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
[摘 要]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為了保證中國在新常態下繼續取得驕人的成績,就必然需要做好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戰略選擇。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其次分析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目的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適應的路徑。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發展;戰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052
回顧中國經濟一路走來的光景,雖然道路崎嶇,但是總體發展良好??傮w而言,中國經濟的發展一直受到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影響,在雙重壓力下,各種不確定因素都會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影響。規避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或者解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是中國經濟夠發展進步的基礎。
1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
新常態,代表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以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經歷了重大、劇烈的變動后所呈現出的面貌已經不同于以往,這種新面貌說明事物已經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狀態。經濟發展同樣符合這個原理。新常態源于舊常態,是舊常態的變革(揚棄)和繼承。
以中國經濟這些年的發展歷程為基礎,從中國經濟舊常態的特征中可以窺探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中國經濟舊常態的特征如下:一是經濟增長迅速(年增長率 10%以上);二是通脹率不高;三是以資源環境掠奪式開發和粗放式(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要素投入)為經濟優勢;[1]四是經濟發展缺乏平衡(具體表現:外延式大規模投資建設擴張、房地產業過度投資和入世后外貿出口爆發式增長);五是投資率、儲蓄、杠桿率普遍較高,但消費率過低。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如下:一是經濟走向趨向于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二是處于中高速增長階段;三是經濟發展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以往是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四是經濟結構為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以往是增量擴能);五是經濟發展動力為新的增長點(以往是傳統增長點)。這五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主要是針對各個方面(消費、投資、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的趨勢性變化進行分析得來的。
2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目的及其原因
2.1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目的
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尤為關鍵。實施合理干預戰略就是為了穩住宏觀,通過當前形勢下的政策實施防止經濟出現過度減速,為今后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宏觀經濟環境,實現中高速經濟增長的目的。[2]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目的是激活微觀,在中國經濟實現中高速發展的目標要求下確保經濟轉型升級。在此期間,要激勵大眾把更多的資源推向技術創新方面。實施新型開放戰略,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需要,也是突破我國發展瓶頸的必然選擇。實施要素調整戰略是全面改革的要求。由于要素的狀況是經濟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而我國要素狀況面臨的問題非常突出(人口紅利消失、資本積累速度下降、“干中學”技術進步效應消減、制度結構對效率改進的阻礙),因此,才會實施要素調整戰略。
2.2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原因
在國內外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進行之際,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一種新的機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分析是我黨歷來重視的一項基本思想,以此為基礎,把握國際國內形勢,從而做出科學的判斷,進而果斷進行決策。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角度來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邁出新的步伐。[3]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已經成為我們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理論基礎。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經濟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尚未消失,但是,這種環境(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能夠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大有利條件。中國正處于國際地位提升的特定歷史時期,從當前國際和國內形勢的變化發展方面認真分析,對于判斷、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發生的變化有積極作用。
在當前中國經濟態勢下,我黨和人民要清醒看到又必須沉著冷靜、積極主動地應對化解的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選擇是一次新的挑戰。對于中國經濟發展而言,經濟的現有發展格局中仍然存在不合理之處,即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是否充足方面和自主創新能力是否亟待提高方面,此外,產業結構性矛盾和生態環境承載力進一步趨緊等突出問題仍然存在。以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目標來分析,現如今中國主要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以下幾方面,第一,質量效益過低,亟待提高;第二,資源環境負擔大,不堪重負;第三,健康狀況不理想,令人擔憂;第四,消費水平過低,沒有達到相應的標準;第五,國內市場利用或規劃不合理;第六,品牌建設方面不夠。
3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適應的路徑
通常情況下,經濟增長的質量水平以宏觀角度分析,與經濟結構是否優化、拉動力量是否均衡、投入產出是否高效有非常大的相關性。以資源消耗率、創新貢獻度、環境承載力等方面為衡量基礎,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在主觀態度上,要確保有信心和主見,且有冷靜和客觀的判斷。另外,從方法論方面進行分析,以一個具體時間段的經濟數據為依據,將其作為對經濟形勢的把握的基礎,提出一些具有規律性的預測,是當前十分需要的。[4]同時,在此基礎上,要確保對經濟政策進行調適。為了掌握或者了解國家的經濟大體狀況及走勢,就需要從生產制造水平、市場消費規模、科技創新能力入手進行分析。
3.1 增強消費拉動力
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方針之一,由于增強消費拉動力已經成為理論上的共識,因而,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實現這方面的目標。應該將統籌兼顧和突出重點原則進行到底,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從增加人民收入入手達到增強消費拉動力的最終目標。對于此方面,可以將擴大勞動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保制度、創新社會治理等作為實施和推動消費的著力點。同時,還不能拋棄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的出發點。此外,為了促進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規模化發展,還應該從政策上鼓勵商業模式創新。
3.2 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與互聯網技術
互聯網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一種新的經濟態勢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這種新的經濟態勢,即新一代信息與互聯網經濟。信息與互聯網經濟的物質基礎包括生產、存儲、傳播信息資源,由于其區別于實物經濟,且介于并連接實物經濟和非實物經濟之間,因而它成為了一種新型的驅動源泉。[5]與信息技術相關聯的信息市場、信息需求、信息消費成為了經濟的拉動力量,使得物質能量能更高效的轉換,形成了一種新經濟形態。這種經濟形態具有創新集成性、關聯帶動性、集約節約性與成長無限性。
4 結 論
綜上所述,回顧這些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史,可以預見中國經濟的發展之路會越走越寬。由于發展的內部要素結構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的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如此形勢下,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和認識論的基礎上,找出中國經濟發展適應的路徑,才能讓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李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結構動向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11):7-12.
[2]武鵬.中國經濟改革的發展戰略與路徑選擇研究——基于新常態背景下的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1):103-108.
[3]石建勛,張悅.中國經濟新常態趨勢分析及戰略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1-7,9.
[4]金碚.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5-18.
[5]陳江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J].前線,2015(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