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軍 許芳/本刊記者
編者按:2016年兩會期間,醫衛界及農工民主黨界別政協委員紛紛就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問題建言獻策。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馬曉偉、國家衛生計生委藥政司司長鄭宏、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醫療保險司司長陳金甫分別就公立醫院改革、三醫聯動等問題做出回應,本刊將主要內容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曉偉 本刊記者 高軍/攝
每年全國兩會期間,醫改都是政協委員們深切關注、熱烈討論的重點問題,而國家有關部委及其部門負責人都會深入委員討論現場聽取委員意見、建議并回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今年也不例外。兩會期間,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曉偉就委員們關心的問題做出了回應。
馬曉偉首先說,委員們的意見,包括通過媒體及其他形式發出的聲音,政府部門都會進行認真地梳理,分門別類地研究,包括很多提案,在研究政策的時候,會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馬曉偉還透露,最近由政協副主席韓啟德牽頭的研究小組,正在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行專題調研,國家也正在編制“一個綱要兩個規劃”。“一個綱要”就是《健康中國計劃2030綱要》,“兩個規劃”就是“十三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十三五”醫改規劃。馬曉偉表示,“十三五”期間,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仍然會向縱深發展。
馬曉偉說,醫改,特別是公立醫院改革,從“十二五”期間的17個試點城市,到最近2年開始以省級為單位進行全面推進,尤其是安徽、福建、江蘇、青海等四個試點省在推進這項工作當中,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補償機制等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出現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好的做法。對于政協委員特別關注的三醫聯動、基層人才政策、多元化辦醫、醫務人員的薪酬制度等問題,馬曉偉表示:“都在深入研究,積極探索,努力破題。一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就會及時地進行總結。”
“前幾年,我們說是用2%的資源支撐33%人口的醫療衛生事業,現在我們是用5%的資源來承擔大概25%人口的醫療衛生事業,我國用很少的資源解決13億人口的看病就醫問題,應該說這個成就是不小的。”馬曉偉說,醫療資源,特別是公共醫療資源如何進行很好地科學規劃,如何更好地發揮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導人們對看病就醫的健康預期等問題,仍需要更好地進行解決。
同時,馬曉偉也強調,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同步。但他直言,老齡社會正在到來,基因譜正在發生變化,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還在釋放。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醫療服務體系,如何能夠更好地適應,如何能夠同步進行,的確是個問題,是正在面臨的新情況和新挑戰。
馬曉偉強調,“十二五”期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上海市,我看到了上海的區域衛生規劃,看到了住院醫師培訓,看到了基層醫療機構的建設,以及基層全科醫生補償制度的落實,看到了‘1+1+1’分級診療模式的形成。在常州,對基層醫生的補償政策,以及價格改革所進行的有效探索,特別是支付方式改革和價格改革已經成為各部門以及各級政府的改革共識。”馬曉偉也坦言,我國人多病多,改革任務重,發展任務重,管理的問題也同樣存在,但是很多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有些問題則是發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一個過程。“對醫改要有信心,同時也要看到醫改不可能一蹴而就。”馬曉偉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