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天輝+何春燕


[摘 要]煤炭作為我國重要的基礎能源,在告別暴利黃金十年后,受國內經濟放緩影響,需求大幅下滑,文章通過煤炭行業的基本狀況,從當前煤炭產業鏈下游行業,煤炭產能過剩以及新能源的沖擊分析了煤炭行業目前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關鍵詞]煤炭經濟;產業鏈;產能過剩;新能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076
1 引 言
煤炭作為當今世界經濟中與石油、天然氣并存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世界經濟運行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煤炭行業也是重要的基礎企業,不論在國民經濟發展還是在能源結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我國是煤炭生產和輸出的大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后興起,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煤炭行業一直保持著平穩較快的增長,生產技術逐步提高,產業結構、煤礦安全生產有所改善,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穩步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2012年步入煤炭行業發展的轉折年,這一年煤炭行業結束了2002年以來持續十年的黃金年,逐漸步入了煤炭行業的蕭條時期。就目前來看,煤炭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庫存增加、價格下降、基礎建設投資回落、出現產業虧損等)。
2013年全球工業生產和貿易疲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煤炭市場弱勢運行,延續了2012年供大于求的總體態勢,產量增速放緩,2014年和2015年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矛盾逐漸突出,整個行業運行形勢越來越嚴峻,導致我國煤炭產能過剩愈演愈烈。
2 我國煤炭行業的供需狀況
2.1 產能和產量的變化
2.1.1 產能變化
中國的能源資源分布極度不均衡,西多東少、北多南少,而煤炭的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2013年年底整頓關閉770處以上落后的小煤礦,提升490多處小煤礦,兼并重組小煤礦達610多處。據不完全統計,陜西關閉煤礦30處;湖北關閉煤礦80處,產能240萬噸/年;山東關閉煤礦61處,產能196萬噸/年;安徽關閉產能30萬噸/年的煤礦;湖北關閉65萬噸/年的煤礦,產能在50多億噸/年。2013年煤炭的新增產能為2億噸左右,關閉的產能在其中占微乎其微的比例,淘汰落后產能主要還是為了整頓西南部地域的生產結構,因此,不會對未來的煤炭產能產生很大影響。
按省份看,我國新增產能主要集中在西部,從下表可知2014年四個煤炭產能主要省份增產約1.10億噸,大約占我國新增產能的80%。在2013年基本把山西、內蒙古的小型煤礦整頓淘汰,陜西也將落后產能煤礦淘汰,但在2014年新建礦井89處,又注入投資能力;新疆屬于新增的煤炭生產、發展基地,以新建礦井為主。
2.1.2 產量變化
由下圖可知,在2013年的時候我國煤炭行業的產量達到了一個峰值,從2014年開始有小幅度的減產。在2013年開始受“十二五”規劃的影響,整頓關閉一些落后的小型煤礦,防止產能過剩的情況進一步惡化。
2.2 進出口的情況
在2009年,我國由煤炭凈出口國變為進口國,因為在近些年來面臨諸多問題,煤炭行業進一步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煤炭資源的大量采掘,生產成本高昂等因素使得我國大量從外國進口價格較低的煤炭以供需求。
3 現狀分析
3.1 煤炭產業鏈下游行業的繁榮與蕭條
煤炭的四大直接下游行業:火電、鋼鐵、建材和化工業,這四大行業對煤炭的需求量高達合計的80%,其中火電行業占煤炭消費合計的51%,鋼鐵行業和建材行業次之,分別占煤炭消費合計的11%、12%,化工行業占煤炭消費合計相對較少,占煤炭消費合計的4%。再對煤炭的下游產業進行剖析,可以追溯到煤炭消費的最終端:房地產和基礎建設,這兩者占煤炭消費合計的20%,其中房地產占較大比重。房地產和基礎建設投資的變動會帶動煤炭行業的變動,這些又和宏觀經濟密不可分。
在產業鏈的調控下,煤炭不僅受房地產、基礎建設的最基本調控,還會受到一些指標的影響。基礎建設的投資可以作為煤炭發展的同步指標,當國家宏觀經濟不景氣時,國家依靠基礎建設的投入走出經濟蕭條的低谷。在基礎建設向煤炭傳導的過程中會經歷很多下游行業,下游行業的興盛與衰退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煤炭行業的發展;當基礎建設加快傳導時,從最終端傳出,逐步帶動煤炭下游行業的興盛,最終使得煤炭價格增長;當基礎建設傳導速度放緩時,從最終端傳出后,使得煤炭下游行業的滯留,最終阻滯煤炭價格增長,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控。
3.2 產能過剩
自2015年以來,煤炭企業受國內需求疲軟以及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紛紛減產,產量回落的同時降幅有逐步收窄的趨勢。煤炭累計產量同比下降3.3%,而煤炭產量占全球的47%左右,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煤炭仍然占據我國能源消費的主要地位,但由于其他電源裝機快速增長和控煤力度的增大,因此在未來的時間里,各大高耗能行業用煤量增速將呈現下滑趨勢。到去年年底,全國煤礦總規模約為57億噸,按照2015年煤炭消費量35億噸估算,煤炭產能過剩22億噸,產能利用率不足七成。而去產能成為了2016的經濟重頭戲,貫穿于不同的經濟周期中。短期內,去產能將拉低GDP增速,影響宏觀經濟政策,但長期內,去產能將有助于將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行業,從而有利于經濟增長。
3.3 新能源的沖擊
隨著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國很多地區出現大規模的陰霾,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更加強烈,與此同時,一些新能源、清潔能源、環保綠色能源日益推廣,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大量的新能源成為時代的熱點,人們逐漸開始撇棄一些資源型能源,這樣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也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面對我們對能源的依賴和惡劣的環境,我國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新能源的開發創造。新能源的出現代替了古老的資源型能源,使得以煤炭為首的行業日漸衰退,這也是煤炭行業不景氣的重要原因。
2.4 楓香坡的社會發展情況
茶文化與侗族文化的結合是楓香坡獨具特色的地方。通過訪談了解到,當地大部分農民很看好當地旅游的發展,和發展旅游之前相比,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幸福感增強,當地社會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3 楓香坡的發展模式
通過文化產業與小康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探尋了楓香坡侗寨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茶文化與侗族文化產業的發展使楓香坡在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使楓香坡有了持續發展的驅動力,是生態旅游發展模式,為其他民族地區探尋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典范。
3.1 民族文化產業與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文化產業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楓香坡的茶文化和侗族文化的產業化推動了楓香坡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文化產業的發展使楓香坡村民的收入有所增加,從之前的低收入到如今的人均年收入一萬元左右。
3.2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楓香坡侗寨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專業合作組織具有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的作用。這一合作社體現了集體主義精神,把村民凝聚一心,讓他們參與旅游管理,共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個組織形式可以為其他村莊提供借鑒作用。
3.3 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兩部分:茶葉和打工,而且主要是靠打工取得收入
由于楓香坡旅游文化產業是與茶文化相結合的,因此鄉村旅游必然具有季節性,即采茶時節為旺季,游客很多,而其他時間都是淡季,所以鄉村旅游給村民帶來的收益很有限。
4 存在的問題
一是鄉村休閑旅游活動內容缺乏多樣性;二是農民參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積極性不高;三是鄉村休閑旅游市場環境薄弱;四是鄉村旅游具有季節性。
5 發展對策及建議
第一,繼續爭取上級黨委政府和各級各部門,加大對楓香坡侗寨建設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區域、區位特色,依托資源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逐步完成《楓香坡侗寨休閑旅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建設內容,并根據消費需求,創新發展,突出個性,形成特色,著力塑造“恩施玉露茶,硒都侗鄉坡”旅游形象,打造“侗族美食多,吃在楓香坡”理念,全面提升旅游品牌,與恩施旅游市場接軌。
第二,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成共識。繼續加強對鄉村旅游發展的組織領導,把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作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突破口來抓。探索土地流轉新方式,以項目為載體,不斷發展壯大農民經濟合作社經濟實體,農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業觀光、農事體驗和特色旅游產品,促進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增強發展輻射帶動作用,帶動周邊區域快速發展,逐步實現同發展、共繁榮。
第三,加強宣傳,營造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良好氛圍。休閑觀光農業是一項新興的農業產業,加強宣傳,有助于加快發展的步伐,有助于擴大影響和提高知名度。一方面要通過新聞媒體等,采用多種渠道和形式大力宣傳休閑觀光農業;另一方面,旅游、農業等部門幫助經營者,加強休閑觀光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重視休閑觀光農業的形象策劃與包裝,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品牌。
參考文獻:
[1]鄧輝.轉變發展方式背景下特色民族村寨發展模式的調整與轉型——以湖北省恩施市楓香坡侗族村寨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48-52.
[2]向麗.對民族村寨文化現代性建構的反思——基于湖北省恩施市楓香坡侗寨的調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9):65.
[3]張云,武功勛.村姑的精彩蝶變——農民馬蘇娥何以走上湖北大學講堂[J].民族大家庭,2012(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