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在患者在做吸氣動作時聲門突然閉合會出現呃聲,致病因是膈神經、迷走神經受到刺激導致的膈肌收縮異常的情況。中醫理論認為呃逆時因為胃失和降、氣機上逆,促使氣短、喉部呃呃連聲,且呈現間斷性或者連續性不可自制的癥狀表現。若癥狀持續時間超過2d,且未得到改善和停止的情況,則被定義為頑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cups,IH)[1]。頑固性呃逆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造成巨大影響,尤其是患有心臟、肺臟等疾病患者其呼吸功能障礙明顯,患者的生活質量較低。中醫在治療頑固性呃逆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治療方法上有湯劑、針刺導滯、指壓按摩等多種方式,且治療效果顯著。本文則主要分析旋覆代赭石湯聯合翳風穴指壓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進行報告。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共計68例,均是我院近年來門診病人的頑固性呃逆患者,按照數字隨機原則將其分為2組,即對照組34例通過指壓翳風穴進行治療,男女性比例為23:11,患者年齡在22~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3±2.5)歲,病程在2~4d之間,平均時間為(2.1±0.2)d,伴有腹脹患者11例、腹瀉患者9例、心悶患者8例、其他6例;觀察組34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旋覆代赭石湯加減進行治療,男女性比例為25:9,患者年齡在25~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0±2.3)歲,病程在2~5d之間,平均時間為(2.3±0.1)d,伴有腹脹患者13例、腹瀉患者10例、心悶患者7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2]納入標準:呃逆癥狀持續時間超過24h,或者近一周內呃逆癥狀發作次數超過3次等,其癥狀白天相較夜晚更重,采用西藥治療后效果不明顯的患者等;所有患者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參與本次實驗。排除標準:器質性疾病引發的呃逆情況,不愿意在實驗授權書上簽字的患者等。
1.3 方法 對照組:該組患者僅指壓翳風穴進行治療,即叮囑患者端坐于治療臺上,醫生位于其身后,取翳風穴(其準確位置即耳垂后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后緣部位的凹陷處)使用拇指用力按壓,同時和患者進行溝通其力度以患者感知酸脹為宜,兩個穴位各按壓約10min,每天指壓治療3次,連續治療4~6d。
觀察組:該組患者在按壓翳風穴的基礎上口服旋覆代赭湯加減進行治療,藥方組成:黨參15g、旋覆花10g、代赭石10g、生姜10g、半夏10g,炙甘草、大棗各5g;伴有腹瀉患者加茯苓、白術各10g,腹脹者加枳殼10g、砂仁5g,口干舌燥者加石膏30g、竹葉10g,去炙甘草、黨參和大棗;心悸、郁悶者加丁香、木香各5g,郁金香、枳殼各10g,去炙甘草、大棗和黨參[3]。早晚各熬制約200ml湯劑趁溫服下,連續治療4~6d。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即經治療后呃逆癥狀消失,且連續觀察2周時間未出現復發情況,其他次癥如腹脹、腹瀉、抑郁等基本消失;有效:經治療患者呃逆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上,次癥較治療前改善明顯;無效:經治療后患者呃逆癥狀未發生變化,且主癥、次癥均有加重的趨勢。
1.5 觀察指標 觀察二組患者在治療(指壓或者給藥)后患者的治療效果,記錄兩組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數據予以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數據使用X2檢驗, 數據對比差異顯著。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對比 經不同方式進行治療后,對照組患者治愈人數為18例(52.94%)、有效人數為11例(32.35%)、無效人數為5例(14.71%),總有效率為85.29%,觀察組患者相應的數據依次為26例(76.47%)、8例(23.53%)、0例,總有率為100%,后者明顯優于前者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所示。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 觀察組患者用藥后6例患者出現胃痛的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65%,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未發生不良反應情況,X2=6.581,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頑固性呃逆的誘發因素較多,如血管痙攣、心理緊張抑郁、飲食不夠規律等,傳統中醫將其稱為“噦逆”之證,古人對于該類進行的致病因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中情志刺激與現代醫學不謀而合,此外風寒入侵、正氣虧損等都是誘發噦逆的主要病因。情緒急劇變化、飲食缺乏規律風寒入侵都會導致胃氣迅速上逆,或者郁悶、憂思傷脾,脾胃運行不暢痰濁隨即滋生,繼而潴留于內發生呃逆[4]。
呃逆病發于膈,但是其根本病因在于五臟六腑之中,中醫辯證診斷時將疾病分為虛癥和實證,素有虛癥難醫、實證易治的說法。頑固性呃逆的主因是脾胃氣機紊亂為實證,因此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為理氣、和胃、健脾等。翳風穴是手少陽三焦經中非常重要的穴位,其為四肢少陽之根本,一般在面癱患者的治療中應用極為廣泛;借用三焦辨證理論對胃、膈進行歸屬分類,發現其均屬于中焦,因此通過刺激翳風穴可以改善和恢復三焦的氣機,氣機通暢不上逆故而癥狀消失。現代解剖學研究發現,翳風穴下分布有豐富的神經組織,諸如耳部大神經、面部神經干、舌下神經、頸部神經等,由于呃逆在發作時患者的該些神經大多處于異常興奮狀態,通過指壓陸續進行刺激,其迷走神經的興奮度驟然下降,因此患者的臨床癥狀好轉甚至消失起到止呃的效果。
著名醫學典籍《傷寒論》中對呃逆的癥狀、病因以及治療藥方均有詳細記載:“呃逆……心下痞硬、噯氣不除,則用旋覆代赭湯予以治療。”藥方中君藥為代赭石和旋覆花,前者的功能是止嘔吐、祛痰、開胸膈等;后者的功效是降氣機、化痰等,然后伴有半夏、生姜等潤肺、化痰良藥,黨參、大棗具有和胃健脾之功,該幾種中藥藥效綜合可以展現出較強的止呃、降逆、健脾和胃、化痰潤肺的效果。使用旋覆代赭湯加減時的注意事項:①各味中藥劑量的控制。代赭石性寒味苦,因此很容易損傷患者的胃部造成其他的并發癥情況,因此在組方中盡量降低代赭石的含量,避免對脆弱的胃壁產生刺激;②口服藥難度大。呃逆患者大都難以下咽藥物,所以為了方便患者服藥則應先在嘴里放置小片生姜對舌尖和口腔進行麻醉,然后再一口氣服下[5]。本次實驗中對照組患者僅使用指壓翳風穴進行治療,而觀察組患者則聯合使用了旋覆代赭湯加減進行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僅為85.29%,數據對比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治療頑固性呃逆時聯合使用指壓翳風穴和口服旋覆代赭湯加減效果非常顯著,但是會增加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情況,需要醫者在用藥時倍加注意,提高治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