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昊楠/本刊記者
今年兩會期間,關于放開藥品價格、合理開展化學藥品一致性評價、支持創新藥發展等問題,再度引起醫藥衛生領域專家、學者的廣泛共鳴。長久以來,“唯價格論”的藥品招標模式,創新藥品翹首多年卻始終進不了醫保目錄,臨床急需的孤兒藥苦于繁瑣的審批程序無法上市等問題,使得藥品生產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其結果不僅使廣大民眾的用藥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滿足,更使得我國醫藥產業發展創新受到嚴重制約。究竟藥品價格問題如何才能得到有效解決?我國醫藥行業創新發展動力不足的局面該如何改善?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關彥斌、陸春云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針對藥品價格的問題,關彥斌代表說,過去一年藥品價格喜憂參半,喜的是藥價終于放開,憂的是二次議價依舊影響著醫藥行業發展。關彥斌代表指出,藥品價格由過去政府定價、發改委管價,開放到由市場定價,這對醫藥行業是一個利好,這一改變受到了醫藥行業的一致贊同。但應當看到的是,藥品招標中的二次議價,使得藥價本質上并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相當于前門開放,后門關死。”關彥斌代表坦言。

▲全國人大代表關彥斌

▲全國人大代表陸春云 本刊記者 馬昊楠/攝
對于藥品價格虛高的問題,關彥斌代表認為,藥品價格影響著醫藥行業未來的發展,制藥企業也需要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在醫保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不能把矛盾過于聚焦在藥品價格方面,而是應該關注藥品本身的質量和創新。藥品屬于特殊商品,如果藥品本身的質量得不到保障,就算價格再低,對患者而言也是一種傷害。“以中藥為例,好的藥材、一般的藥材、差的藥材價格相差可能在十倍以上。”關彥斌代表說,要想藥品質量好,必須藥材質量好,既然國家明確放開了藥品價格,就應當遵循市場規律,不應該再人為地二次議價。
目前,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已經發出了非常響亮而嚴厲的“聲音”,要開展仿制藥質量一致性再評價工作。對此,關彥斌代表說:“我完全擁護這個決定,我也認為這個決定對于改變、提高我國仿制藥質量和療效是絕對有利的。但在具體實施方法上應該慎重,應該考慮我國的客觀實際,分步實施。”關彥斌代表進一步說,目前,我國人均醫療費用不足600美元,而美國人均醫療費用超過6000美元,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下,我國人均健康壽命卻達到了世界中等偏上的水平,我國醫和藥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藥的方面,我國的仿制藥撐起了國家醫療用藥事業的半壁江山。開展仿制藥質量一致性再評價工作的動機、目的都是好的,但如果要“一刀切”,工作全交由藥品生產企業完成,恐怕一些企業無論財力還是人力都難以承受。所以仿制藥質量一致性再評價工作在方法上還需要謹慎考量。
企業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根本。但醫藥產品的創新周期長,研發成本大。對此,陸春云代表認為,醫藥產品創新不僅是企業自己的事情,國家也應該給創新企業提供一個寬松良好的政策環境。
在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獲批的創新藥從上市到獲得報銷許可的時間一般是半年到一年,而德國、英國只要兩個月。“我們沒有一條有效的政策措施,確保我國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我建議,讓創新藥自動進入醫保目錄。”陸春云代表進一步說道,充分發揮國家醫保政策對企業創新的促進機制,將創新藥優先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對于已經獲得價格批準的創新藥,國家應明確鼓勵其盡早進入臨床使用,通過競爭性的談判機制,使其上市一年后即可通過評估進入醫保目錄。
此外,陸春云代表指出,現行國家醫保目錄自2009年調整到現在,已過6年,尚未再啟動調整。其間,大量創新藥無法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現有國家醫保目錄每四五年更新一次,但藥品創新后,等四五年都還沒有進入目錄,嚴重影響了藥企的創新積極性。”因此,陸春云代表建議,對于在藥品采購周期內新上市的創新藥,要建立增補和備案采購的綠色通道;醫保目錄的更新周期可縮短為每兩年調整一次。
對于孤兒藥的問題,陸春云代表說,目前歐美等國家已經對孤兒藥有了非常明確的定義和標準,而國內目前尚無明確定義。首先需要通過立法,對孤兒藥提出相對清晰、明確的官方定義,明確具體由哪個部門負責審議、批準孤兒藥身份的申請,同時要出臺對孤兒藥研發和上市的相關政策,給孤兒藥的審批提供一條非常快速的綠色通道,同時孤兒藥在醫保和基本藥品目錄中要擴大覆蓋范圍。“通過制定支持和鼓勵我國孤兒藥發展的政策和優惠措施,鼓勵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針對此類疾病的藥物研究和開發,逐步擺脫我國罕見病患者‘無藥可治’和‘無藥可用’的窘境,減輕國家、社會和家庭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