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沛
[摘 要]亞投行的成立引起各國各界的關注,人們對其成立的影響與經濟、政治意圖的討論莫衷一是。作為剛剛興起的國際多邊金融機構,人們聚焦于亞投行的作用、意義與前景,卻淡化了亞投行與同類金融機構的橫向對比。通過對亞投行與世行、亞行等國際多邊金融機構,以及國內的政策性銀行進行對比研究,以期對亞投行有更加清晰、準確的梳理。
[關鍵詞]亞投行;亞行;政策性銀行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111
1 引 言
近年來,我國深入參與國際經濟體系,逐漸成為國際經濟外交舞臺上的重要角色。2014年10月24日,中國、印度、新加坡等21個國家政府代表在北京簽署了《抽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政府間框架備忘錄》,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標志著中國倡議下的亞洲區域合作又邁進堅實的一步,反映出亞洲各國在中國的倡議和主導下體現出的高度凝聚力與強大執行力(王健,2014)。在2015年3月,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的先后加入,進一步提升了亞投行的實力與影響力。
亞投行進展得如火如荼,引發了全球的熱議,也招致了不同的聲音。作為一個年輕的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專家學者對其了解多集中在縱向層面亞投行的作用、意義與前景上,很少有人對亞投行以及同類機構作橫向對比與區分。文章旨在對亞投行與相關的組織進行橫向的對比研究,以期對亞投行有一個更加清晰、全面的梳理。
2 亞投行概況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乏力,歐美經濟出現分化,對新興經濟體帶動作用有限。亞洲各國要想恢復經濟高速增長,實現亞洲價值、亞洲創造、亞洲投資和亞洲市場,需要聯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優勢。此時的中國正面臨產能過剩、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的形勢,又逢“一帶一路”的提出,亞投行應運而生。
中國創建亞投行的最大動力,是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尋找新的增長點和動力源,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希望通過亞投行這一機制將其長期以來以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從國內延伸到國外。在此過程中,中國既可以增加龐大外匯儲備的投資回報率,輸出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領域的國內剩余產能,又可以充分發揮和利用其積累的豐富的基建經驗和技術,同時還可以拓寬人民幣國際化的渠道(陳邵峰,2015)。亞投行的成立不僅有利于補充完善現行的國際發展融資體系,促進亞洲經濟融合與一體化發展,還對于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和國際金融秩序改革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王達,2015)。作為中國金融外交的利箭,亞投行既有利于消化中國過剩的外匯儲備、推動中國資本走出去,也能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便利,還有利于加強與相關國家的政治關系,是中國援助性經濟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巍和孫憶,2014)。
3 亞投行與世行、亞行的對比研究
亞投行與以美國為主導的世行、以日本為主導的亞行都是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為促進發展提供融資服務。在主導權上,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多邊金融機構長期被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把控,亞投行則是以中國為主導,為最大的地區建立區域性銀行。融資模式上,貸款是亞行等舊有的開發性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的主要模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亞投行在成立初期將主要向主權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主權貸款,但今后將考慮設立信托基金,針對不能提供主權信用擔保的項目,引入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PPP),通過亞投行和所在國政府出資,與私營部門分擔風險和回報。同時,還將動員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以及私營部門等社會資本投入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調動亞洲更多資金進人基礎建設領域。職能上,亞行的主要職能是幫助亞太國家反貧困,實現“沒有貧困的亞太”,亞投行的主要職能是運用一系列支持方式為亞洲各國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包括貸款、股權投資以及提供擔保等。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鐵公基”項目(鐵路、公路、機場、管道、港口、橋梁、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未來將可能拓展到節能減排、農業項目等。
亞投行的建立給亞行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競爭與威脅,但也隱藏著巨大的機遇。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2010—2020年,亞洲各國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共需約8萬億美元。面對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現有多邊金融機構無法提供足夠支持,亞投行的建立可以有效填補資金缺口。目前,亞投行與亞行的合作主要體現在:亞投行向亞行咨詢的事項包括基礎設施業務的招標規則和物資的采購方法等,亞行與中方共享經驗、技術和專業知識,并在實際成立后考慮與亞投行展開合作(蔡婷貽、王延春、金焱,2015)。雖然亞投行的建立會對亞洲開發銀行形成一定的制衡,但亞投行是專業性投資開發銀行,將實現亞洲儲蓄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的轉變,減少亞洲資金向發達國家金融系統“倒流”,推動資金從虛擬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轉移,對整個亞洲地區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4 亞投行與政策性銀行的對比研究
政策性銀行是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或政府的相關決策進行投融資活動的金融機構。一般來說,政策性銀行貸款利率較低、期限較長,有特定的服務對象,其放貸支持的主要是商業性銀行在初始階段不愿意進入或涉及不到的領域。我國在 1994 年先后成立了直屬國務院領導的三家政策性銀行,分別是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與亞投行相比,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在主導權上,亞投行與政策性銀行均是由我國政府主導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融資模式上,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來源于財政撥款和人民銀行劃撥的無息貸款,而亞投行創新采用政府推動與市場運營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PPP),充分發揮了市場活性。職能方面,政策性銀行主要投入短期沒有效益產生的國計民生的大項目,具體地,中國開發銀行在關系國家經濟發展命脈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重大項目及配套工程建設中,發揮長期融資領域主力銀行作用,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能源、交通等“瓶頸”行業和國家需要優先扶持領域。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性支資金的撥付,專司糧棉油收購、調銷、儲備貸款等業務,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國進出口銀行是政府全資擁有的國家出口信用機構,是我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對外承包工程及各類境外投資的政策性融資主渠道,外國政府貸款的主要轉貸行和中國政府對外優惠貸款的承貸行。而亞投行的職能發揮則主要集中于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
政策性銀行向開發性金融機構轉型是主流趨勢。由于跨國PPP項目的高風險性,我國企業的對外PPP資金主要依賴政策性銀行的有限支持。周小川指出,政策性銀行轉變為有競爭力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在提供國家財力許可的金融性服務的同時,可以更好地為包括西部地區在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和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持久的金融服務。因此政策性銀行與亞投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5 結 論
對現有國際經濟體系的治理來說,亞投行帶來新的競爭有助于體系的調整和改革,與世行、亞行等的合作則有助于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在這個意義上亞投行是對現有國際經濟體系的有益補充力量。對國內的政策性銀行來說,亞投行的成立促進了政策性銀行的轉型,反之也為亞投行提供了融資性支持。雖然亞投行與亞行、世行以及政策性銀行在主導權、融資模式、職能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求同存異、合理協調機構之間的關系才是推進亞洲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真諦。
參考文獻:
[1]陳邵峰.亞投行——中美亞太權勢更替的分水嶺?[J].美國研究,2015(3):14-33.
[2]李巍,孫憶.理解中國經濟外交.[J].外交評論,2014(4):1-24.
[3]王達.亞投行的中國考量與世界意義[J].東北亞論壇,2015(3):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