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熠昊
[摘 要]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供給側矛盾越來越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文章通過探討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發展阻力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優化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政策導向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050
1 引 言
從2012年開始,我國的經濟增速放緩,雖然依然保持向好的發展趨勢,但是在國際經濟疲軟的大環境下,貿易出口從2011年開始下滑,國際市場的消費需求萎縮,而國內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也收效甚微。需求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拉動力不足,因此,在需求側尋求經濟發展的空間不足。需要在供給側改革以實現經濟的質的發展。本文首先闡述了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管理的概念,其次剖析了在當前經濟矛盾下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建議,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含義
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政策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兩種政策取向。需求側管理是指在經濟中不存在促進生產和就業趨向充分就業狀態的自動機制,必須依賴于人為的政府干預機制。經濟衰退時,通過增加政府開支、擴大信貸規模等政策提高有效需求水平;經濟繁榮時反向操作。供給側管理理論則認為應當減少對政府的干預,通過對微觀主體的激勵,提高企業的效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需求側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抑制短期的市場波動,通過短期的政策刺激社會總需求,而供給側管理則著力于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培育新的市場主體,提高產品質量以刺激新的需求,促進經濟的長期均衡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供給管理,對我國的經濟實現結構性調整,以達到供給和需求的平衡,穩定經濟的增長。
3 我國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必要性
我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飛速增長主要是靠出口與投資拉動的。為了提升我國的經濟發展質量,必須進行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3.1 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并存
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存在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的雙重問題,供給不足主要是指高端產品的供給不足,產能過剩主要是指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而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在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中,政府的過度干預。
在產能過剩的領域,例如鋼鐵產業,卻依然享受著大量的政府補貼,有些傳統的行業在政府補貼模式下依然是粗放型的生產,尋求創新的動力不足,而這樣的行業往往存在著壟斷,導致其他企業難以進入。在供給不足的領域,由于創新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這樣的企業往往難以得到政府的扶持或者扶持力度太小。生產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流入依靠政府扶持的過剩領域,產品附加值低,高端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政府的需求側管理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但是在長期內卻會導致企業缺乏創新活力,核心競爭力不足,無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3.2 城鄉、區域結構不合理
除了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的城鄉、地區發展也極不平衡,城鄉、區域間的生產要素無法自由流動,除了打破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以外,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打破地區分割,使得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提高資源的分配效率。
3.3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義是創新
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理念之一是創新,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通過政府的放權,使企業煥發新的活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內在的目的是一致的。
面對我國目前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創新驅動力不足的現狀,政府減少對經濟的干預,通過市場的自我調節驅動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的質量,開拓新的領域,彌補我國在高端領域供給不足的情況;另外隨著生產要素向創新領域的流動,傳統行業過剩的產能將會相應地減少,實現資源在不同產業之間的合理分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實現傳統行業的升級,以及培育新的適應全球競爭環境的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必要性以及緊迫性。
4 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建議
推進供給側改革給我國的經濟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從目前的需求驅動轉變為供給驅動實際上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如何改革優化供給結構,擴大需求,下文對此提出建議。
4.1 行政體制改革
在經濟新常態下,明確政府的服務角色,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機制。一是改變政府過往GDP第一的觀念,就要改革政績考核體系,更加注重經濟質的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明確政府的權力清單,為市場的發展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激發企業的活力;二是推進財稅體制的改革,降低企業稅收,減輕企業的負擔,發揮企業創新驅動作用,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三是創新金融支付方式,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企業投資能力;四是推進國企改革,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競爭,使生產資源充分流動。改善低端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引導資源向高端產業流動。
4.2 嚴格環境政策
過剩的傳統產業如鋼鐵往往存在著環境污染的情況,提高創新可以改變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的情況。嚴格的環境政策對結構的優化作用主要通過以下路徑實現:嚴格的環境政策推動傳統的行業提高生產技術,實現轉型升級,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改善低端的供給結構。繼續強化環境問責制,將環境列為重要的政績考核指標,約束地方政府的發展思路,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過剩產能。
4.3 促進產業升級
首先,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通過“互聯網+”行動計劃提高傳統行業效率。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其次,繼續加大國家教育投入和研發投入,將科學技術應用到具體的生產中。最后,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激發創新精神。
4.4 兼顧需求側改革
需求與供給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也需要兼顧需求側的改革,激發個人需求,升級消費方式,開發新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需求。
綜上,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實現我國經濟長遠、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在經濟新常態下,要積極制定實施各項政策,打破不合理的產業、區域結構,實現我國經濟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李稻葵.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理論視野,2015(12).
[2]廖清成,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誤區與改革重點[J].求實,2016(4).
[3]魏杰,楊林.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及相關改革[J].經濟縱橫,2015(6).
[4]賈康,蘇京春.“三駕馬車”認知框架需對接供給側的結構性動力機制構建——關于宏觀經濟學的深化探討[J].全球化,2015(3).
[5]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2).
[6]張為杰,李少林.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與政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6(4).
[7]李旭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多管齊下”[J].經濟觀察,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