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歌



[摘 要]文章側重于研究納什均衡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以多個“囚徒困境”分析了納什均衡在“美蘇核戰略”和“世界石油美元戰爭”中發揮的作用,對中國的去產能現狀進行分析。結論提出:第一,各方政治家需要準確把握納什均衡中囚徒困境的核心內容,爭取早日形成“具有報復能力的契約下亞太地區軍事囚徒困境”,以實現各方一致追求的亞太地區和平目標;第二,歐俄、中俄油氣貿易和投資用歐元和人民幣計價、支付、結算的努力應爭取早日生效,使中、歐、俄同時受益;第三,中國中央政府應通過建立“契約”和“違反契約的懲罰措施”來實現鋼鐵、煤炭、電力等行業的去產能。
[關鍵詞]納什均衡;博弈論;核戰略;石油美元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021
博弈論的創始人是從匈牙利移居美國的數學家馮·諾依曼。1932年,馮·諾依曼根據他1928年的論文,在普林斯頓提出經濟問題的數學解決方案,“所有商品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和盡可能大的量生產”,一旦達到最大的增長率,經濟就會自動產生動態平衡。[1]馮·諾依曼的博弈論思想雖然是從經濟領域提出來的,但直至20世紀50年代,最主要的應用并沒有發生在經濟而是發生在冷戰的核武器對策中。雖然馮·諾依曼英年早逝,但全世界核武器的對策卻是博弈論應用的最主要領域之一,當然包括約翰·納什對博弈論的貢獻在內。
納什1957年發表的博士論文《非合作博弈》引入了非合作博弈均衡,即納什均衡。他認為,馮·諾依曼等人建立的“二人零和博弈理論”,僅限于“二人博弈”,他們提出的“多人博弈理論”也僅限于“合作博弈”,也就是說僅限于由多人組成的聯盟之間的博弈。納什均衡則完全相反,它是建立在多人沒有聯盟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納什均衡描述的是在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界中,每個“自私自利”的人如何實現他可能的最大收益。而所謂“囚徒困境”是最典型的納什均衡。表1為囚徒甲和乙被判入獄的年限。
納什證明,在這種博弈條件下,只有甲和乙都背叛對方才是均衡狀態。結論看似簡單,而納什的貢獻是他用數學(拓撲學中的布勞威爾不動點定理)證明這個均衡存在而且一定存在。
1 美蘇核戰略
自“二戰”以后,蘇聯很快打破美國唯一核大國的局面。雙方都在盡最大可能生產核武器,由于美國把與蘇聯軍備競賽作為冷戰戰略,而蘇聯為爭世界霸權,不惜犧牲經濟發展擴張自己的核武庫,這便出現了一種任何一方如果實施先發制人的戰略,就可以獲得壓倒性優勢的局面。用納什均衡來表示,就是如下一種囚徒困境。表2為核戰略的囚徒困境。
這一困境告訴我們,任何一方先動手,由于核武庫足夠大,都可以摧毀后動手的一方,后動手的一方根本沒有還手之力。這種囚徒困境使美蘇都處在十分危險的狀態,都十分顧忌對方會不會先動手。而先動手則全勝,后動手則全敗的局面對雙方都會誘發先動手的決策。
美蘇兩國都認識到這種形勢,都不想自己先動手又想避免對方先動手,這就產生了美蘇關于限制戰略核武器的談判,最終達成了契約,通過契約實現了新的美蘇兩國實現最大收益而避免任何一國由于對方先發制人而受損的可能。這個新的囚徒困境見表3。
這一困境告訴我們,對雙方同時最有利的是雙方共同遵守契約,而雙方動手則是對雙方都最為不利的。而一方動手另一方不動手的局面雖然對動手方最為有利,但是,除非在首輪攻擊中就把對方核武器全部摧毀,否則就必然出現雙方動手而對雙方都最不利的局面。也因此,雙方都把攻擊目標首先鎖定在對方的核攻擊能力上,其目的是避免出現雙方動手的局面。
實踐證明,僅僅靠契約來實現上述囚徒困境是非常不穩定的。因為,一方動手獲益而另一方不動手受損的局面對雙方都是極大的誘惑,每一方都擔心對方在此誘惑之下對自己動手,擔心契約的約束力難以扼制動手獲益的誘惑。于是,如何消除單方動手的誘惑成為雙方核戰略的重點。換句話說,如何把契約下脆弱的核戰略改變為堅固、穩定的核戰略,成為雙方尋求的新的納什均衡。
由于雙方核武庫數量巨大,足以消滅對方幾次,這一條約促成了雙方建設“第二次打擊”體系。所謂“第二次打擊”就是任何一方的核武庫都不可能被對方首先發動核打擊時全面消滅,而且剩余的核武庫的數量也足以對對方實施報復性的“第二次打擊”,從而使對方也被摧毀。美、蘇兩國都有一批核動力潛艇、戰略轟炸機等游離在世界多地,保持高度的隱蔽性和機動性,確保在對方動手的條件下,即便其本土和固定發射裝置的核武器全部被摧毀,也有足夠的核武器將對方摧毀。形成這樣的新的囚徒困境就維持了契約中雙方均不動手而雙方受益的局面。具有報復能力的契約下核戰略的囚徒困境見表4。
由于雙方具有“第二次打擊”的能力,這一能力就是對違反契約一方的報復能力,任何一方動手而受益的前景不存在了,除非遵守契約,其他任何行為都導致自身的毀滅。先動手受益的誘惑由于對方具有“第二次打擊”的報復能力而不復存在。從而美蘇(包括后期的俄羅斯)之間形成了幾十年沒有核戰爭的均衡。
這一均衡中的一個案例,就是朝鮮戰爭中,麥克阿瑟將軍幾次建議美國總統授權他使用核武器轟炸中國東北,摧毀志愿軍后方基地來取得戰爭勝利,而杜魯門總統抵制了麥帥建議的誘惑,原因很多,擔心蘇聯也使用原子彈報復是重要考量之一。
當前,中國軍力增強的戰略與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以及日本、菲律賓、越南、印度等國的軍事戰略形成了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狀態,多方都以對方軍力增強破壞原有均衡為理由加快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沒有人知道對方或相關方軍力增長的目標,只能依靠自身的財力和判斷盡可能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這種局面很類似美蘇未簽訂契約之前的局面。看來盡早推動并達成契約才是對多方有利的納什均衡。各方的政治家需要準確把握納什均衡中囚徒困境的核心內容,爭取早日形成“具有報復能力的契約下亞太地區軍事囚徒困境”,以此實現各方一致追求的和平目標。
2 世界石油和美元戰爭
[摘 要]土地的合理規劃是實現城鄉規劃的一種途徑,因此土地整治需要以城鄉規劃中的主體思想作為指導,供給側改革需要將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與農村建設用地緊密結合,尤其是對于新增的城市收益建設用地和農村土地整治成本用地之間的平衡。文章將討論土地整治工作背景下,通過推進供給側改革來增強城鄉總體規劃對于農村土地整治實施的指導性。
[關鍵詞]土地改革;供給側改革;切入點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012
1 前 言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深入的土地改革,尤其針對城鄉規劃過程中出現的農村地區缺少科學的發展指引,從而產生的土地使用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工作,并提出了在城鄉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必須引入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與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緊密關聯的土地供給機制,應該通過有效的推動供給側改革,實現科學的土地整治,加強我國城鄉土地使用的合理規劃。
2 現階段土地整治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相應的城鄉建設工作也在逐步推進,但是對于很多區域仍然存在著居民收入與土地效益及設施形象之間的巨大差異,對于這種現象政府已經開始重視不均衡發展的情況,并且對于落后地區加大了投入力度,逐漸將總體規劃向著農村地區傾斜,對于城鄉土地利用進行了更加清晰的統籌規劃。政府已經明確將工作重點轉向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并總體規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兩大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腳踏實地地實現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治。
城鄉統籌規劃沒有被歸類為國家法定規劃,但是農村的土地規劃仍需遵照城鄉總體規劃、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村鎮總體規劃。最初的城鄉總體規劃并沒有實現均衡考慮,對于農村的規劃內容缺失,無論是農村現狀建設用地分布、規模和農業人口,還是耕地等方面,深入調研工作的缺失最終都會導致城鄉總體規劃對于農村人口和建設用地規模預測以及用地布局指引不盡合理。從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村鎮總體規劃的層次,農村土地規劃的深度和內容不足都無法滿足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
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就需要拋棄既有的城鄉分別發展、相互獨立的形式,對城市和鄉村實行統一的規劃發展。土地整治恰恰是落實這種城鄉統一規劃發展的步驟之一。通過有效合理的土地整治將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發展協調化,功能區分開,居民生活統籌提高,這些過程需要依賴對于土地整治活動的綜合調研和深入研究。只有通過土地整治政策的積極推動和土地整治行動的深入開展,形成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產業的長足發展,并在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方面做出積極努力,最終達到城鄉土地資源合理有序流動,才能實現整治區域內農業現代化、城市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長遠發展。現有研究中羅明等人根據我國地域差異性特點,進一步指出了我國進行土地整治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張正峰則進一步將土地整治模式區分為四種,分別為地域特征、待整治土地利用類型、土地整治目標、土地整治運行方式,劃分的依據是土地整治中各要素的組合規律;趙偉的研究結果則將土地分類模式分為地域和自然兩個大類,并沒有深入探討模式的運行機制;葉劍平在研究中引入了第三方的土地整治,提出一旦項目的總體收益在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能夠實現平均分配,就能夠達到土地整治的最優模式;張軍連等人綜合對比了國內外土地整治案例,尋求我國土地整治模式的優化;鄖文聚等人在研究中指出生態建設工作在土地整治中不能忽略。除此以外還有許多關于城鄉發展規劃中土地整治課題的研究工作,重點都集中于城中村整治、農村居民點整治,典型的研究有徐寶根等人提出的一些具體案例分析,比如基于對浙江嘉興“兩分兩換”農村土地整治的研究,提出了指導實踐的土地整治措施。依據對研究現狀的歸納不難看出,土地整治的具體實施方法直接影響到了未來城鄉規劃發展的結果,這一課題的研究對于土地整治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3 土地整治模式和政策的完善建議
3.1 土地整治模式
土地整治工作不是簡單的問題,需要依靠土地整治模式的優化選取,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同時還離不開土地供給側改革的深入,下面將對土地整治模式的優化選取進行簡要分析。
鑒于我國的地理、地貌、地域差別較大,不同的地理條件和資源分布不均勻,那么各個省市區域之間的自然社會經濟與土地資源也千差萬別,帶來了土地整治目標存在差異。不同的方法用于不同情況,在進行土地整治工作時,就應該總結前任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堅持以和諧發展為目標,選擇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開展工作,目前有四種較為適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模式的土地整治方法。
第一種是城市土地整治模式。在這種城市土地整治模式下,最根本的整治目標就是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且實現城市土地布局的合理性,統一將城市土地進行集中劃分,并將不同區域的土地重新組合。與此同時,完善相關的公共設施及基礎性建設工作,達到城市土地使用區域的功能完整化,完善土地利用情況,之后再將區域內土地或轉換的價值返還給原來的土地持有人。這種城市土地整治模式廣泛應用于已有的舊城區改造或者廢棄地區、城中村等區域的土地整治活動。
第二種是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模式。這種模式具體劃分為城市近郊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和城市遠郊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其中城市近郊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的根本目的是改變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并通過近郊的發展緩解城市發展的壓力,并推動近郊盡快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當中,尤其是城市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迫切希望能夠將近郊農村納入到發展規劃當中,可以充分利用近郊的交通便利優勢,緩解城市發展的土地需求。實施中可以依靠農民意愿,選擇出讓宅基地轉為城市居民或者用郊區宅基地換取新城鎮國有土地商品房,這種發展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近郊土地整治過程中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形成城市與農村和諧發展的新模式,尤其適用于城市發展受到土地使用限制的快速發展城市;另一種城市遠郊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工作則以改善當地農村生活配套設施建設、提高當地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建設新型農村醫療衛生等服務設施,改造鄉村中臟、亂、差的環境,提高并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主要被應用于農民人數較少、地區偏遠、整村搬遷、舊村改造等農村地區。
第三種是農用土地綜合整治模式。這種土地整治模式依賴于土地整治項目,接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推動力,結合部分未利用地開發、地塊合并、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系統修建、田間道路整治等實施方法,加強對于現存的土地區域進行高效率的開發和利用,保護耕地的保有量,提高現代化農業水平,引入大型農業機械,推廣大面積的農業生產,優化農業生產的產業結構,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這種土地整治模式最適用于農村耕地較為集中的區域。
第四種是土地的生態整治模式。這種土地的整治模式是以保護和修復為主,通過生物技術實現農村生態的平衡修護,在提高農村自然生態平衡水平的同時,建設起完善的農村生態系統,提高當地土壤和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質量,減少人為的破壞,維護好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建設起農村發展的大型綠色生態系統,提高土地的價值和長期發展能力。這種土地整治模式主要應用于生態環境已經受到破壞,需要盡快修復的區域。
實際上為了能夠實現城鄉規劃發展的協調統一,需要考慮諸多因素的影響,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分析時需要充分調研不同區域之間存在的自然資源、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背景等差異,平衡當地特色選擇更具有實踐意義的土地整治模式,對于有需要的還應該進行不同模式的組合,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實現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也只有通過土地整治的成功,才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是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除了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以外,還有一項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就是相應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作為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十分重要。下面將對土地整治模式對應的政策選擇進行簡要的分析。
3.2 土地整治政策
根據前文描述的土地整治模式可以將土地整治政策相應分為四種,即城市土地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農用土地綜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和土地的生態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
第一種城市土地整治政策依賴于政府部門的指導開展土地整治活動,政府在實施過程中作為宏觀指導部門,需要對涉及的各個行政部門進行合理分工和協調,推進整個城市土地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其一,需要完善科學的土地規劃內容,保障城市土地整治的相關規劃內容與城市規劃能夠和諧統一,相互促進;其二,堅持對城市用地結構和經濟布局的科學性準則,對于土地整治工作不能過于急躁;其三,應該積極踐行城市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其四,擴展土地整治工作的經濟來源,形成多元化的融資體系;其五,針對城市的地籍管理建立起科學可行的城市土地估價體系;其六,協調好居民遷移安置工作,做好對于征用土地的補償工作;其七,注重城市中綠化用地的規劃,保護城市中的生態環境;其八,做好對于土地整治工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編寫工作,政府部門需要予以嚴格監督;其九,充分賦予人民對土地整治工作的監督權力,開通意見反饋渠道,多重監督,實現土地整治工作的干凈透明;其十,重視對于土地整治工作的后續維護。
第二種是針對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也根據土地整治模式的不同分為兩種政策保障措施。首先是城市近郊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的政策保障,政策保障的重點就是考慮城市的快速擴張對于近郊產生的影響。一是通過對城鄉發展的統籌,確定具體的規劃并嚴格執行,避免城市的過度發展;二是尊重當地農民的普遍意愿,給大家發聲的權利和渠道;三是給出合理充分的土地補償標準,保護當地農民的既得利益;四是為失地農民做好就業服務,可以通過開展培訓和提供就業機會等方式促進當地居民的再就業;五是加大對影響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和配套設施;六是改善戶籍制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七是加快推動農用地流轉,扶持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八是建立清晰的土地產權劃分,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另一種城市遠郊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的政策保障則依據農村目前的土地使用情況,明確城鄉發展規劃作為土地整治的依據,根據當地特點確定實施方案,參與的基層人員分工協作,做好農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做好公共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
第三種是關于農用土地綜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為了保障農田土地綜合整治模式的推進,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惠民政策推動農業現代化在當地的推廣,加快當地農田使用率的提高,清晰產權劃分原則,規范進行農用土地的整治工作,合理分配土地整治后的收益。
第四種是土地生態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土地實現其經濟價值的同時,不會威脅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以推廣和提倡生態農業的形式為主,加大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注重當地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宣傳生態保護知識,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土地整治生態評價體系,加快生態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保護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4 完善我國土地供給制度的建議
目前,我國土地供給制度已經實施多年,但現階段的供給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此提出以下三點完善我國土地供給制度的建議。
第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在土地制度改革過程中,城鎮低收入者和農民始終處在政策的受損者行列,所以我國土地供給制度更適用的是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即在很長時間以后,當前的土地供給制度在足夠長的時間內,能夠為社會、國家帶來效益,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制度執行期間可能存在個別人的經濟利益受損的情況,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共同進步,所有人的經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在此建議土地供給制度應當與其他相關制度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整合完善:涉及土地所有權的界定、對土地使用權和土地建設權等進行整合,制定出合理的科學的土地產權管理制度,使土地能夠按照市場規律進行高效的使用;使土地供給制度與房地產相關產業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相關政策有機結合,增強互補性;認真規劃土地使用方針,合理計劃與開發土地,建立健全相關土地供給制度,認認真真引導土地的健康高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