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玲+張昀澤
[摘 要]我國宏觀經濟進入下行通道,企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銀企關系的問題不斷加深。銀企關系中的問題體現在銀行授信門檻高、企業融資成本上升、銀行“停貸”行為頻發和企業間相互擔保、連環擔保現象嚴重四個方面。文章在分析銀企關系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問題出現的原因的基礎上,最后對理順銀企關系提出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銀企關系;融資成本;信用風險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130
自2008年,我國經濟進入下行通道,就宏觀方面而言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微觀方面而言企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銀行業也面臨供給需求不能對應,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雙雙下降的問題。
1 銀企關系界定與經濟下行表現
1.1 銀企關系的界定
Berg和Udell(1995)認為,銀企關系為企業對銀行進行私有信息的傳遞,這些私有信息彌補了企業對外公開財務信息的缺陷,使得銀行對企業有了更全面、更密切的了解。林毅夫和李永平(2001)認為中小型金融機構應該與中小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便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本文將銀企關系限定為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借款關系以及信息傳遞關系,這其中包括了銀企關系對企業借貸、銀行本息安全的影響,也包括了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鴻溝問題。
1.2 經濟下行及其表現
反映宏觀經濟景氣程度的數據PMI在2015年并不樂觀,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 共有7個月處于榮枯線50%以下,企業經營壓力較大。企業經營狀況的不理想直接導致銀行資產狀況出現惡化,侵蝕銀行業利潤增長幅度。
1.3 經濟環境與銀企關系的互相作用
經濟環境的整體下行直接造成企業的經營狀況不斷惡化,創收能力下降,償債能力降低。在這種環境下,銀行為了保全自身資金安全,不愿將資金貸給企業,產生“惜貸”問題,銀企關系不斷惡化。銀企關系的惡化又會降低銀行對企業放貸的積極性,使企業經營環境雪上加霜。
2 經濟下行環境下的銀企關系現狀及分析
2.1 銀行資產狀況惡化、盈利能力下降
由于銀企間信息的不對稱,銀行擔心借款信用風險會提高授信門檻、增加授信條件。具體操作中會在貸前擴大貸款審核內容、延長貸款審批時間和制定更加嚴格的信貸標準。銀行信貸標準的提升要求企業在貸款時要具有更充足的現金流入或可以為銀行提供更多的擔保資產,銀行在發放貸款時,自然更加偏向于大中型企業或者國有控股企業。但銀行資產狀況并不理想,盈利能力下降。商業銀行資產惡化,隨之盈利能力也下降明顯。
2.2 銀行“停貸”行為頻發
面對借款企業經營狀況下滑,銀行可能會因為與企業之間信息不暢通,不能準確判斷貸款企業是否能夠按時還本付息,從而陷入一定恐慌之中,進而對償債產生一定困難的企業采取“停貸”行動。這種簡單粗暴的“停貸”行為看似可以在一段時間保證銀行的資金安全,實際嚴重傷害發生經營困難企業及其相關行業或該企業所在地區的其他企業。
2.3 企業融資成本上升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行,貸款基準利率總體呈現下行趨勢。而企業融資成本卻一直在上升,并沒有隨著貸款基準利率的降低而降低。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放開,部分銀行為了吸引儲戶,將其存款利率提高。負債成本提升,銀行維持原有利息收入規模的壓力也隨之增大。一些銀行就采取提高企業貸款利率的手段彌補其負債成本的上升。其中一部分銀行名義利率沒有提高,但是提高了企業貸款的中間費用,也同樣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2.4 企業連環擔保現象頻發
造成企業互相擔保現象嚴重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由于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企業的融資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依靠商業銀行貸款。而銀行的風險偏好又要求借款企業有更多的資產抵押。二是《擔保法》存在制定不完善和執行不到位的問題。這兩個原因催生了企業之間的互相擔保、連環擔保。互相擔保、連環擔保容易發生在同一個產業集群內或是有業務關聯的企業間。于是,相互擔保鏈條的企業中一家出現了財務困難,也會使其他的企業同時陷入財務困境。
3 理順銀企關系的新思路
3.1 完善征信體系,實現銀企間信息暢通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產生了新的信用信息來源,銀行傳統的征信信息來源出現了一些難以覆蓋的區域,增大了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情況。與此同時,一些民營機構正在向征信領域發展,但是這些民營征信較適用面最為廣泛的央行征信在信息存量上仍具有較大差距。此外,傳統金融行業之外的機構也應該考慮加入社會整體征信系統,例如海關、工商、稅務以及環保等機關部門,將企業的各方面信息統一納入綜合征信平臺,從而打通銀企關系中信息不對稱的鴻溝,更好地幫助銀行對目標企業進行貸前的調查和綜合評估。
3.2 放寬銀行不良資產處理限制
政府應放松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核銷政策。我國現階段核銷是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主要方式。我國商業銀行在核銷的過程中缺乏自主權,不良貸款核銷過程仍然需要監管部門層層審批。如果能夠給銀行更多核銷不良貸款的自主權限,就可以讓銀行信貸空間騰挪更加靈活,從而釋放銀行的信貸能力。同時,監管部門可以開放不良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流通市場,允許銀行通過市場手段將符合證券化的不良資產進行轉讓,向有條件、有意愿的投資者出售不良貸款,從而獲得資金,徹底轉移風險。
逐步降低撥備率來穩定銀行利潤的增長。降低壞賬撥備覆蓋率使得銀行可貸資金規模增加。撥備覆蓋下降的部分資金可用杠桿進行放大,增大信貸規模,刺激實體經濟。同時這一政策不直接擴大M2,刺激較為溫和。撥備率的降低也可以為銀行騰挪出更大的利潤空間。“債轉股”可以減輕企業負擔,拓寬銀行業務。這一舉措有利于商業銀行抑制不良率的上升勢頭。
3.3 銀行應針對客戶做足功課
銀行對于已經發生信貸風險的地區和行業加強研究,在發生信貸風險之后重新評估風險,尤其注意檢查貸款對象的資產狀況。對已經陷入財務困難的企業要從三個方面對已經陷入財務困難的企業進行分析:第一個方面使企業的經營狀況,要實地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了解產品投產狀況,了解經營項目的開工進程。第二個方面是對于企業現金流狀況密切關注。銀行只有掌握了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現金流狀況,才能對于企業償債能力做出正確判斷,從而控制損失、降低風險。第三個方面是判斷企業主營業務的行業宏觀發展方向,分析國家宏觀政策導向對于這一行業的影響。對于產能過剩的行業,嚴格控制其信貸規模;對于符合國家當前經濟轉型趨勢戰略的新興產業提出可行的、適應經濟形式的貸款標準。
3.4 企業面對現實應知己知彼
企業應把握自身的發展特點,明確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熟知其財務狀況,在企業盈利狀況不理想時,為了滿足銀行的風險偏好,準備一定規模的可抵押資產。這些資產可以通過杠桿效應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現金流入,為未來企業更好地生產經營打下基礎。同時要了解各家銀行的信貸政策,選擇與其經營情況相匹配的商業銀行尋求貸款,提高貸款成功概率。在需要貸款時,主動為銀行提出與企業未來現金流入情況相符合的還款方案。在獲得融資成功之后,也不可放任企業經營,而要維護自身信用,從而獲得與銀行長遠合作成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張喆.中小企業融資中銀行信貸關系動態博弈分析[J].中國市場,2014(37).
[2]徐宗風.論新型銀企關系的構建[J].中國市場,2015(34).